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用术语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41943096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常用术语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佛教常用术语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佛教常用术语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佛教常用术语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佛教常用术语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教常用术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常用术语(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佛教常用术语 作者: 日期:八圣道 【八圣道】 (名数)与八正道同。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俱舍论二十五曰:七等觉支,八圣道支。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八圣道:(1)正见。 (2)正思惟。 (3)正语。 (4)正业。 (5)正命。 (6)正精进。 (7)正念。 (8)正定。八万四千烦恼 目录隐藏佛教术语 详细介绍 出华严孔目 编辑本段佛教术语同于八万四千尘劳。尘劳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污人之真性,使人烦劳也。止观一曰: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谓众生之八万四千烦恼。尘劳,烦恼之异名。摩诃止观卷一(大四六九上):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以烦恼能污人之真性,使人烦劳,故称尘劳

2、。亦即众生被邪见烦恼劳役不息,轮转生死,无有尽时。论尘劳之根本,不出十使,随各以一使为头,九使为助,遂成一百。约三世各有一百,共成三百。而现在世一百时促,不论相助,于过去未来二世二百,又各以一使为头,九使为助,共成二千,合前现在世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又约多贪、多嗔、多痴、等分(谓贪嗔痴三心,一齐而起)四种众生,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约四大、六衰(谓色声香味触法能衰损善法),各有八千四百,总成八万四千尘劳。大智度论卷五十九、俱舍论记卷一、华严经孔目章卷三 编辑本段出华严孔目八万四千恃劳者。尘即染污之义。谓种种邪见烦恼。能染污真性也。劳即劳役也。谓众生被邪见烦恼劳役不息。轮转生死。无有尽时

3、。论其尘劳根本。不出十使。于十使中。随以一使为头。则九使为助。遂成一百。约三世各有一百。共成三百。而现在世一百时促。不论相助。于过去未来二世二百。又各各以一使为头。九使为助。共成二千。合前现在世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又约多贪多嗔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约四大六衰。各有八千四百。总成八万四千尘劳也。(十使者。使即驱役之义。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十戒取也。多贪者。谓于五欲可意之境。而多贪爱也。多嗔者。谓于逆情之境。而多忿怒也。多痴者。谓无所觉了。而于贪嗔之境。溺而不已也。等分者。谓贪嗔痴三心。一齐而起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4、。六衰者。谓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损善法故也。)触尘 目录隐藏释义 六尘 编辑本段释义触尘,六尘之一。指身根感觉的境界,是身识所分别的对象。 俱舍论说触有十一种:坚、湿、暖、动、滑、涩、重、轻、冷、饥、渴。前四项属能造触,是依四大种(地、水、火、风)所产生的触,是一切触的所依;后七项属所造触,是因所依的四大种增盛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编辑本段六尘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 一、色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 二、声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 三、香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

5、,故谓香尘。 四、味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 五、触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 六、法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 此之六尘,尚有其他六欲、六入、六处、六境、六贼等名义,兹不繁及。涅盘妙心 即如来藏性。 六祖慧能大师说的“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与“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你尚未懂得。佛祖释迦牟尼最初于菩提树下悟道时怎么说的?“希奇啊,原来一切众生本具无尽智慧功德宝藏,只为颠倒妄想所覆不能显了。”如来藏性,又叫涅盘妙心,本来觉性,其本来妙觉不生不灭,根本不存在不能了知的问题。如果不能如实了达诸法实相,那就叫做被颠倒妄想所覆,叫做无明

6、不觉。 (FROM:略说如来藏涅盘真心佛性的妙觉)药师净土 药师净土变相图药师净土又称净琉璃世界,此净土位于娑婆世界之东方,因其国以琉璃为地,或以此世界及其教主本身皆清净如琉璃故有此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东方去此过十殑(音jng)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同经十二大愿中之第2大愿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又隋代达摩笈多译药师如来本愿经载,彼佛国土无女人形,离诸欲恶及一切恶道苦声,以琉璃为地,城阙、柱梁、斗拱、周币罗网,皆以七宝所成,如极乐国,国中有日光遍照及月光遍照二菩萨为最上首。药师如来及

