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41929686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 作者: 日期:佛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 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即理,即道,即法则,即常性。人文

2、,即人之理,人之道,即做人的法则,即人之常性。人文科学即人的科学,即人心人性的科学,即关于人的法则与人之精神的科学,简单地讲,就是研究做人之道、做人之理的科学。这些人之道、人之理,都显示着人心人性的本质,都透露着一种人的精神,故称之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育、充实、大化,无疑要靠道德教化,要靠人心人性的涵养培育,特别是礼乐文化及整个教育的发展。但人文科学能否担当得起培养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重任,是需要深思的。现在人文科学门类很多。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人口学、文学以及艺术等,无不属于人文科学。经济学原属历史哲学的一部分,自然也应属于人文科学。可以说人文科学几

3、乎等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虽然门类很多,但由于受浅薄的知识论哲学的影响,已经很少阐明人性的本质,很少具有人的精神了。例如,伦理学已不把人伦看成是天理,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而把整个伦理道德从属于经济活动与社会集团的利益。心理学已经没有“理”,而把人看作生物有机体,把心看作一块血肉,在进行刺激反应的观察实验。历史学撇开人性、人的精神,大谈经济活动作为整个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人口学变成出生率、死亡率一类的统计,更是缺少人性,缺少人的精神。凡此种种,我们从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中,哪里还看得到人性的存在呢?哪里还感觉到人的精神存在呢?不研究人心人性,不研究人的本质,只是在“物”的

4、层面上游说,算不得科学!因为它舍去了根本。因此,发展人文科学,必须以人心人性为基础,必须以人的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为基础。这个心,是仁心、义心、理心。这个性,不是食色之性,不是情欲性欲之性,而是仁义礼智之性,是符合天道法则的“天命之谓性”,是继善成仁的性,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追求美好事物与品德的本性。我们只有把人心人性看作是美好的、永恒不变的,又把人的具体存在看作是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浩然同流,日日以新,共同迈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境界,才能看到人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精神之美,才能用人文科学以满心的赞叹展现雄浑、波澜壮阔的生命气象,谱写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新的生命圣歌。(摘自司马云杰论文化复兴,

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文”一词源远流长,古老的易经已经提出这个词并对其内涵作了具体阐释。B人文科学门类繁多,囊括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经济学也属人文科学的范畴。C当前人文科学研究之所以把研究对象全“物”化了,是因为受浅薄的知识论的影响。D伦理学研究,不仅要看到伦理道德的社会属性,更要把人伦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先对人文等关键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这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B第二段末用反问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现在人文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的不满。C人性之“性”是“天命”,联系后文,“天命”是

6、人先天就有的追求美好的本性。D末段的总结指出,只要研究人心人性,我们就能看到人性、生命、精神之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文、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三者概念有别,但彼此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B因为只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历史学忽略了对人性人心的研究。C对人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的深入研究,是人文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D如果能谱写出人类新的生命圣歌,人文科学就担起了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今日刮哪风赵德发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刮哪风?不好判断。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

7、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南风。”“北风。”“东风。”“西风。”问这干嘛?判断天气。是晴,是雨,心中有数。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久更重要的

8、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馨如生死。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他们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尤其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农村的风从不暧昧

9、,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仅此而已。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我问他为何不准,他叹一口气道:“风,太难琢磨了。”我理解父亲的叹息。风,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看不见,抓不着,却让人通过事物的种种变化而感受到。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让我们欣赏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树下一片片飘飞的黄叶,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悲凉;江河湖海上的惊涛骇浪,让我们见识那种“无物之阵”的神威;山崖石璧上的凹窝与孔洞,让我们瞻仰

10、堪与水滴石穿相媲美的惊人造化。我小的时候,每天也像父亲那样,搞着一个疑问:“今日刮哪风?”父亲的喘气声柔和,那是刮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那是刮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且夹带着“哼、哼”的鼻息,那就是会带来暴风骤雨的东风或西风了。每当东风或西风刮起来,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会连气都不敢喘。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那年正月十七,母亲挂在墙上,父亲躺在床上。正像一年前母亲所经历的那样,父亲开始了生命的终结过程,他呼出、吸入的“风”,一下下变慢,一下下变轻。后来,只有呼出,没有吸入,细若游丝。当他吐出最后的一缕,一切归于平静。这时,我们兄妹五个放声大哭,撕心裂肺。因为,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

11、也有时温暖。更重要的是,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散文2017年第12期)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中,作者借早晨起床时耳边出现的“幻听”来表达自己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也以此引出了下文对父亲的回忆。B父亲病重卧床后常说一句“今日刮哪风”,既写出了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深沉的悲哀。C作者细致描写了父亲临终时的呼吸变化,由呼出吸入,到一切归于平静,写出了对父亲的依恋和无法挽留父亲的悲痛。D本文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用了较多口语,还用了一些方言词语,这满足了文章表达的需要也显现了作者深厚的修养。5文中的“风

12、”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6本文主要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文中却写了一个“老庄户”,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深入空间,去探索那些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尤其是,人类起源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一直激励着我们探索的热情。我们总会发问,我们来自何方?是否存在地外文明?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将获得在地面上无法得到的崭新知识,把科学推向新的前沿。利用空间环境中高真空、超洁净和飞行器运行获得的微重力等特殊条件

13、,有利于电子材料、光学材料、金属材料、高纯材料、玻璃金属、薄膜和生物制品等的研究,从而生产出在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多类产品。特别是,利用运行在地球空间的各类应用卫星,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和通讯卫星等,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社会需求。(摘编自空间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材料二2010年,在中国进行月球探测的历程里,“嫦娥二号”发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嫦娥二号”发回的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地形图,是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施着陆器和

14、月球车软着陆月面,开展“就位”和“巡视”联合探测的国家。2017年,“嫦娥五号”即将启程,在月面铲取和钻孔取样并带回地球。2018年,“嫦娥四号”的轨道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对月球背面开展联合探测。在地球上水远看不到月球背面,人类也没有实施过月球背面的专项科学探测,“嫦娥四号”的探测预计将获得一系列的新成果。(摘编自欧阳自远深空探测未来可期)材料三:截至2016年底全球实施的空间探测任务次数项目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日本德国中国印度合计月球42/2664/231/12/24/41/1114火星20/1519/52/21/01/143金星6/533/161/11/141水星2/22木星、土星、天王星

15、、海王星7/77小行星、彗星8/62/25/315注:发射次数/成功次数。(摘编自卢波2016年国外空间探测发展回顾)材料四:近年来,深空探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推动深空探测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科学探索与技术进步。技术发展是人类破解科学难题的手段和工具,而距离遥远是实施深空探测任务所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该难题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飞行的能源动力问题、远距离飞行的测控通信问题、深空飞行的精确导航与控制问题以及对深空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才促进了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为探测器提供能源的空间核电源技术、通过电场力将带电离子加速喷出形成反作用推力的离子推进技术,以及高频段测控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等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