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921544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doc 作者: 日期: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2005年三年级126班和128班总人数为104人。总体来看,成绩在前面的基础上还有所倒退。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年级已经完成了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几何中,由于缺少三角形全等与勾股定理的相应知识,学生在推理上的思维训练有所缺陷,学生对四边形中的相应的数量关系缺少更深入的认识。对很多孩子来说,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代数上现行的教材降低了孩子们在计算上的难度,对于一些较简单

2、的计算题,讲解新课时,能又快又好的进行计算,但时间一长,学生又忘得快,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在广泛的深入的理解基础上使知识在各个方面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是最不容易忘记的,但现在的要求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所缺失的。在知识上学生对不等式、整式的乘法、公式、机会、平移与旋转、四边形的学习,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会这一学期孩子们在代数中无理数与实数的学习,对数的认识上一个台阶,函数的学习,比例与相似,也会使孩子们在数学的认识上来一个飞跃,前面的学习为这一期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最令担心的是班级中的差生的学习,无论如何要尽可能的使他们跟上班级体整体前进的步伐。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

3、的能力有所进步,前一学期鼓动孩子们去买自己喜欢的参考书,通过自己的努力,一部分孩子的数学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本学期也要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孩子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使孩子们在这个初中阶段这个最重要的一年:本学期中,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学期中,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新概念几何,用面积来证题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

4、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前一学期由于在实验不向学生布置作业,学生课外的活动多了,孩子们长得更结实了,是令人高兴的,这也带来了负面的作用,就是来自老师的任务少了,学生的自觉性降低了,学习的风气有所淡化,是本学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前一学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与不布置作业有一定的关系,我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由于自己的懒惰,给自己的找一

5、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自己是在进行实验,自己是在探索而进行开脱,实际上上期比以前更忙碌了,是没有偷懒的,但不能因为自己的实验与探索而让孩子一生的成长而受到不良影响。因此本学期务必完成自己的目标。二、教材分析第26章 二次函数一、课时安排本章的教学课时为14课时,分配如下:26.1 二次函数 1课时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课时26.3 实践与探索 4课时复习 2课时二、教学目标1、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3、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4、通过

6、具体例子在探索二次函数图象的过程中,学会利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表达式表示成:y=a(x-h)2+k的形式,从而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和对称轴。(不要求推导、记忆一般的公式。)课程标准原来提法是: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5、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6、学会通过对现实情景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应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引入二次函数概念的现实背景,让学生感受其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和实际应用中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2、教材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与一次函

7、数的学习联系、比较,经历对知识拓展、归纳、更新的过程。3、教材注意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在具体二次函数的研究中掌握方法,理解原理(如图象的变换)。4、 教材注意沟通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联系和相互转化,提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材,重视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四、教学设想1、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 (一次函数知识、待定系数法和整式配方、方程和不等式的知识等)2、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重视学生直观感知的作用.(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接受,防止形式化的罗列概念,再举例说明的做法)3、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数学

8、的价值观。(注意让学生叙述和交流,在应用和问题解决中加深理解,正确使用)4、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也是教学目的”的理念,致力于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5、充分利用教材的空间,积极组织和实施对不同学生、不同班级的多样化教学.各小节具体教学设想:26.1:(1)注意让学生参与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过程,在探索中了解二次函数及相关的概念;(2)结合列函数式的讨论,可适当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猜想、估算; 26.2:(1)重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具体的例子(数值系数的二次函数)研究中注意比较,发现规律,领会方法;(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

9、法,在研究图象时注重利用配方法进行化归,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注意运用待定系数法。26.3:本节提出四个问题,问题1归结为二次函数的研究(最大值,零点);问题2归结为列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再由已知的函数值计算对应的自变量的值;问题3实质上是探索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问题4是探讨二次方程的图象解法。要注意教材中“问题”的定位,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讨论中分析、解决问题;第27章 证明一、课时安排本章的教学时间为18课时,分配如下:27.1 证明的再认识 2课时27.2 用推理方法研究三角形 5课时 27.3 用推理方法研究四边形 7课时 复习 2课时课题学习:中点四边

10、形 2课时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证明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掌握证明的书写格式,能灵活地应用学得的公理,定理,定义进行逻辑推理;2、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会识别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3、体会反证法的含义,了解使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4、通过对欧几里得Elements 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的价值。三、教材特点1、限制内容 教材中用逻辑推理方法研究的几何图形仅限于三角形、四边形。2、控制难度 教材中所选例题、练习题和习题均经过挑选,难度适中。3、重视分析 在许多命题的证明过程中,教材充分重视分析过程.4、留有余地 教材为学生留下了一定的自行探索研

11、究的空间,将一些难度适中的命题证明留给了学生自行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课题学习:中点四边形,都为学生留下自行探索、想象的空间.四、教学设想27.1 证明的再认识1、本节首先回顾了探索几何图形性质的常用的两种方法:(1)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猜一猜,并在实验、操作中对它们作出解释的方法。 (2)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其次指出逻辑推理需要依据,我们试图用最少的几条基本事实作为逻辑推理的最原始的依据,从而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给出了本教材所规定的公理。事实上,我们还将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以及等量代换作为推理的依据。另外也将“经过两点有

12、且只有一条直线”以及“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作为推理的依据。2、本节通过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命题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但也有一些命题仅仅通过观察和实验是不够的,从而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3、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过程中,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的直观观察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时添辅助线的思路。在证明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强调了证明的格式,并力求使学生知道每一步推理都必须有依据,力求使证明的表述条理清晰。4、有关辅助线的概念,本教材作了较为淡化的处理,仅在云图中提出“图中的虚线为证明需要所添加的辅助线”。5、定理:

13、“n 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 ”可以通过将 n 边形划分成n2 个三角形,然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得到,可参阅第8章中的说理过程。6、“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练习第1题中“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都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直接推论。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条定理,就能推得上述两条定理。而习题中的第3题“角角边”则是“角边角”公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共同产物。应使学生体会到定理之间的逻辑关系。7、阅读材料:图形中的“裂缝”想说明的是视觉上的错觉往往会欺骗我们,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图4和图5中最大的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直角边分

14、别为5个单位长与12个单位长。因此斜边并没有经过任何方格的顶点,因此图4和图5的分割都是视觉上的错觉。27.2 用推理方法研究三角形1、本节通过对等腰三角形识别方法的回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在证明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材通过添加顶角的平分线,得到全等的两个三角形,如果添加底边上的高,同样也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添加底边上的中线,则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在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可以通过添加顶角的平分线或添加底边上的中线,证明底角相等。如果添加底边上的高,则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因为斜边、直角边定理此时还没有获得证明,虽然该定理以前曾经学过,必须使学生明确我们的逻辑体系是从最原始的几条依据:公理出发的,否则可能会出现循环论证错误.3、在证明斜边、直角边定理时,可以通过运动,将三角形拼在一起,使学生找到证明的途径.在解答几何问题时,通过图形的运动,往往能找到证明的突破口。4、“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个性质学生在七下已经接触过,而“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学生以前并没学过。同样,“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学生在七下也已接触过,而“到一条线段的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