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 苏教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41948426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 苏教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人谈诗,附:一个深夜的记忆,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 ),诗人,出生于湖北武汉,著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作者简介,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七月派”重要诗人。他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

2、“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 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作者简介,走进概念,(1)意象: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知识链接,中国新

3、诗特点: 用白话写作,表现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鉴赏方法: 1、准确破解诗歌中的意象。 2、明确诗中所运用的修辞、象征及典故的内涵。 3、提炼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知识链接,一个深夜的记忆初读不大好懂。先不看分析评论,反复诵读原诗,读完把自己的感受、体会与困惑用“读书摘记”的形式写下来,与同桌交流;然后阅读分析评论,看看哪些与你的想法一致,哪些比你的更深入,哪些你原来的理解不够准确,应该加以纠正;最后在原诗旁边加上批注,批注时可以引用评论文章中的话,更希望有你自己独到的感悟与发现。,朗读指南,知识链接,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

4、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一个深夜的记忆,鲁藜,整体感知,诗只有三个小节,十行81个字,但展示的意境却很丰厚,蕴涵的意蕴却很深刻。,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第三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整体感知,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新课讲解,河岸被山影压着,

5、“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新课讲解,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新课讲解,如何理解诗中的我? 1、诗人自己 2、代表对时代最敏感、对黎明盼望最 迫切的人们。 全诗是按照什么思路写的? 现实想象回归现实,新课讲解,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我”对描写对象的认识、感情有没

6、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请你结合作品作一点具体分析。,一个深夜的记忆先写月光引发的错觉,再写“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再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问题探究,语言特点,1精练: 第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2准确: 第二节中的 “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3寄寓深刻: 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7、,写法指导,一个深夜的记忆描写的是更“常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但不是表现景物自身的美,而是借以表现解放战争年代人们美好的心灵:盼望“黎明”、渴望光明而又乐观的情怀。,主题,课堂小结,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学习评论,曾卓,课堂导入,1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2-5段: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6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段落大意的理解,整体感知,1、文章开篇有何特点?,1、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2

8、、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那些内容?,2、阐释诗作内容的表现背景。,新课讲解,3、对诗歌的意境,合理想像进行分析: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把月光误认为是曙光的来临。,3、从文中看出,诗人为何将深夜当作黎明?,新课讲解,4、(1)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2)在曾卓的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

9、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4、诗人在分析诗的第二小节内容时注意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新课讲解,鉴赏现代诗歌,(1)诗歌的语言 (2)诗歌的形象 (3)诗歌的情感 (4)诗歌的艺术特色,拓展延伸,诗歌的语言,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拓展延伸,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

10、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拓展延伸,诗歌的情感,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11、。,拓展延伸,诗歌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拓展延伸,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宁静,境,静,以动衬静,深沉,意,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课堂小结,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例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静写动、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批文入情。曾卓在谈诗歌时就抓住了诗歌的特点进行分析。如:“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进行,黎明即将到来。”总之,诗人用诗一般的语言鉴赏诗,给读者以美的感受。,课堂小结,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