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中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策划案李老师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926457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大中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策划案李老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大中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策划案李老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大中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策划案李老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大中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策划案李老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大中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策划案李老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大中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策划案李老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大中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策划案李老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大中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策划案(李老师) 作者: 日期:全国大中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策划案为深入贯彻温家宝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 “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我们在借鉴近年来国内人文教育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拟于2010年9月2011年2月举办全国大中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一、竞赛活动的必要性(一)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实现文化强国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首先应该提高大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目前尽管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大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但还没

2、有形成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模式,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自研究和探索带来的经济成本、组织成本、研究成本及时间成本很高,很容易让这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被简单化、流行化甚至被动化。因此,借助一个高端平台,整合全国优质资源,研发出一种集权威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的人文知识的普及模式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二)语文报社拥有13报3刊1网站的完善传播体系,中小学报刊期平均发行量逾500万份。其中语文报是中国媒体界第一个驰名商标获得者,享有“中华语文第一报”的美誉;官方网站中华语文网日均浏览量超过20万人次。目前,语文报社已经成为国内母语教育领域公认的影响最大、受众最多、美誉度最高的专业报刊社。语文报大学人

3、文是由语文报社推出的面向全国大学生读者的首份人文报,本报在试刊之初就提出了以“推动大学生人文教育,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为崇高使命;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为编辑宗旨;“以配合大学语文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渗透其它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同时反映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关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内容定位的整体办报思路。该思路得到了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的高度认可,2008年9月,本报在正式创刊时,教指委欣然同意担任我们的学术指导单位。随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扬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

4、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等一批高校还先后成为我们的编委单位,与我们建立了编辑合作关系。全军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等机构也对本报的各项工作予以了大量支持。为此,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在提高全民族特别是大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二、近年来国内相关活动情况分析近年来,以人文知识为核心的竞赛活动并不鲜见,但除少数产生影响外,其余大都由于规模、地域或平台等原因没有对整体推进人文素养学习起到较大的作用。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竞赛活动主要有以下三项赛事:1开心学国学2009年7月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开心辞典特别节目组精心打造的暑期节目。该节目通过走进西安、重庆、武汉

5、、宁波、杭州、北京等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与当地国学爱好者真诚互动。与此同时,还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38国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征集选手,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用栏目组自身的话说,“开心学国学”试图在电视传播特点和媒体责任担当之间寻找一个最完美的结合点,“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得到观众认可,并达到我们普及国学知识、拉近国学与广大观众的心理距离这样一个目的”。本次活动从2009年5月筹备,2009年7月开播,到2009年9月15日结束,在不小的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国学热。但由于电视媒体自身属性的限制,该节目在知识的基础性、普及型和活动的持续性关注上也没有保障,难免陷入国学精英化的小

6、格局。2首都高校第一届人文知识竞赛2009年4月由北京市教委主办,由清华大学承办、首都各高校协办的大赛。该竞赛采取各校前期自行选拔代表队进入初赛,然后通过团队笔试进入半决赛,再通过团队笔试加现场答题进入决赛,决赛采取现场答题的形式进行。该大赛由于采取了行政干预和团队评优的模式,在首都高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活动本身的竞赛形式与选拔形式注定本次活动只是少数人参与的竞赛,基本还是属于精英对决的范畴,效果同样有限。3江苏省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江苏省在省高等教育学会和省教育厅的主持下,从2004年开始已经陆续开展了三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和一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最近的一次

7、是2009年10月开始的江苏省第三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该赛事采取组委会统一命题,要求各学校按一定学生人数比例组织参赛,规定参赛人数不足参赛目标人数10%的学校不能评优,使该赛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规模性和普及性。但此项大赛同样存在地域性和持续性的不足。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大赛就是一次“好学生”的考试。综上可见,此三项赛事之所以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顺应形势,抓住了大家关注的人文领域策划活动;二是有教育行政或强势媒体的推动;三是有承办校的有力执行。但共同的问题也是有三:一是地域性比较明显;二是精英化倾向;三是持续性效果差。三、本次竞赛的创新之处 在总结其他成功赛事经验

8、和不足的基础上,本次大赛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以达到人文普及的更好效果。 1提高大赛规格本次大赛拟请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大语会、全军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语会作为指导单位,语文报社主办,语文报大学人文编辑部承办,各地大语会、各省市教研室和中语会、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办公室等机构、高等院校、重点中学共同协办,力争把这次大赛办成高规格、高品位、高水平的国家级重点赛事。 2扩大参赛范围 本次大赛一改过去基本以大学生为指定对象的参赛范围,把参赛范围扩大到中学生,基本涵盖人文需求最迫切的受众。同时对不同群体采取分类竞赛的办法,增加竞赛的参与度与公平性。3着

