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949352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 作者: 日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标题 正确认识与处理我国现代的民族问题 姓 名 杜洪泉 所在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专业班级 化学工程工艺2013级学 号 0131124979 任课教师 赵丽华 日 期 2014年6月10日 得 分 正确认识与处理我国现代的民族问题摘要: 民族问题,不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多民族国家长期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民族问题解决得好,就会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稳定发展。解决的不好,就会引发民族矛盾,影响稳定发展。我党从革命战争年代起,特别是建国五十年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民族国情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2、的民族理论,制订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民族政策和制度,走出了一条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我们这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大国成为一个统一、巩固、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美好大家庭。关键词: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 理论体系 中国化一、当代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一)现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1.经济联系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世纪之交,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各个民族杂居的乡村和城镇,民族之间的交往已经日常化。而从整个中国的版图上看,此时少数民族进入城市中掘金,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汉族也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建立企业,

3、寻找致富之道;这种民族之间的互动以发展成为汇流之势。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资源的流动和市场的开发性流通方式,促使少数民族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的机率大大增加,在国家各项民族政策落实的情况下,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流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少数民族人口和汉族人口之间的双向流动性增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人口流动的直接原因,各个民族因为经济交往和人口流动而形成的直接和间接交往日益寻常,而民族之间大量的交往行为改变了民族经济关系的内容。【1】民族之间的日常经济交往,使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认知,彼此沟通,并达成对双方文化的体认和内化,在基于经济利益的追

4、求上,客观上促进了多元化的交往,不但有经济往来而结成经济关系,还因为相会交往而结成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等,可以说,由于经济资源的追求和利益的需要,各族居民在经济交往中共同体认、相互融合、甚至有组织、有机制地结成共同开展各种经济活动的人们共同体。 2.文化联系 随着国家在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的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文化素质得到很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少数民族开始关注国家的各项政策,思考本民族的发展路径,并逐步学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争取本民族的利益。再次,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趋向于强烈。在少数民族的政治认知得到提升,政治效能感得到增强之后,少数民族对本民族在国家政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享有的资源、所能够发挥

5、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思考,在经过民族意识的强化以后,反射出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感、信任感,对政治规则的内化和利益输入、输出等政治过程的全新认知,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少数民族的政治认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争取,民族意识从萌芽到兴盛,并直接对国家主义的政治取向进行分离,产生压力。【2】最后,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得到发展。共同的文化是民族形成和存续的基本条件,而民族的文化要以民族的语言文字为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民族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二)各民族之间存在的问题 1.政治方面在我国,政治层面民族矛盾主要表现在:因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不利而产生的矛盾。从总体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

6、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来,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应当肯定这是一部解决多民族国家中民族事务的成功法律.但是,事实上,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自治权利问题,实行民族自治地方与非自治民族地方的地位问题,干部的培养和使用问题,党代会、人大、政协中各个民族的代表比例等.2. 经济方面 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民族问题大量地表现在经济关系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指出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从民族形成到现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和摩擦一直是民族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7、在当前我国多民族之间的经济利益分争主要是不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引发的各种矛盾。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些过去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实行的优惠政策尽管没有被明令废止,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已失效或部分失效,这必然使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原有的一些利益受到影响。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多是围绕着土地、山林、草场、水源等开发利用问题,而且的资源被占用、分割后所带来的后果,直接涉及原来生活在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利益.许多项目在建设设计或论证时的确考虑到了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问题,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1.却没能处理好与当地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其结果是直接造成了被占土地、草场等资源的民族地区

8、的群众的经济利益受到较为严重的侵害。有许多还与国家投资建设的大中型项目有关.这些原属于民族地区3. 文化方面 民族文化是指在民族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的反映。生活在不同民族文化体系下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差异。民族文化具有互相吸纳和相互排斥的双重特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威胁本民族文化或与本民族格格不入的异文化因素,民族文化更会做出拒绝的反应.民族文化的这种差异性和排他性,是导致民族冲突的重要根源.从世界范围来看,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文化冲突,既有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之间的冲突,也有一个国家内不同民族之

9、间的文化冲突.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正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认为:“一种文明就是民族的最高文化组合”.这种观点正确与否我们姑且不论,但我们从中确实看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 曹清波: 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构建社套主义和谐民族关系4.民族问题的特点 民族间题有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流通,市场发展,人员流动,使我国各民族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族际交流和频繁接触,在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因素不断增加的同时,由于价值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的差异,会出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的摩擦,使民族问题呈现出多样性;二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10、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少数民族迫切要求改变自身落后状况的愿望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产生的差距心态和失落感以及不满情绪也有所增长,并表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三是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四是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自我发展的意识得到增强,促进了各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由于民族意识的增强,必然会导致对本民族利益的强调和对民族自尊的敏感,过去不成为问题的事情或态度,现在成为利益和自尊的要求,使民族关系中敏感点增多;五是国际影响,特别是苏联的民族冲突、国家解体和全球性民族主

11、义浪潮的兴起,对我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又如,蒙古国的“三蒙统一”思潮,中亚的泛突厥主义和大哈萨克民族主义,伊斯兰世界中的泛伊斯兰主义,达赖集团的“大西藏”独立主义以及90年代以来全球民族问题突显的大环境,都对我产生了不利影响,给一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注射了兴奋剂;六是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图谋对我“分化”、“西化”,极力在民族、宗教问题上打开缺口,千方百计地进行渗透,与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相勾结,打着民族宗教旗号或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蒙蔽少数民族群众,煽动民族矛盾,制造民族事端,挑起冲突,制造事件,极力破坏我民族团结,破坏民族地区稳定。【3】二、我国的民族政策处理(一)确立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 调整国

12、家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构建一个“国家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体系。随着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逐渐兴起和发展,民族主义的影响力在少数民族中甚至于出现了超逾国家主义的地位,长期以往,少数民族在处理本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之时,往往会选择本民族的利益而放弃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国的民族政策,必须确立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民族政策过程中,应该始终把国家利益置于至上地位,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基本的出发点,不论是政策问题的选择、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方案的制订、政策手段的使用等,都应该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在民族政策上选择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并不是不要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也不是不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是要将这样

13、的做法纳入到对国家利益的考虑之中,置于国家利益之下,即不能仅仅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考虑少数民族的利益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 参见周平: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是要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少数民族的利益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4】(二)构建民族区域自治的约束机制 构建民族区域自治的约束机制,平衡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一直坚持落实和执行的少数民族基本政治权力。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实行区域自治,在特定的区域内自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是国家赋予的一项特殊权利。考察中国法律体系中关于这项基本而特殊的少数民族权利的相关规定,从多民族国家

14、的角度来看,国家在作这项制度安排的时候,也是充分地考虑到这种权利义务关系的,不仅赋予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自治权利,也要求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承担相应的义务。不论是在宪法中还是在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我们都能看到有关义务的表述。(3)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同本民族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和“天然”的感情,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及特点,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大少数民族群众往往把本民族的干部看作是本民族的代表.不仅愿意向本民族的干部倾诉心声、反映意见,而且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领导、建议和劝告.工作具有便利性;少数民族干部对改变

15、本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具有强烈愿望,对加快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使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因此.必须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来抓.胡锦涛指出:“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四)构建民族意识调控机制 国家政权和社会安定的事件。因此,在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整合模式当中,应当构建必要的民族意识调控机制。首先,要建立民族意识的评估和预警机制,对少数民族民族意识增强的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对出现过度发展的情况要有所预警。其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