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916073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皖南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皖南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皖南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皖南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皖南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皖南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皖南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皖南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作者: 日期:“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20017.12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觉得,中国文化似乎有一个特征,是主体和客体往往会合而为一,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很像“行为艺术”。它体现在操守、品行

2、、生活方式、礼仪活动上,当我们看见天坛、地坛,还有那些巨大的青铜器,也许我们就不难想象,古代那些祭祀的仪式该是多么的宏伟壮观。孔子周游列国,在一个交通特别不发达,人对于距离相当敬畏的年代,一个人坐着马车上路,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地宣传他的理论,这不也正像行为艺术吗?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豫让曾臣事智伯,智伯死后他决意为其报仇,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未果,被赵放了,豫让将自己毁容弄哑,企图再次刺杀。朋友问:你要报仇,何苦用这种方法,尽可以假装臣服于赵乘机行刺。豫让答:我不能为人臣怀二心。第二次要刺杀赵时被抓住,赵问:你曾是范氏、中行氏的人,他们都被智伯杀死,你为什么只是忠于智伯?豫让答:他们是义

3、奴仆待我,而智伯却是以国士待我,是有知遇之恩,我亦要以国士的品级回报。豫让“请赵之衣而击之”后伏剑自杀。豫让的忠诚有着人性、尊严、情感的美学内容,他的复仇也像是一个艺术仪式,只是这种艺术行为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不可能客观地保存下来。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我曾目睹过一场葬礼:村子中最壮的十六个男子,先是喝酒,然后大喝一声“起杠”,抬起厚重无比的棺材出发了。在后面跟随的,第一批是家中的男眷,他们用三寸的棍子拄地,弓着腰,发出低沉的、呜咽的声音;接下来一批是家中的女眷,她们身披重孝以高声的啼泣诉说着。艺术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多年以来,这个场景在我的记忆中不断她翻新,让我联想起礼

4、乐中的“乐”。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也见到了相似的葬礼。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中国的诗词仿佛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意。也许人们用“水”这个字眼的时候,正是在想象那些附在“水”上一去不返的东西,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在乎把一些东西留下来,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总在流逝,一旦欣赏之后享受之后,就只能撒手放开,随它去了。我记得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艺术是把不存在的变为存在。中国人却是将有变成无,这大概是我们与他所不同的地方。于是中国文化也就随之变得像行为艺术。(摘编自王安忆中华文化与中国出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化是行为

5、艺术,它有一个特征,主客体往往可以合而为一。B士为知己者死,豫让对智伯的忠诚体现了人性、尊严等美学内容。C艺术存在予人们的日常习俗中,扎根民间,深人人心,久传不变。D因为对水有特别的情感,国人视一切都载在时间上的,总在流逝。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用天坛、地坛、巨大的青铜器及孔子周游列国印证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的认识。B文章引用豫让复仇的故事,阐述了中国文化很像行为艺术,并指出这种艺术行为不能客观保存。C文章提及自己目睹的一场葬礼以及莫盲红高梁中的葬礼意在说明民间的习俗都是艺术化的。D对于中国文化,文章从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6、并深化了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孔子知道他的周游列国像表演,就不会去一国接一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了。B如果豫让不讲究复仇方式和遵守为人臣不怀二心的道义,他的复仇就可能成功。C以民间习俗形式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能够依附于时间之上的。D中国人将有变成无,与文中所提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的观点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二)文学粪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左手神医北乔在江苏东台三仓乡,朱庆树的名头很大,人称“左手神医”。朱庆树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这以后他靠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维持生活。十六岁的时候,村里来一位道人。在桥头,道人遇上朱庆

7、树,没说上几句话,朱庆树就跟道人离开村子。九年后,在村里人把朱庆树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回来了。一身粗布长袍,一个大药箱,右边空空的袖子随风飘荡。村里的接生婆一年前生了病,是种怪病,能吃能喝,就是人一天天地消瘦。朱庆树用他的左手替接生婆把脉后,开了个药方。接生婆吃了十副药,居然好了。这以后,她除了帮人家接生,还多了件事,就是到处夸朱庆树医术高明。她说:“我啊,是把人接到世上来,朱庆树能把人从阎罗王手里抢回来!”朱庆树没有家,也不需要家,天天地这村转到那村。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要管饭管住就行。有人硬要给钱他,他坚决不收,“我从小就是乡亲们养大的,现在我有吃有住就知足了,我要钱,也没用的。”遇到

