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41953732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高二地理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就图中的区域来说,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A. 积温的多少 B. 年降水量的多少C. 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D.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2. 有关图中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 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B. 行政区域界线一般是明确的C. 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 四大区域是孤立的【答案】1. D 2. D【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特征。1. 根据图例可

2、知,划分的是干湿地区。干湿地区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是半湿润、湿润区,反之是半干旱、干旱区。故 D正确。2. 图中四大区域属于自然地理区域,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相似,整体性突出,而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自然地理区域界线一般都模糊的,而行政区域界线一般是明确的;任何区域都不是孤立的,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读某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3. 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 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拉动为主 B. 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C. 第二产业产值变幅最大 D. 产业结构逐步转型井得到优化4. 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

3、确的是()A.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 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D.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上升极慢5. 此地区可能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某省区A. a省区一东部地带 B. b省区一中部地带C. c省区一中部地带 D. d省区一西部地带【答案】3. D 4. C 5. D【解析】3. 该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第二产业变化不大,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虽有所下降,但随着经济发展,经济产值总量增加,所以产值会上升,2003年与1992年比较,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了优化。正确答案选D。4. 从图

4、上看,三大产业就业比例变化不大,第一产业劳动力多,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变化不大,说明第二、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正确答案选C。5. a省区一江苏省东部地带;b省区一四川省中部地带;c省区一辽宁省东部地带;d省区一陕西省西部地带。可以排除C选项。读图,在该省发展过程中,就业比例最大的始终是第一产业,正确答案选d省区一陕西省西部地带。6. 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A. ABC B. BCA C. CAB D. BAC 【答案】C【解析】三大产业的总体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

5、业比重逐渐上升。由图示三角坐标分析可知,A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第二产业比重最大;B点第一产业小第二产业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C点第一产业最大超过80%,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最小。据此确定该地产业结构的演变顺序应该是CAB,C选项正确。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 据图推断该产品产业转移的先后顺序是()A. 甲国乙国丙国 B. 乙国丙国甲国C. 丙国甲国乙国 D. 丙国乙国甲国8.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止确的是()A. 丙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B. 该产业转移是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C. 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不会出现减少的趋势D. 第一阶段丙国的利润率高于

6、第二阶段的甲国【答案】7. D 8. D【解析】试题分析:7. 读坐标图,第一阶段中丙国最先出口,可知该产品源自于丙国。乙国第一阶段先进口,第二阶段出口,说明从丙国转移到乙国。第三阶段,甲国出口,乙、丙国进口,说明产业向甲国专业。结合选项,D项正确。8. 第一阶段中丙国最先出口该产品,可知此产品源自该国,丙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A项错误。该产业转移是向着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转移,B项错误。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随时间推移将会出现减少,C项错误。第一阶段中丙国最先出口该产品,可知此产品源自该国,第一阶段丙国的利润率高于第三阶段的甲国。考点:产业转移下表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9. 与长三角相比,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的主要原因是()A. 投资环境差 B. 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C. 南岭阻隔,经济腹地较小 D. 环境污染严重10. 如今长三角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已经启动,广东、省也正在加快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其重要意义是()A. 缓解用地矛盾,分散大城市职能 B. 解决资源和劳动力短缺问题C. 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产业合理分工 D. 改善交通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答案】9. B 10.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产业转移和交通线路的意义。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珠江三角洲投资环境只能变好,A错误;南岭阻隔,经济腹地较小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

8、展一直存在问题,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只是近年来,C错误。环境污染严重属于城市发展中出现问题,虽影响经济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将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经济增速暂时放缓,故选B 。10. A项属于缓解大城市用地矛盾;B能改善缓解这一问题而非解决措施;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利于区域内联系不是对国外联系发展外向型经济,D错误。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有利于区域内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产业合理分工,C项正确。黄土源又称黄土平台,塬是我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回答下列下面小题。11. 塬的顶面平坦宽阔,其主要自然原因()A.

