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分类强化练习人口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41945351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分类强化练习人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分类强化练习人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分类强化练习人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分类强化练习人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分类强化练习人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分类强化练习人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分类强化练习人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分类强化练习人口人口劳动力抚养比是每个劳动力抚养的小孩和老人的人口数。国家统计局2017年11月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上一年减少了0.25%(349万人),这是中国劳动力人口自2012年来连续五年净减少。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1据图文信息可知,2011年-2016年,我国A. 人口总量逐年减少 B.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减少C. 劳动力抚养比逐年增加 D. 城镇就业人口逐年增加2为缓解劳动力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带来的问题,合理的措施是A. 关闭劳动力指向型工厂 B. 取消计划生育政策C. 鼓励少年人口就业 D. 分群体延迟退休年龄【答案】1C

2、2D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江苏省流动人口总规模在2000-2010年中增加了95.4%,而以长江为界的苏北和苏南流动人口格局不同,苏北地区流动人口持续向地级城区、县(市)级城市集聚,农村输出人口减少;苏南地区城镇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特征。据此回答下面小题。3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 国家政策 B. 经济因素 C. 交通发展 D. 气候因素4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乡镇企业繁荣交通通达性较好农村环境优美宜居条件好经济发达逆城市化发展A. B. C. D. 【答案】3B4A

3、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哈尔滨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下表为2015年哈尔滨市人口统计表,结合表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题。5该市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类型可能是A. 种植业 B. 畜牧业 C. 林业 D. 渔业6下列有关哈尔滨人口与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受气候影响,人口以迁出为主B. 城市化水平较高,已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C. 第一产业增长较快,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D. 人口老龄化严重,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增加【答案】5B6D当把人口中的所有成员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序时,位于中间的年龄即为年龄中位数。它把人口分为两个数目相等的部分。读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图,完成下列各题。7上图国家中人口年

4、龄中位数变化最小的是A. 巴西 B. 瑞典 C. 俄罗斯 D. 中国8人口年龄中位数主要反映A. 人口增长数量 B. 人口增长速度C. 人口年龄结构 D. 人口老龄化程度9应对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的对策不可行的是A. 鼓励农村人口增长,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B. 引入市场机制,发展老龄产业C. 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D. 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答案】7B8D9A下图为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1978年以来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相邻省区主要原因是迁入省区的A. 水、土地、能源供给充足 B. 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C. 交通便利,就业机会多 D. 促

5、进产业升级,劳动力不足11据图, 2008年以来吸引服装产业加工向本省转移原因是A. 本省原材料较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B. 本省能源供给优势强,产业结构需要升级C. 本省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于沿海省 D. 本省加工出口的运输成本小于沿海省【答案】10B11A读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每百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情况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122016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中A. 男性人口仍占多数 B. 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C. 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 D. 迁入人口性别比不平衡加剧13与2000年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

6、可能包括行业需求二孩政策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家庭需要A. B. C. D. 【答案】12A13B2018年1月网文“中国人口形势雪崩”成为网上热搜,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国家卫计委(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初最低预测少整整200万,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部分专家甚至推测2100年,中国人口消失一半。下图为2014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有两处明显人口年龄结构高峰,推测历史上中国人口出生最高峰可能是A. 19501960年 B. 19601970年C. 19701980年 D. 19801990年15“中国人口形势雪崩”,主要指A. 出生人口数量太

7、少 B. 全面两孩政策失效C. 整体人口极度老化 D. 整体人口的急剧萎缩【答案】14B15D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表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6下列选项中,位于吸收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经济板块的省份是A. 晋 B. 赣 C. 豫 D. 粤172005年-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是A. 经济发展加快 B. 产业转移 C.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 国家政策支持【答案】16D17C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

8、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8“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D.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19“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A. 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B. 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 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 技能与素质的提升20“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A.

9、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答案】18C19D20B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人,但受政策效应影响,2017年二孩数量较2016年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出人生数A. 一孩较多,二孩较少 B. 一孩较多,二孩较多C. 一孩较少,二孩较少 D. 一孩较少,二孩较多22我国二孩数量的增加将会A. 提高老年人口比重 B. 改善人口年龄结构C. 减轻社会抚养负担 D. 加剧劳动力的

10、不足【答案】21D22B下表为我国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及全国的人口数据。读表,回答下面小题。232002年至2014年A. 医疗条件改善,全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B. 甲地就业吸引力强,劳动人口比重提升C. 乙地迁入人口多,老年人口比重下降D. 自然增长率低,两地劳动人口抚养负担加重24据表中信息推断,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甲地可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信息服务产业大型建材生产产业生物医疗产业商务会展产业A. B. C. D. 【答案】23B24D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

11、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5“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C.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26“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A. 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B. 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 数量的大幅度

12、提高 D. 性别结构的均衡化27“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D.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答案】25B26A27C下图示意2000年、2010年我国劳动力流动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8201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A. 东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 B. 中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C. 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D. 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29图中数据反映,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县内经济差异变小省际经济差异变小 省际经济差异变大A. B. C. D. 30促使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条件的差异 B. 教育水平的差异 C. 区域经济的差异 D. 居住环境的差异【答案】28B29D30C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