7、其净土的信仰,盛行于刘宋以后,药师净土之变相亦随着出现。方便般若 千手观音方便般若,佛教语。般若(b r),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方便智与般若慧。证悟了真理叫做般若慧;通达利益他人之方法和手段,叫做方便智。 经上经常讲方便,假使我手里没有纸,请你给我一张方便方便,这可不是佛学的方便。 东汉的霍光大将军,是大元帅,也是大宰相,东汉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是历史批评 他四个字:不学无术,说他读书太少,处理国家大事,在知识见解上,没有恰当的方法,所以是不学无术。术,不是手段。一个

8、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方便般若是大智慧,比如把最难懂的东西用特殊的一种方法,让别人一听就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这就是方便般若。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境界般若 目录隐藏

9、简介 详述 引用 编辑本段简介境界般若指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境界”两个字,翻成外文的话,勉强可翻译成现象,但是那仍属于自然界的观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难翻译。譬如修道见道的境界,药山禅师就讲: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 编辑本段详述我们的人生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还没有来的时侯,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

10、侯,又越想越得意。年纪大的人,喜欢回忆往事,特别是年青时候的事。有时侯自己坐在那里想起来,还摇个头笑一下,回味那个境界。这些都属于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编辑本段引用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

11、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这就是人生苦恼境界。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成身会 五重宝函堑刻之唐密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成身会,又称羯磨会。为四种曼荼罗中之大曼荼罗。以五圆轮排列成十字,相当于五佛,中央为大日如来,其周围为四

12、波罗蜜菩萨,四方各有一月轮,内各置一佛,故有“四方四佛”之语,四佛亦以同形成排列,各有四亲近菩萨,故共有十六菩萨;另有内外八供养菩萨、四摄菩萨、密宗护持之诸天及贤劫千佛等围绕,共有一六一尊。图示佛果之实相,亦示行者依于五相三密之观行而成佛之相,故名成身会。此会为以下八会曼荼罗之总体,故亦名根本会。共有三十七尊。 1为密教金刚界九界曼荼罗中央之根本会。又称金刚界大曼荼罗、羯磨会、根本会、根本成身会。此会图绘诸尊之威仪事业、相好具足之羯磨身,为四种曼荼罗中之大曼荼罗。其中包含五佛、四波罗蜜、十六大菩萨、八供养、四摄、贤劫千佛、外金刚部二十天、四大神等,总计一六一尊。 此曼荼罗朝向东南方,方坛之中央

13、以金刚杵为界,画一大圆轮,圆轮内有五月轮,中间之月轮有大日如来及金、宝、法、业等四波罗蜜菩萨,四方之月轮则分别为阿閦、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等四佛及四亲近(即十六大菩萨)。五月轮之四隅皆有宝珠,表示供养之义。于大圆轮之四隅有嬉、鬘、歌、舞等内四供养,轮外之四隅则有地、水、火、风等四大神,皆作持轮之状。于成身会之外院,四隅分别为香、华、灯、涂等外四供养,四方则有钩、索、锁、铃等四摄菩萨。于此八尊之中,贤劫千佛胪列其间。最后于外院之外,安上二十天。于密教各种修法中,阿阇梨将弟子引入曼荼罗会场,预备传授灌顶时,须先开启弟子之心眼,此成身会曼荼罗即是阿阇梨开启弟子心中本具之曼荼罗时所特用者。为密教金刚

14、界修法中,各别修曼荼罗诸会时之一节段。此一节段系自金刚界法次第之五相成身迄振铃之时为止。此节段乃以五相三密之秘观成就佛身,故亦称成就会。眷属般若 般若佛母眷属般诺,佛教语。般若(b r),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眷属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是自然发起的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在般若的前面,这五个相关的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净信 (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即清净的、完全的信仰及态度。 瑜伽八十三卷二页云:闻彼功德及与威力殊胜慧已;即于彼法处所,而起随顺理门。故名净信。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为竖悲泣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