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课时检测:(八)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943275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课时检测:(八)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课时检测:(八)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课时检测:(八)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课时检测:(八)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检测(八)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 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 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 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古代学术思想都有下移的规律 解析: 选 A据材料 “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同根同源,故A 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儒学与百家思想的关系以及百家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故B、C 两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先秦学术思想发展”,不能代表古代所有时期

2、的学术状况,故 D 项错误。 2(2018 临沂模拟 )钱穆先生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 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 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解析: 选 B材料反映儒家要求人应该讲情义,主张建立礼乐制度是要求人应该遵守 等级名分,故A 项错误;宗法制讲究血缘亲情,故B 项正确;儒家要求人们认同情感的存 在,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情感的作用,故C 项错误;人文理性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人的 作用,故D 项错误。 3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 用不着种道作主宰,更用不

3、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解析: 选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 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与材料相符,故A 项正确;老子生 活在春秋晚期, 不可能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故 B 项错误; 重建等级社会秩序与材料中“ 用 不着种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不符,故C 项错误;否定了“道法自然 ” 的 思想与材料中“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不符,故D 项错误。 4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而

4、他们都在“中国”(指华夏 地区 )行仁政,都成了圣人。孟子认为() A以夷变夏是历史发展趋势 B文化是区别夷夏的关键 C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民 D仁政主张源于舜和文王 解析: 选 B根据材料信息“他们都在 中国 (指华夏地区 )行仁政,都成了圣人” 可 知虽然舜和周文王原是夷人,但因为在华夏地区以儒家理念治国,故被认为是圣人,如果 其没有学习传播儒家文化,其夷人依然是夷人,故B 项正确; A、C、D 三项在材料中无从 体现。 5(2018 “皖南八校 ”联考 )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 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这说明荀子() 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B具有朴素的人

5、文主义思想 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 解析: 选 B材料中 “把 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表明人从天命的控制 下解放,说明以人为中心,故B 项正确。 6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 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解析: 选 B材料体现了儒、墨、法三家对士子的道德规范,而非入仕的政治参与意 识,故 A 项错误, B 项正确;伦理道德思想是儒家的主张,故C 项错误;材料中儒家和墨 家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胸

6、怀宽容博大的特点,而法家并未提及,故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 20 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 固邦宁。 ”孔子主张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 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 中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 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 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战国时期,

7、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 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 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 等地最为兴盛。 摘编自卢云汉晋文化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 治。 (6 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6 分) (3)据材料三,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 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8 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尚书、孟子、荀子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儒家

8、关于君民关 系的思想主张进行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等信息,围绕财富与道德关 系进行概括。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 了“ 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从文化发展、地域特色、兼容性等方面回答影响。 答案: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财富;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 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 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