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同步测试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938069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同步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同步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同步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同步测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页/共8页 2019-2019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 4 课 宋 明理学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哪个是不正确的() A. 朱熹主张穷理致知的外向工夫;陆九渊则看重发明本心的内向工夫 B. 朱熹思想以理为最高概念;陆九渊则以心为最高概念 C. 程颢和朱熹的思想方向很接近,后世称“ 程朱 ” ;陆九渊与王守仁思想颇接近,后世称 “ 陆王 ” D. 朱熹教人首先强调“ 致良知 ” ,而后博览;陆九渊推崇学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 2.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 治宋必始于唐。” 这说明() A. 宋代学者

2、崇儒风尚盛行B. 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 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D. 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3.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 道的气势,颇有一点“ 文艺复兴 ” 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 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 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 C. 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 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 风催幡动! ” 乙徒曰: “ 幡何 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 有理而后有气C. 宇宙便是吾心D

3、.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5.朱熹认为, “ 佛书说六根、六识、四大、十二缘生之类皆极精妙,故前辈谓此孔孟所不及” 。材料体现了 朱熹() A.融合佛、儒创立理学 B.重视佛教超过儒学 C.欣赏佛学的思辨义理 D.肯定佛教排斥儒学 6.王阳明 传习录 载: “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 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由此判断,王阳明 主张() 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 B. C. D. 7.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 与汉代从美术化

4、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 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 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 第2页/共8页 A. 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B. 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 C. 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D. 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8.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 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 理 ” 9.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 这首诗反映了() A.

5、 董仲舒的 “ 独尊儒术 ”B. 朱熹的 “ 格物致知 ” C. 王阳明的 “ 心外无理 ”D. 顾炎武的 “ 经世致用 ” 10.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以下各项反映了宋明理学这一特点的是 A. 宣称 “ 仁义 ” 是最高的道 B. 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C. 提出 “ 存天理,灭人欲” D. 提出 “ 尊王攘夷 ” ,强调 “ 华夷之辨 ” 11.朱熹在朱子家训 中提出: “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 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 A. 适应皇权的需要B. 倡导重德修身C. 宣扬 “ 存天理,灭人欲”D.

6、 维护纲常名教 12.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 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 。以下言沦中, 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 A. “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B. “ 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C. “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D. “ 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 13.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 证。据此分析叶适() A. 主张万物皆理 B. 主张理是万物的本源 C. 主张格物致知 D. 提倡经世致用 1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 存理 “”去欲 “ 的修养论, “ 格物 ”“格心 ” 的认识论, “ 齐家 ”

7、“治国 ” 的功名论,其根本 出发点是 A. 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15.禅宗语云: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与此主张类似的古代思想家是 A. 孔子的仁恕学说 B. 朱熹的理学 C. 董仲舒大一统主张 D. 王守仁的心学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 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 孔 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 “ 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8、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 “ 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 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 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 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第3页/共8页 材料三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 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 “ 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分别指什么历史

9、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 唐时人们 “ 言道德仁义者 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 ?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17.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郁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 的“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 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 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

10、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 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 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 致良知 ” 教以 “ 简易直接 ” 为特色,是和朱子“ 格物致知 ” 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 的。他认为 “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因而打破了朱子“ 读书明理 ” 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 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 满街都是圣人” 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据

11、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 华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D 说法不对,心学家王阳明强调“ 致良知 ”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 认为学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这体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识论上的不同。 【点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不同点: (1)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 的“ 心” ,认为本心是“ 理” 。 (2)把握

12、 “ 理” 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 ” 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 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 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答案】 D 第4页/共8页 【解析】【分析】据材料“ 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形成的 特点是糅合了佛、道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 治宋必始于唐。” 说明唐朝的思想演变对理学的产生有深远 影响,故材料说明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故D 选项正确;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没有突出唐代的思 想影响,故A 选项错误;理学融合了佛教思想,故B 选项错误;宋代社会理学思想占主导地,故C 选项 错误

13、。故选D。 3.【答案】 D 【解析】【分析】D 根据材料 “ 摈弃汉唐训诂之学”“回复圣人之道” ,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强调义理是为了 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故答案为D 项。 A 三纲五常是汉朝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与宋明理学所强调的圣人之道不符合,排除A 项; B 项不符合宋明理学的内容,排除; C 项是宋明理学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宋明理学强调义理就是为了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摈弃汉唐训诂之学”“回复圣人之道” 是关键信息。 4.【答案】 C 【解析】【分析】题干中乙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宇宙便是吾心 ” 强调

14、了 “ 心 ” 是宇宙的本源,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因此,A、B、D 三项都不正确。 【点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不同 点 理学 思想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 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 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 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 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 应用得当, “ 死记硬背 ” 与提高学生素质 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 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理” 是万物的 本原 “ 心” 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 范围 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修养 论

15、强调 “ 格物致知 ”“ 心即理也 ” 、“ 致良知 ” 相同 点 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扼制人的自然欲求。 内容 与当今 “ 教师 ” 一称最接近的“ 老师 ” 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 伯安诗云: “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 第5页/共8页 小学教师被称为“ 老师 ” 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 老师 ” ,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 为“ 教师 ” 或“ 教习 ” 。可见, “ 教师 ” 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 教师 ” 的含义比之 “ 老师 ” 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

16、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 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 教师 ” 为“ 教员 ” 。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 ” 的 思想 影响 单靠 “ 死” 记还不行,还得“ 活” 用,姑且称之为“ 先死后活 ” 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 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 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 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等等,达到“ 一石多鸟 ” 的效果。都有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 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