9、风化、风蚀 B. 流水侵蚀 C. 流水沉积 D. 风力沉积12. 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甲地打坝淤地乙处整修梯田丙处修建水库丁处平整土地A. B. C. D. 【答案】11. A 12. A【解析】(1)黄土塬是由于风力堆积而成,顶面平坦开阔,是因为风力的风化和侵蚀。正确答案选A。(2)图中甲为沟、丙为黄土塬、乙和丁为缓坡和陡坡。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沟谷应打坝淤地、修建水库;乙处为缓坡,可以发展梯田。正确答案选A。13. 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应俯视形状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图中适宜植树的地

10、点为()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环境治理。鱼鳞坑可以拦蓄地面径流,所以植树应该位于鱼鳞坑附近,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图中位于鱼鳞坑附近,适合种植树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4. 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A. B. C. D. 15. 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A. 夏季流量小 B. 补给以降水为主 C. 水量向下游增大 D. 径流年际变化小【答案】14. C 15. D【解析】试题分析:14. 读图,位于山坡上,不会形成绿洲,A错。是山麓的戈壁滩,缺少土壤形成条件,B错。处有水源出露,多粉砂泥土,形成绿

11、洲,C对。是沙漠地区,D错。15. 该地区有沙漠分布,应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区,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流量较大,A错。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B错。水量向下游减少,最终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C错。径流的年际变化小,D对。考点:地形剖面图,绿洲分布特点,内流河的水文特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6. 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17. 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16. B 17. D【解析】试题分析:16.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甲、丙两地所处地带相对平坦,

12、坡地径流较缓,丁地位于山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而乙地为耕地,位于河谷地区的陡坡、河流上游地区,植被条件较差,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也最应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17. 丁耕地地形平坦,临近河流,灌溉最方便。考点:本题组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0年11月6日治理淮河的标志性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正式建成,标志着淮河干流结束无控制性枢纽的历史,该工程主体位于安徽省境内淮河干流中游,涉及安徽、河南两省,其防洪范围包括淮北广大地区和蚌埠、淮南等沿淮城市。工程建成后,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该工程上游山区水库、中游蓄洪区、下游

13、淮北大堤共同构成淮河综合防洪体系。材料二: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坑蜒曲折流经四有区20多个地市,流域现有人口1. 65亿,人口密度597人/平方千米,为七大江河之首.淮河的特珠和复杂是流域内多水灾的重要原因,淮河上游不足400千米,落差达178米,中游490千米落差只有13米,而下游150千米落差仅有6米一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是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真实历史写照,材料三:临淮岗控制工程示意图。18. 下列对图中相关图例或注记的作用或功能解释不正确的是()A. 虚线淮河河堤 B. 湖泊防洪功能滞蓄洪水C. 主坝调蓄洪水 D. 新河改善航运条件19. 历史上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淮河中下游

14、地区地势低洼、水流不畅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千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洪水难以排出淮河由京杭运河注入长江,无入海通道A. B. C. D. 【答案】18. A 19. D【解析】18. 图中黑粗线为淮河,虚线为湖泊的边界,而不是淮河河堤;湖泊防洪功能是滞蓄洪水;主坝能够调蓄洪水;新河可以改善航运条件。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19. 淮河水系呈扇形特征,夏季淮河流域降水集中,来水量大,而中下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入海河道少,故多发洪涝灾害;历史上淮河干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更增加了洪涝的程度和灾害度。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读某年我国各省区人均碳足迹(即人均碳排放量,单位:吨/人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我国人均碳足迹的分布特点是()A. 北多,南少 B. 西南多,东北少 C. 东多,西少 D. 沿海多,内地少21. 影响我国人均碳足迹的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A. 经济水平 B. 产业结构 C. 技术水平 D. 交通运输【答案】20. A 21. B【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20.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人均碳足迹相对较多,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均碳足迹相对较少。A选项正确。21. 由题图可知,人均碳足迹即人均碳排放量。我国北方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南方地区以轻工业为主,故北方地区碳排放比南方地区多。因此影响我国人均碳足迹的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