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一第3课时能力提升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939357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7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一第3课时能力提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一第3课时能力提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一第3课时能力提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一第3课时能力提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 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 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 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 解析: 选 C。根据材料 “君臣父子 ”“ 夫妇长幼 ”不难看出 ,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 来维系统治 ,故选 C 项。孔子的思想注重“仁 ”“ 礼”, 并未突出人性,故 A 项错误;材 料主旨意欲强调“解决冲突的方式” ,故 B 项错误;材料主旨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 D 项错误。 2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集了孔子关于政治、 文化

2、、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论语的问世表明()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 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解析: 选 B。题干论语中“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 点” 的记载 ,反映了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 B 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 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 孟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 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 解析: 选 B。材料 “ 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3、, 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 作用和地位 ,故选B 项。主张 “君权神授 ”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 的孟子 ,故 A 项错误; “天命有常 ”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 C 项错误; “天人感 应” 同样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 D 项错误。 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 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 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解析: 选 A。材料 “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 背反 式憧憬 ”

4、, “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 全部推倒的冲动” 背后启示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故选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道 家的治国之策 “无为而治 ”, 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就对社会 充满了绝望 ,故 C 项错误;材料与“小国寡民 ” 的社会追求无关,故 D 项错误。 5(2018 济宁期末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 “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 也。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实行严刑重罚B君主无为而治 C推行德治仁政D恢复礼乐秩序 解析: 选 A。题干材料 “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 ,而国之所以危也。圣人为法国 者,必逆

5、于世而顺于道德”意思是严刑重罚是百姓不喜欢的,但却是国家能够得以治理的办 法。怜爱百姓是百姓喜欢的,却是国家危难的原因。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一定违逆世俗而 顺应道理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实行严刑重罚,故选 A 项。 6战国时期,燕昭王招揽人才,建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结果苏秦、邹衍、屈景等 士纷至沓来,振兴了残破的国家。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A社会转型加速B血缘政治受到冲击 C改革变法兴起D士人势力掌控政权 解析: 选 B。 根据材料 “燕昭王招揽人才”“ 振兴了残破的国家”, 可知 “士纷至沓来 ” 对周代贵族政治造成了冲击,故选 B 项。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故 A 项错误;材料并

6、未 涉及变法 ,故 C 项错误;士人只有受国王重用,辅佐国王成就大业,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 抱负 ,故 D 项错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 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 ,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 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 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 “法” 不仅意指法律 ,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 是有区别的 ,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 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

7、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 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 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 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 ,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 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 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 法再成为主流。 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 但是 ,中国的统治者总是 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 , 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 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 也要使用铁腕。 沈联涛外儒内法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

8、法家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解析: (1)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回答对法家的认识。(2)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回 答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地位即可。 答案: (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 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 治国指导思想。 汉武帝时期, 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 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建议用时: 45 分钟 ) 一、选

9、择题 1(2018 孝感七校期末)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泛指国君、帝王。 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 A以武力征服天下B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 C以仁义治天下D天子的教化 解析: 选 C。解读题干 ,王,顾名思义 ,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王道 ”是说君主以仁 义治天下 ,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故选C 项。儒家主张教化,而不是以武力征服天 下,故 A 项错误; “ 使天下归顺 ” 与“王道 ”(治国理念 )关联不大 ,故 B 项错误; “王道 ” 不是指天子的教化,故 D 项错误。 2(2018 珠海摸底 )孟子 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 知者,其

10、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 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 C学以至圣,致良知D民贵君轻 解析: 选 A。题干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意思是 “不学习却能做事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天赋;不思考而能够认知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 的先天的道德意识”, 由此可知孟子强调先天的美德,即性本善 , 故选 A 项。 B、C、D 三 项与题干无关。 3(2018 武汉部分学校调研)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这一说法 体现了 () A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B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 C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D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 解析: 选 B。题干意思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

11、,体现出辩证的思想,故 B 项 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故 A 项错误;无为而治要求顺其自然,与材料 无关 ,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天和人之间有所感应,故 D 项错误。 4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 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 源于 () A道家B儒家 C墨家D法家 解析: 选 A。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道家主张自然、无为与古代文学艺术追求自然美相一 致, 故 A 项正确;儒家思想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追求自然美没有关联,故 B 项错误;墨家 思想主要是 “兼相爱 ,交相利 ” ,与

12、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风格不一致,故 C 项错误;法家思 想主要是厉行法治,奖励耕战 ,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追求自然美不一致,故 D 项错误。 5(2018 自贡诊断 )不同的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孔子“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 答”,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墨子老是追着别人 表达自己的观点, “强聒而不舍”。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个人性格差异B个人职业不同 C个人品德参差D生活环境差别 解析: 选 D。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的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根源于社会生活环境 的不同 ,故选 D 项。 个人性格差异、 职业不同和品德参差只是表象,故排除 A、B、C

13、 三项。 6 (2018 河南部分重点高中联考)墨子认为, 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 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 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 A百家融合的趋势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 C专制统治的特征D“尚同”的治世理想 解析: 选 D。为了避免出现 “如果任凭 人是其义 ,以非人之义 的 交相非 发展下 去, 必然带来 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 ,皆以水火毒药相亏 害” 的结果 ,墨子开出的治世良药叫“尚同 ”, 故选 D 项。 7(2018 烟台诊断 )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

14、历史的眼光 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 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解析: 选 B。 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春秋的伦理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明显,故选B 项。孔子在当时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旧 贵族的利益 ,故 A 项错误;春秋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作用是保存史料而非维 护贵族社会 ,故 C 项错误;春秋的体例是编年体而非纪传体,故 D 项错误。 8(2018 山西五校高三联考)韩非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

15、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 四方, 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 是() A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解析: 选 A。根据材料中的韩非及“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可知 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该思想与 “一家二贵 ,事乃无功 ”思想相吻合 ,故选 A 项。 “战阵之间 ,不厌诈伪 ”是兵家的思想,强调兵不厌诈,故 B 项错误; “ 法不阿贵 , 绳不挠曲 ”虽是法家思想,但是强调的是法治,故 C 项错误; “事以密成 ,语以泄败 ” 虽 是法家思

16、想 ,但强调的是保守秘密的重要性,故 D 项错误。 9(2018 龙岩质检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 撰成吕氏春秋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解析: 选 D。从“兼儒墨 ,合名法 ”“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可知 在思想界出现了融合统一各派学说的趋势,故选 D 项。 A、B、C 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10(2018 四川黄金大联考)中国古代医术, 亦称“仁术”, 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 “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 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解析: 选 B。材料“ 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 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浸润 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选 B 项。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