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居网络话题榜第一位作文题成焦点图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916176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居网络话题榜第一位作文题成焦点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居网络话题榜第一位作文题成焦点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居网络话题榜第一位作文题成焦点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居网络话题榜第一位作文题成焦点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居网络话题榜第一位作文题成焦点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居网络话题榜第一位作文题成焦点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居网络话题榜第一位作文题成焦点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居网络话题榜第一位 作文题成焦点(图) 作者: 日期:“高考”居网络话题榜第一位 作文题成焦点(图)舆情背景:6月7日,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微博)如期而至,全国933万考生步入考场,迎战高考,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的首次高考。2010年7月出台的新世纪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勾画了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蓝图,纲要中以专门章节阐述“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使高考改革的目标更加明晰。在新浪微博上,“2011年高考”已经位居热门话题榜第一位,截至6月8日上午,已有相关微博1839万多条。新浪教育(微博)频道推出的“高考快讯”微博粉丝已达26

2、万多。另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平台数据,高考相关的博客文章有70多万篇,论坛原创帖2000多个。在高考第一天里,作文题目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焦点。目前,各省市作文题目已相继公布。仅6月7日,与高考作文有关的媒体和网站新闻达3000多篇,相关微博已达22万多条,带有相关标签的博客文章5万多篇。新浪微博还开设了“高考微作文”、“分享高考记忆”、“高考微日记”、“随手拍考生家长”等板块,参与者众多,微作文已经有4万多篇,参与者既有普通网友,也不乏各界名人。会商嘉宾:张颐武张颐武,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

3、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主持人:单学刚单学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嘉宾语录:高考制度是中国目前运行最有效,也是相对公平、甚至是相对最公平的制度,它的公平性使得很多贫困孩子都有一个改变命运的最重要的机会。维护高考的公平性是中国社会的共识,所以高考制度在短期内不可能有最重大的改变。现在改革的路向都是使这个制度变得有弹性和灵活性。会商实录: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人民网“舆情会商室”。这几天最热的话题莫过于2011年高考了,在新浪微博上,“2011年高考”已经位居热门话题榜第一位,截止到6月8日上午,已有相关微博1839多万条,昨天揭晓的高考作文也受到了网友广泛的关注。首先,我们

4、祝福此刻还在考场拼搏的所有考生们好运。今天我们也很荣幸地请到了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老师和我们聊一聊高考作文和高考改革的话题,有请张老师!张颐武:大家好!主持人:我们注意到,这几天高考作文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似乎越来越多。全国卷的“代买彩票”,新课标卷的“中国崛起的特点”,还有北京卷更是细化到了“对世乒赛的看法”,这些题目不但根植于现实,而且观点往往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言,命题者是不是希望通过高考这样一种作文题的形式更真实地了解到年轻一代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和主张?这些较过去传统的那种很空泛地去讲道理的作文题目是不是有所进步?张颐武: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出题的路子,这些年来切中时弊、

5、关注现实的题目也是比较多的。这种路子有它的好处,比如年轻人可以发挥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也能够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但是,语文考试或者作文考试实际上还是高考的一部分,还是要考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思维的能力。高考的作文并不是要考一个人对社会的观点,而是要考语文学习这么多年达到的综合运用水平。所以,首先还是要写出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这才是高考要选拔的一个合格的标准。而不是显出一个天才或者思想家的标准。另外我认为,高考作文也是相对专业的一个事情。其他学科我们不了解,比如数学,也是考人思维能力的,但是你会发现我们不会去议论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高中的数学,大家出了高中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你也没有办法去了解

6、这个题出得好不好。你只能评论作文,因为大家都有一些写作能力。高考作文会变成社会热点,也是因为大家不了解其他学科的结果。所以我觉得作文其实也是一个专业的工作,有这样的题也是一个路径。主持人:有网友评价,湖北的“旧书”和湖南的“谢谢大家你们来了”都是很新颖的题目,您能不能做个简单的点评,您觉得还有什么题目比较有新意,值得以后命题者借鉴?张颐武:我觉得“旧书”不错,联想空间很大,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或者抒情文。这个题目最好的地方还在于发挥的余地很大,你怎么发挥都行。高考最好的题目就是如此,大家都能写,但是水平的高下可以拉开。“旧书”就是这样。如果你感受不好,可能写得比较浅显,但是你如果感

