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专题六专题综合训练(六)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937628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1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专题六专题综合训练(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专题六专题综合训练(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专题六专题综合训练(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专题六专题综合训练(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综合训练(六) (时间: 45 分钟 ,分值: 85 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 小题,每小题4 分,共 48 分) 1(2018 河南天一大联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 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朝廷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 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 A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 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 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 解析: 选 D。清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可见清廷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没有平等的 观念 ,故选 D 项。 2(2018 宜宾模拟 )

2、1843 年 8 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 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这反映了清政府() A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 B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 C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 D试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解析: 选 B。题干中 “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 ,贵在息争 。如此可以 免 致小事酿成大案”, 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反映了清政府的无知,故选 B 项。 3(2018 湛江测试 )1850 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 英国领事说: “(我行 )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

3、(清朝官 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这说明中国() 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自然经济快速解体D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 解析: 选 B。据材料中 “他们 (清朝官员 )对海外强国 ,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可知是半 殖民地程度加深, 故选 B 项。海关职权逐渐丧失,并非材料主旨意思,故 A 项错误;材料 未反映经济方面, 故 C 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傀儡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故 D 项错 误。 4(2018 苏北四市期中 )张德坚 贼情汇纂 记载, 东王、 北王、 翼王上奏请天王:“建 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 镇守佐

4、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 “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这 表明太平天国 () A主张均分产品B达到军事全盛 C调整经济政策D开始封王建制 解析: 选 C。材料中没有体现均分产品的内容,故 A 项错误;太平天国达到军事全盛 是在西征东征之后,而不是 “建都天京 ”, 故 B 项错误;从 “照旧交粮纳税 ”, 可知太平 天国改变了产品均分的圣库制度, 恢复原来的交粮纳税,故 C 项正确;封王建制是永安建 制的内容 ,与“建都天京 ”时间不符 ,故 D 项错误。 5(2018 昆明一中月考)太平天国规定: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 接新谷外, 余则归国库”;农户中

5、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 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该项政策()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C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D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 解析: 选 B。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平均分配的“圣库 ”制度 ,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 理想 ,B 项符合题意。 6(2018 临沂期中 ) 1840 年前1894 年 商品值其中国内销售商品值其中国内销售 茶叶1 184.01 1 414.06 4 784.64 1 467.01 棉花1 146.79 1 146.79 2 437.26 1 701.13 粮食15 533.30 15 533.30

6、37 250.00 37 054.20 上表反映了 () A中国通货膨胀日益严重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下降 D经济作物国内销售比例不断提高 解析:选 B。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据材料 , 这些原材料的商品化程度大幅提升, 但是国内销售额却变化寥寥,这正是中国被日益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种表现,故选 B 项。 71870 年到 1880 年间, 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 000 千关两 (千关两是当时的一 种计量单位 )左右, 而棉纱的进口却从2 000 千关两增长到了近5 000 千关两。 这种情况的出 现主要是因为 (

7、) A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传统经济模式的进一步解体 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解析: 选 A。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棉布的进口增 多,但是 ,随着 19 世纪 60 年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且主要集中在棉纺织业等轻 工业部门 ,故出现了棉纱进口急剧增加的现象,故 A 项正确。 8(2018 郴州模拟 )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 象。但这些繁荣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 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中国城市

8、职能发展不完善 B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增加城市负担 C中国沦为西方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D欧美列强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 解析: 选 C。材料 “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表明 , 通商口岸满足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需要,成为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基地,故选 C 项。 9(2018 德阳模拟 )下表为 1894 年中国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单位:万元 ),表中数据反 映出当时 () 类别国家资本外债资本买办、官僚一般商人 军用工业931 140 官办民用913 41 官督商办1 088 587 536 526 商办工业280 560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B西方列强加

9、剧对华资本输出 C近代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D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 解析: 选 D。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与材料中 “1894 年”“ 表中 数据反映出当时”不符 ,故 A 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反映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加剧 ”, 故 B 项错误;近代工业发展水平与材料中“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不符 ,故 C 项错误;政 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与材料中“国家资本 ”所占比重基本相符,故 D 项正确。 10(2018 河南部分重点高中联考)有学者认为 海国图志 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 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其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 海 国图志 (

10、)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解析: 选 B。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选 B 项。 11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 人感到印象深刻。 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 1860 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 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 开始了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解析: 选 B。“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19 世纪 40 年代提出的 ,故 A 项

11、错误; “ 中 学为体 ,西学为用 ”是 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 B 项正确; “一切 要其大成 ,在变官制 ”是指变革政治制度,是维新变法的主张,故 C 项错误; “ 详晰甄核 , 仿行宪政 ”指的是 20 世纪初的清末新政, 故 D 项错误。 12(2018 济南模拟 )咸丰十年 (1860 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 “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 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 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主张“

12、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 选 A。据材料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制外来的侵略,故选 A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8 河南六市联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 “西学中源 ”,亦称 “中源西流 ”,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 近代西方文明, 中国 “古已有之 ” 。 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 西 学东渐 ”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 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 但是 ,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

13、心理处在一种矛 盾当中 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 依据 ,所以 , “西学中源 ” 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 ” 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 自 强” 方式 , 是对 “西学中源 ”的继承与超越“ 中体西用 ”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 局” 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 中体西用 ”解决 了务实派只看到“ 千年变局 ”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 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

14、“中体 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 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13 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 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12 分 ) 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背景, “西学中源 ” 据材料一及所学从明清时期“西学东渐 ” 的 产物 ,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文化交流等得出;“中体西用 ” 的背景根据材料二 结合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进行归纳。第二小问 ,中体西用的超越性, 从洋务运动具

15、体的实践方面说明。(2)第一小问共同影响从性质角度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 别说明;第二小问认识从影响角度说明。 答案(1)背景:“西学中源” 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导 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 “中体西用” 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 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 超越: 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 军。 (2)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

16、在中国的传播; 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认识: 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 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言之成理,符合题意即可) 14(2018 武汉调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信息, 围绕“晚清中国外交”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清朝的相关史实加以论 述。 (12 分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以先拟定这一观点:晚清外交艰难走向近代化。论证部分是论述 的主体部分 ,先从儒家的夷夏观念入手,分析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外交方面推行闭关锁国政 策,转型艰难的原因;然后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顺应现实的需要,清政府外交政策调 整的表现 ,以此说明晚清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最后结尾部分 ,可以简单提及晚清外交如专 业性缺乏、 地方官员在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等局限性,同时主要肯定晚清外交逐步走向近代 化的进步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