9、重知识普及以赛促学是所有大赛都希望达到的目的,但鉴于赛制的安排与竞赛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以赛促学主要还是成为有参赛资格者的突击性补课,与提高全民人文素养的目标相差甚远。本次大赛,将采取“以学为主,以赛为辅”的崭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大赛普及性的难题。此次大赛初赛采取公开赛的形式,融人文知识学习与竞赛于一体。大赛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对大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人文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并编辑成辅导专号,大赛命题以该辅导专号内容为主,如此既可达到人人便于参赛的目的,又可解决人文知识辅导普及的难题,使大中学生对自己应该掌握的人文知识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而且省时省力,以实现人文启蒙教育的最佳效果。大赛旨

10、在通过人文精神的养育,帮助学生懂得何以为人、为何而生,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与民主的观念,自尊与博爱的胸怀,合作与竞争的意识。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讲,储备一定量的基本人文知识,无论对学生升学、交际还是参加工作都有着一般技能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4关注现实意义本次大赛试题分“知识自测”和“写作自测”两项内容,除常规人文知识的考查外,还将增加参赛者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人文事件的看法等与每个人精神成长相关的话题供大家思考,请大家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5强调持续学习 以赛促学,强调学习的持续性是本次大赛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次大赛请专家编写的辅导专号,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成为大中学生学习人文基础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也会

11、成为大家平时写作或查阅的工具书。这个辅导读物的长远意义在于它具有易收藏性和长效传播性的特点,一人参赛全家受益,一次参赛终身受益。 本次大赛的持续性还表现在,公开赛仅仅是一个人文知识普及的开始,我们还将持续不断的利用我们的媒体优势开专栏、辟专版,选发大赛“写作自测”部分优秀作品,并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传播,让有兴趣的读者得到进一步提升。6开展深度合作竞赛结束后,我们希望在条件成熟时,与各协办单位进行深度合作,如通过复赛、夏令营等形式,把公开赛中最优秀的中学生、大学生选拔出来,给他们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打通中学和高校的渠道,为高校自主招生选拔人才搭建桥梁,使大赛的成长性

12、更好、公信力更强、持续性更有保障。四、活动管理1参赛试题、答题卡与参赛标志统一刊登在辅导专号上,专号每册定价12元。2初评凡组织100人以上集体参赛的学校,由各校按照其参赛总数的10%推荐省级获奖名单,按照其参赛总数的2%推荐国家级获奖名单。凡组织100人以上参赛的学校一律颁发优秀集体奖,组织30人以上参赛的老师一律颁发优秀指导奖。凡组织100人以下集体参赛的学校或学生自行参赛的学校,由语文报大学人文编辑部推荐获奖名单。凡组织100人以下参赛的学校不予颁发优秀集体奖,组织30人以上参赛的老师一律颁发优秀指导奖。3终评由组委会组织专家对推荐试卷进行评选,评出国家级和省级奖次。五、竞赛时间安排20

13、10年9月2011年2月 附件一:全国大中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启事一、大赛宗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同时明确提出今年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次大赛的宗旨就在于引导、鼓励广大青少年增强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与创新精神,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做出有益的尝试。二、主题与内容1本次大赛的主题为“让人

14、文之光照亮人生”。 2大赛内容主要包括:(1)文史哲的基础知识;(2)必要的艺术修养;(3)科学史与自然科学常识;(4)古今中外文化常识。3组委会将编制2010年全国大中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辅导专号(以下简称竞赛专号),发布于本次大赛的指定读物语文报大学人文78月报纸(共计4期64个版),对大赛主题与内容予以进一步说明,并对大赛所涉及主要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和辅导。4大赛将发布推荐参考书目,为参赛者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与共同的知识框架。三、组织机构1指导单位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大语会全军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协作体全国中语会2.主办单位语文报社3.承办单位语文报大学

15、人文编辑部4.协办单位各地大语会各省市教研室各省市中语会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办公室各高等院校各重点中学5.官方网站中华语文网()四、参赛对象和参赛办法1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大学生、高中学生均可报名参加。2本次大赛不收取任何参赛费。3参赛者需购买竞赛专号,每册定价12元;统一采用大赛指定的试卷和答题卡。试卷和答题卡刊登在竞赛专号上,复制无效。赛题分知识自测题和写作自测题两种。4. 参赛答卷需贴上参赛标志。参赛标志刊登在竞赛专号上,复制无效。五、奖项设置1本次竞赛为公开赛,竞赛分大学组与中学组两个组别进行。2.每个组别设立省级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国家级一、二、三等奖若干名,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若干名。六、评奖办法1初评凡组织100人以上集体参赛的学校,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