7、受好,就能发挥得很好。而且这种题目不太容易准备,是不错的题。湖南那个题也不错,上海的也不错,辽宁题也是好的,这几个题都不太容易猜到。相比之下,北京就比较容易猜到,浙江题和安徽题也都容易猜到。当然,我觉得最好的最精彩的题是天津的“镜子”,什么望远镜、显微镜、哈哈镜,五种镜子选两种来写,这个题目非常好的!因为其中综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你会发现谁都能发挥,但是要发挥好很难。真有才华的学生在这里发挥余地会很大,成绩也能拉得开。好的题目应该是“让学生为难,不能让老师为难”,不能把老师给押好的题拿来就用。“期待成长”就是老师押好的题,上来就能用,新意不够。但是放大镜、显微镜的题目押题的可能性就很小,学

8、生要在现场把综合能力发挥出来,不能让判卷老师为难,你学得都一样,文笔都不错,这就不好分高低,所以我觉得天津是完全符合这个标准的,因为它的组合很多,五选二,可以写出很多种文章,寓言、议论文都行,但是同时你必须得有水平才能写好,所以这个境界是很高的,虽然跟社会生活联系不太紧。北京的题都是猜得到的,江苏的“拒绝平庸”也是可以猜到的,开句玩笑,这个题本身就是平庸的题,因为学生本身就会有准备。所以我觉得天津是个难得的好题。主持人:再看江西的作文题,有点文言色彩,“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

9、与存焉”,以此为材料写一篇作文,这个看起来就是文学性和思想性比较强的一个题材,这个对于高中生而言有点难?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复兴国学教育,提倡孩子们学习古典文学和文化,您觉得这个题目是不是符合中学语文教育的方向?这几年陆续有一些不错的文言文作文成网民议论的热点,您怎么看待?张颐武:这段话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儒家的理想和境界,但是我认为这也不是很深的题,做起来并不难,只要你对古文有理解,他就是一篇议论文,多数时候考题都倾向于抒情文和议论文,这个题基本上是议论文的路子。而且这个古文不是很难,是儒家思想基本的一部分,所以发挥起来不是很有压力,对高中生来说不是非常难。张颐武:用文言文也是一个有趣的

10、路径,但是总体上看,出题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还是得让考生在现场能发挥,文言文并不意味着这题就很深,其实高考题目的限定性很强,只要有古文功底,都不是很难。主持人:我们再看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是“拒绝平庸”,有人觉得这个题目很难写,一个方面现在的孩子都很有个性,不喜欢平庸,另一方面,现在的高考作文评价体系,又让考生不敢写的太个性,心里有想法还得往平庸了写,您怎么看这种反差?这是不是不仅仅是作文的问题,还是我们目前整个高考体系,乃至于高中教育中都存在的问题?张颐武:我觉得不是这样。高考作文还是要考得适应高校的标准。有的人以为高考就是要考出天才来,但是高考其实就是一个合格标准,一般学校都是一个合格

11、标准,这就像体操的规定动作,你得有基本训练,这个很多人都达不到,即便你是一个创作型的人才,但首先你也得有一个基本功,所以我觉得高考还是不宜过度夸张。我之前说过,这个题比较平庸,比较容易发挥。有些外行人不懂,看见很多题目就以为有创造性,其实这些都在老师的预料之中。比如你的立意为人生平淡,其实并不平庸,这就是路子,这个题目写法很多,这一点中学老师都教过学生,都是规定套路。我们很多成年人的看法与高考不一定契合,高考并不需要在这两个小时展示你的盖世才华,考的是你的基本水平,是一个规定动作,有点自选的特色,其实还是规定特色的一部分。所以,首先你得有逻辑和基本感受,运用高中语文知识和课外书来发挥,也可能会

