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范畴理论与汉语词类及词性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942028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范畴理论与汉语词类及词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典型范畴理论与汉语词类及词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典型范畴理论与汉语词类及词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典型范畴理论与汉语词类及词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典型范畴理论与汉语词类及词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典型范畴理论与汉语词类及词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范畴理论与汉语词类及词性(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典型范畴理论与汉语词类及词性 作者: 日期:第二讲 典型范畴理论与汉语词类及词性一、典型范畴理论概述范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所建立起来的事物的集合体。1.经典范畴理论(古希腊20世纪50年代)认为:范畴是一组拥有共同特征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边界明确,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相等,特征具有二分性,可以用“是”“否”表述。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将此理论用于语言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比如在音位学上分出元音和辅音、高元音和低元音、前元音和后元音,等等,语义学上的义素分析也基于该理论。2.典型范畴理论的提出20世纪50年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1953)在哲学研究中通过分析game范畴,发现范畴的边缘并不确定,内

2、部成员在范畴隶属度上是有区别的,于是提出“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原理。“家族相似性”本义:一个家族的所有成员在容貌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共同点),但相似情况和程度有区别,有的拥有的特征多一些,有的则少一些,不会有两个成员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将范畴比作家族,范畴成员之间只是相似,而不是相同;一个范畴中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与其他范畴区别开来。3.典型范畴理论的发展维特根斯坦之后,Berlin&Kay(1969)研究了98种语言中颜色词划分的问题,发现颜色范畴是以焦点色(focal colours)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边界具有模糊性,一个语言系统中不同颜色词

3、的地位是不相等的,有中心和边缘之分。Labov(1973)就人们如何认识和区分vase、cup、bowl、mug进行了实验,发现这些事物(即不同的范畴)的边界也是模糊的。Rosch(1973,1975)发现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最典型的成员是无标记成员,可作为其他成员(有标记成员)在认知上的参照点,进而提出原型范畴理论。Lakoff(1987)充分肯定了范畴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发展了原型范畴理论,提出可以运用理想化的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adel)来解释原型范畴,强调了范畴化过程中人的主观认知能力和想象力的作用。Langacker(1987)认为原型就是范畴中的典型实

4、例,其他成员由于与原型相似而被纳入同一范畴;范畴成员基于不同程度的相似性而有程度之分。Taylor(1989)指出,语言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像对自然物一样对语言进行范畴化,语言中范畴都是原型范畴,比如词汇可以划分成几种基本类别范畴: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词性中也有原型和原型效应现象,比如典型的名词是占据一定空间的离散的实体,可以根据隐喻扩展到集体名词、抽象名词、表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名词等。这样,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维特根斯坦开始,经过一批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不断的发展,典型范畴理论产生并发展成熟。4.典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a.范畴化是对“相似性”和“连续性”的记录;b.范畴中的成员依靠

5、“家族相似性”聚集在一起。“家族相似性”表现为一束特性,各成员或多或少拥有部分特性,其中有的成员拥有的特性多,成为居于“家族”中心地位的典型成员即原型(prototype),反之则成为居于边缘地位的非典型成员;c.范畴没有明确的边界,范畴与范畴是渐变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二、词类划分(一)词类划分的标准(语法特征、语法意义)1.语法特征包括:形态、组合能力、造句功能(1)形态形态是词的变化形式,通过一定的变化形式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形态包括:构词形态、构形形态。印欧语具有丰富的形态,如workworked、working、worker汉语形态很少,构词形态包括前缀、后缀。词缀是定位的不成词语

6、素,表示一定的附加意义。词缀有构成新词的作用,往往也有标记词类的作用。前缀:阿- 老- 非- 第- 后缀:-子 -头 -性 -者构形形态:词的变化形式。包括:重叠式、黏附式。重叠:AA 人人、家家、个个、处处(名词性,表示“每一”) 走走、看看、说说、试试(动词性,表示“少量、轻微”) 高高、长长、光光、多多(形容词性,表示“多量”) 刚刚、仅仅、稍稍、明明(副词性,表示“程度增加”) ABAB 讨论讨论、学习学习(动词重叠的主要形式) AABB 高高兴兴、长长短短(形容词重叠的主要形式)黏附:-着 站着、走着、笑着、守卫着、讨论着(动) -了 吃了、走了、来了、休息了、清理了(动) -过 看

7、过、说过、问过、休息过、清理过(动) -们 领导们、贪官们、学生们、(名)(2)组合能力能否跟一些特定的语法单位(词)组合。从组合能力看,区分名、动、形的主要标志有:数量- 正在- 不- 很- 数量+名:一个人、一间教室、三条鱼正在+动:正在走、正在学、正在清查不+动/形:不来、不看;不好、不高很+形: 很好、很高、很快、很少(3)造句功能指词在句子中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什么成分。比如:深渊一般充当宾语、主语,名词深造一般充当谓语,动词深远一般充当谓语、定语,形容词2.词的意义指概括的类别意义。对于词类划分具有参酌作用。(1)用于鉴别根据语法特征划分词类的结果 如:过错 过问 过分(2)有