8、一些大户人家付钱,他也不要,但让人家买上几付药。总有些人家是没钱吃药的,这时候,他存的药就会派上用场。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朱庆树只要伸出左手把把脉开上几付药,就能药到病除。有些病人,连药都不用吃,朱庆树扎扎针,就能治好。这样的人,不是神医,是什么?渐渐地,人们知道了朱庆树的一些事。原来当年他是跟着那位道人进深山学医去的。他的右胳膊,是一次采药时被老虎咬掉的。朱庆树不怎么说话,说得最多的是“医道”。人们要感谢他时,他说,不用谢,这是医道。可人们要他细讲什么是医道,他又解释不清,只说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一天,他走到一大户人家门口,从门里窜出一条狼狗,硬生生地从他腿上咬下一块肉,

9、血流满鞋子。没等他包扎,门里跑出一个家丁,一见是朱庆树,楞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平日里横蛮竖野的样子全不见了。原来这人家的老爷吃午饭时突然倒在桌边不省人事,呼吸十分的微弱,就和死人差不多。家丁不是出来看狗咬着谁了,这事他才不管呢。家丁是听从吩咐去请左手神医朱庆树的,可没想到出门就撞上了朱庆树。见朱庆树被狗咬了,他有点恨狗,你个破狗,你什么人不能咬,偏咬他,偏在这档儿咬,老爷的命恐怕是被你这破狗一口咬没了。朱庆树看出些什么,忍着痛问家丁是不是有什么人病了,家丁吞吞吐吐地开了口。朱庆树听到一半,随便找块破条缠了一下伤口,就三步并着两步进了院子,身后留下一行血印。后来,有人说朱庆树,你啊你啊,真是傻到

10、家了,狗把你咬成那样子,你还救狗的主人。朱庆树淡淡地说:“医道,道为术之上啊!”这一天,朱庆树刚为一户人家的小儿子看完病,五六个日本鬼子就冲进院子。见到朱庆树,二话不说绑着就走。县城里一个鬼子大佐得了病,耳朵和眼睛总往外渗血。这鬼子,朱庆树是知道的,全县的百姓都知道,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是个大魔头。朱庆树花了两天的功夫,终于把鬼子的病治好了。村里人听说,朱庆树成了鬼子的座上宾。过了两天,村里人听说,镇里鬼子营区发生了一次爆炸,所有的鬼子全被炸死了。朱庆树也在其中。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就介绍朱庆树为“左手神医”名头很大,设置了悬念

11、,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B朱庆树说得最多的是“医道”,可人们要他讲什么是医道时,他又解释不清,说明他并不真正懂得医道,他谈医道只是不想收别人的钱。C小说善于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被大户人家的狗咬后仍救狗的主人,体现了朱庆树为人为医的高尚精神。D朱庆树小时候父母双亡,靠众人救济才生存下来,后来跟道人进入深山学医,付出巨大代价,学成后回报乡亲,这说明他知恩图报。5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5分)6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6月7日,由

12、科大讯飞牵头的863国家高考答题机器人项目内的AI-MATHS高考机器人在成都参加2017年高考数学的测试,在掐断题库、断网、无人干涉的情况下,通过综合逻辑推理平台来进行解题,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答完两份高考数学试卷,分别获得105分和100分的成绩(满分150分)。考试结果显示: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未来5至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在全球的话语权。”科大讯飞总经理刘庆峰说。(安徽日报2017年6月)材料二近年来,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发力”人工智能领域,国外

13、以微软、谷歌等为首的巨头们已经抢先一步,国内科大讯飞、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也紧跟步伐。2016年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工智能被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列入规划。从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现在如今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

14、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选自人民网)材料三人工智能生存还是毁灭?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语言“未来100年内,电脑将凭借人工智能把人类取而代之。我们的未来就是这种科技力量和人类智慧之间的较量。”1997年,IBM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在标准比赛时限内以3.5比2.5的累计积分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震惊世界。2011年2月16日,在美国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第三场比赛中,IBM另一超级电脑“沃森”以三倍的巨大分数优势力压该竞猜节目有史以来最强的两位选手肯詹宁斯和布

15、拉德鲁特,夺得这场人机大战的冠军。理论上人脑的利用率是有限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大脑却要容易开发了很多,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工智能极有可能在未来比人类更“聪明”。(选自天极网)材料四日本人工智能学会在2014成立了“伦理委员会”,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观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如果人工智能朝着与人类能力互补的目标发展,就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变成“人造烦恼”。“我们不应该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这样就能绕过人工智能“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汉斯乌斯克莱特对本报记者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选自人民日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考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