12、出现好文章,盖世的才华也会出现,这就是意外之喜,而不是高考要达到的目的。高考就是考合格的,但是要是出了这种人才我们会很高兴。高考相对来说是比较平庸,但是不等于压抑,只要你有才华,社会认识你的机会很多,不会压抑你的才华。这种情况比较复杂,而这个题目早在意料之中。主持人:今年高考前,关于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事情已经炒得沸沸扬扬,着看起来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们很难完全拒绝网上流行的新词汇,因为其中一些早已经登堂入室,比如“给力”已经上了人民日报,但同样也不大可能对一切新词都照单全收,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如何把握尺度?张颐武:这是一个新的问题,但其实它也是从来就有,并不是因为有了网络才有。有很多在年轻

13、人之间流行的俚语,还有在社会上流行的俗语,其实网络语言是这种语言的另一种形态。这些语言在年轻人的交流中有用有活力,但它有两个致命困难,一是流行时间比较短暂,比如“囧”,没有进入规范语言,而另一些就慢慢进入了。这种语言强度会很大,但是时间很短。第二是有些语言是规范语言完全可以表达的,比如咆哮体的“有木有”,其实你不必非用这个。一般的高考的语言还是应该运用公众一般交流的规范语言,因为网络交流还是有局限,不够规范,当然约定俗成是另一回事,总之运用网络语一定要适度。而且在高考这种正式场合,你也不会用俚语俗语,这都不太合适。到正式场合,就得有场合之分。当然用什么语言在人权上讲都是可以的,但这是社会礼仪规

14、则的问题,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场合。主持人: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的话题,作文只是一个缩影,更多的是高考制度、录取标准等方面的话题,高考走到今天,30多年历程中承载了太多国人的情感,我们做了个小实验,同事有的对应试教育心存感激,因为靠相对公平的高考成绩改变了命运,也有的对这种唯分数论的考试制度深恶痛绝,因为它扼杀了自己的成长空间。您如何看待目前的高考改革,您觉得最紧迫和最关键的环节在哪里?张颐武:这个问题很切合实际,这两种意见也是关于高考的最大分歧的意见。高考制度是中国运行最有效,也是相对公平、甚至是相对最公平的制度,它的公平性使得很多贫困孩子都有一个改变命运的最重要的机会。维护高考的公平性是中国

15、社会的共识,所以高考制度在短期内不可能有最重大的改变。现在改革的路向都是使这个制度变得有弹性和灵活性,弹性是什么?就是不适应这个制度的人才也能被吸纳到大学这个环境里来,比如加分,面试等等。第二是高考制度需要在内部和制度方向上做一些微调。弹性是对高考制度的补充,而制度内部也需要调整。随着高考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少子化”开始出现,高考过去叫“过独木桥”,现在已经成了比较宽的桥,70%多的考生都可以上大学,简直就是“长江大桥”。这个制度需要更多的弹性,不能废是共识,加弹性也是共识,大家侧重点不同,但是真正主张废的也很少。所以我觉得高考要保持,但是得增加弹性和适应力。其实竞争并没有过去那么激烈,而是温和化了,现在也没有那么苦,总有个学上,不管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但是我觉得有两点,一是对高等学校的期望不能像过去那么高。过去上个大学是件不得了的事,现在上大学确实只是一种普通教育,这个得客观看待。现在是考好大学还是很激烈,一般大学的话就不是很激烈了,所以说考大学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太高就会失望,全家都指望他,期望值要放低,你要自己做选择,决定要自己拿,不能把责任推给社会。社会要有更多弹性的人才观,考上大学的人,只要他有才能就要重视,不能唯学历,有学历不能唯学历。社会也要有弹性,不能没有学历就拒之门外,或者一看是三本就不要。高考制度已经不像过去是独木桥,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