8、利于在划分词类过程中贯彻“分合”的同一性原则 如:黑 白黑:黑夜、黑市、黑心肠、黑手党 (形)白:白天、白色、白布 (形) 白吃、白拿、白费 (副) 表白、告白、辩白 (动) 白话、半文半白 (名)(二)词类及其次类根据典型范畴理论可知:。众多的词一定会依据“家族相似性”聚集成一个个的集合体(范畴),于是可以划分词类;。同一类中有典型词和非典型词之分;。相邻的词类并无明确界限,有时很难断定某词属于其中哪一类。绝大部分词有虚化现象,虚化是连续进行的动态过程,到底虚化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说已经转化为另一类词,没有明确界限。比如:家(名词)上家、下家(类词缀)作家、科学家(词缀)牛、港(名词)很牛、很港

9、(?)跳、拽(动词)很跳、很拽(?)划分词类,即使有了明确的标准,但各自操作不同,划出的类别也有不同,少者8、9类,多者20几类,一般教科书确定为12类左右。参看教材p1618课堂练习:1. NP+了例子:a小学生了、大学生了、大姑娘了、中年了 b初一了、月底了、星期三了、三月了讨论分析:其中的N具有什么特点?可以在名词内归纳为哪一种小类?2.大+NP+的例子:a大过年的、大初一的、大清早的(成立) b大年终的、大月底的、大晚上的(不成立) 讨论分析:为什么a组成立b组不成立?其中的N具有什么特点? 说明:“词类判别”和“短语的界域”部分,请自学教材p1832.知识总结、补充及深化1.根据典型

10、范畴理论,汉语的词汇系统是一个大的范畴,至少包含数万个个体词语;这个大范畴里面的某些词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人们将它们归为一个个小的范畴,同时与其他范畴区别开来。主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而分出的类(范畴),就是词类。2.一类词是依据其“家族相似性”而聚集在一起的一个范畴,其中有的词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多些,就是该类词中的典型成员,居于该范畴的中心地位;而有些词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较少,就是该类词中的非典型成员,居于该范畴的边缘地位。比如,名词范畴的典型成员所表示的内容是占据一定空间的、离散的实体,如“山、石头、身体、桌子”等;非典型名词所表示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如“会议、感情、理想

11、、精神”等。请思考:典型的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大体是什么? 典型的形容词所表示的内容大体是什么?3.一类词与邻近的另一类词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是逐渐过渡的。其中的某些成员(非典型成员),可能兼属两个以上的范畴,其语法功能可能是游移的。比如:木 在古汉语中是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性语素(不能单独成词),如“木头、树木、木板”;又是形容词性语素,如“木脑袋、麻木、表情木然”。生 动词,生育、生长义,如“生孩子”;形容词,果实没有成熟,(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如“生柿子”、“西瓜是生的”、“夹生饭”。思考下列关系:名物 活动 性质思考练习:1、汉语中的虚词是怎么来的?试举例说明。比如:把、被2、词

12、语辨析一致 一概;重要 主要;深刻 深入;刚才 刚刚;本来 原来“原来”和“本来”“本来”和“原来”都可以作形容词,表示以前没有改变的情况。“本来”或“原来”+“的”在句子中作定语。例如:(1)几年不见了,你还是原来(本来)的样子,一点都没变。(2)我们本来(原来)的计划是星期日出发,可是只有星期三的票,只能推迟一天出发。(3)这件衣服已经洗得看不出本来(原来)的颜色了。“本来”和“原来”还可以作副词,表示变化以前的情况。可以放在主语前面,也可以放在主语后面。用在能愿动词、否定副词和其他副词的前面。例如:(4)我们本来(原来)住的地方,现在都改成了马路。(5)本来(原来)我不住在这儿,半年前刚

13、搬来。(6)本来(原来)我想学理科,可是我非常喜欢外语,就改学文科了。(7)我本来(原来)没有现在这么胖,现在比过去重了十公斤。(8)我们一家人本来(原来)只住14平方米一间屋子,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本来”作副词时,还表示按道理就应该这样的意思,有两种用法:一“本来+就+(能愿动词)+动词”或者“本来+就+动词+得(不)”。例如:(9)我说,你病没好,本来就不可以出去。你看,又发烧了。(10)食堂的菜本来就应该卖得便宜些。(11)在这么窄的路上开车本来就开不快。二本来+嘛(么)+主语,主语前有停顿。(12)本来嘛,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背得动那么大的书包。(13)本来么,要做成一件事情,可不是容易的。“原来”作副词时,还表示发现了事情的真实情况的意思。例如:(14)我以为电视机坏了,原来是没接上电源。(15)原来你是刚来的老师,看上去跟学生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