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王道俊著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917719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王道俊著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学》王道俊著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学》王道俊著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学》王道俊著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学》王道俊著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王道俊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王道俊著(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王道俊著) 作者: 日期: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 育 学(新编本)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新编本说明 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

2、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

3、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在教材内容的编选上,我们仍希图搞得全面一些,完整一些。这对于公共课的

4、教学来说,份量无疑多了一点,但回旋余地却也大了一些;教师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讲授。本书的重新编写,得到了国家教委袁华同志、人民教育出版社胡寅生同志的指导和协助,先后举行了两次审稿讨论会,参考了一些同志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我们水平的限制,现在的这个本子仍然会有许多缺点和错误,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这次重新编写,由王道俊、王汉润同志任主编;承担执笔任务的是(以章节的先后为序):王汉澜同志(绪论,第一、二、三章),王道俊同志(第四章),傅资云同志(第五、十七章),赵天岗同志(第六章),郭文安同志(第七、八、九、十一、十二、十八章),旷习模同志(第七、八、九章),南国农同志(第

5、十章),明鉴同志(第十三章),张耀先同志(第十四章),姚惜鸣同志(第十五章),董祥智同志(第十六章),扈中平、陈修同志(第十九章),孙绵涛、陶崇明、许文杰同志(第二十章)。郭文宏、张耀先同志参加了统稿工作。此外,涂艳国、许邦官、董英同志承担了部分章节的资料搜集任务。编 者1987年12月目录新编本说明2目录3绪论5第一章教育的概念7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7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7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8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9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9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13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3第一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14第二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15第四章教育目

6、的17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17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19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21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21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22第六章课程24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24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26第七章教学(上)28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28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29第三节教学过程的规律34第八章教学(中)38第四节教学原则38第五节教学方法41第九章教学(下)43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43第七节教学评价47第十章电化教学52第一节电化教学概述52第二节电化教学媒体55第三节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和方法57第十一章德育(上)58第一节德育概述58第二节德育的任务和内容60第十二章德育(下)63第三节德育

7、的过程63第四节德育的原则65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68第十三章美育71第一节美育的意义和任务71第二节美育的过程和原则71第三节美育的途径和方法72第十四章体育73第一节体育73第二节卫生75第十五章劳动技术教育76第一节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内容76第二节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和原则77第三节劳动技术教育和途径和方法78第十六章课外活动80第一节课外活动的特点和任务80第二节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与组织形式81第十七章学校与家庭82第一节家庭教育的作用82第二节家庭教育的任务和良好家庭教育的条件83第三节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83第十八章班主任84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84第二节班集体的培养85第三节班

8、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87第十九章教师88第一节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88第二节教师的素养90第三节教师的培养和提高91第二十章学校管理92第一节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92第二节学校管理过程和原则93第三节学校管理工作及其方法94赏析95绪论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点: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

9、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点: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

10、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二、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4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 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研究步骤:是史料的搜集对史料的鉴别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来,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

11、批判与继承的关系。(2)调查法调查法的工作步骤: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拟定调查提纲;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3)实验法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4)统计法2.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1) 控制论的基本方法(2) 信息论的基本方法(3) 系统论的基本方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什么

12、?这是教育学中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逐步地说明于下。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

13、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总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一、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

14、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随着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起的作用更大,他们可以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主动地自觉地吸取知识和进行品德修养。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人类积累了丰富的各种经验,教育内容是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