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电图 (2)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1894500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常心电图 (2)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正常心电图 (2)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正常心电图 (2)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正常心电图 (2)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正常心电图 (2)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常心电图 (2)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常心电图 (2)ppt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 电 图,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心内科,.,第一节:心电图学的一般知识,一、心电图的概念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一 心电图概念,“ 心电”是心脏产生的生物电流,它可以传导到身体表面的各个部位。电激动 机械活动 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心脏之所以能保持心房心室的除极 与复极程序,引起心脏的收缩,执行泵 血功能,是由于心脏内存在着一个由特 殊分化的心肌细胞(自律性强、传导速 度快)组成的传导系统。它控

2、制协调着 心脏的活动,完成心脏所承担的任务。,.,传导系统的组成:,1.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部,上腔静脉入 口处,主要由P细胞 组成。自律性最 高频率60100bpm,是正常心脏节律 性电活动 的最高“司令部”。 2. 结间束:三条: 前、中、后(巴赫曼束 由前结间束分出到左心房), 连接窦房 结与房 室结。 3.房室结:位于房室交界处。1)次级起 搏点,自律性4060bpm; 2)窦性激 动在此减慢传导;保持房室顺序收缩; 3)生理性阻滞,避免过快的激动传入心室。 4.希氏束及其分支系统:将激动传导到双侧心室肌,引起心室肌激动,心脏收缩。,.,.,QRS波群命名,正向波:R、R、R 负向波:

3、Q、S、S 、 S R波是首先出现的正向波。 R波前的负向波是Q波,后的S波。 S波后的正向波是R波负向波S 波, 据幅度大小,可为:R、r;S、s。,.,.,.,三、心电图的导联: 在 人体的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的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 称为心电图导联。 两点间虚拟的连线构成了导联轴。 电极的位置不同、连接的方法不同,可组成不同的导联。,.,1.常规导联: 长期以来,国际上形成了通用的心电图导联连接方法和电极安放位置,一个规范的导联体系常规导联。 肢体导联(6个) 标准肢体导联 (3个) 常规导联 (双极导联) (12个) 单极加压肢体导联(3

4、个) 胸前导联(6个) (单极导联),.,双极导联:反映两肢体间电位差变化。 单极导联:代表检测部位电位变化。 肢体导联电极主要放置于右臂(R)、左臂(L) 、左腿(F),连接此三点即成为Einthoven三角。 在每一个标准导联正负极间均可画出一假想的直线,称导联轴。,.,.,2.常规导联的连接方法: 1)标准导联 (双极):正极 负极 I 左手(L) 右手(R) II 左腿(F) 右手(R) III 左腿(F) 左手(L) 2)单极加压肢体导联: 正极 负极 avR 右手(R) L+F avL 左手(L) R+F avF 左腿(F) R+L,.,3)胸前导联: 正 极 负 极 V1 胸骨右

5、缘第四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无 V3 V2与V4连线的中点 干 V4 左侧锁中线第五肋间 电 V5 左侧腋前线V4水平 极 V6 左侧腋中线V4水平 无干电极:R、L、F通过5K电阻与负极连成中心电端,该处电位接近零电位。 3.其他导联:后壁导联、右胸导联、食道导联、双极胸壁导联等。,.,.,.,.,4.导联系统: 1)额面导联系统(六 轴导联系统) 标准导联及加压 单极肢体导联描计出 I 的心电图反映了心脏 在上下左右这一平面 II III 上的变化,故又称额 面导联系统 。,avL,avR,avF,.,额面六轴系统: 为了便于表明这六个导联轴的关系,将I、II、III导联轴平行移动

6、,使之与avL、avR、avF通过同一坐标轴的轴心“0”点,即构成一个额面六轴系统。 六轴系统 采用180标志,以I导联左侧为“0”,顺钟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的角度为负,每个导联以中心点为界分为正负两半,每个相临导联的夹角为30。,.,如图示: -90 avR + + avL 180 - + I 0 30 III + + avF + II +90,.,投影规则: 1.心电向量投影到导联轴的正侧,心电 图描记出向上的波形;投影到导联轴的 负侧,描记出向下的波形; 2.某导联轴的正侧面对除极向量时得正 向波;背对除极向量时得负向波。,.,2).横面导联系统: 胸壁导联反映横面 上(水平面)的心电向

7、 V6 量的变化。 V5 心脏循长轴的转位 V1 V2 V3 V4 自心尖方向看, 心脏循 其长轴作顺钟向转位时, V3的图形后移见于V5; V3 V5 心脏循其长轴作逆 钟向转位时,V3的图形 前移见于V1。 V1 V3,.,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一、心电图的测量 (一)心率的测量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四)平均心电轴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心电图方格纸的意义:,(0.1mv),横向:时间。走纸速度为25mm/s,每1小格=0.04S; 纵向:电压。标准电压1mV=10mm时, 每1小格=0.1mV。,.,常用测量工具,分轨 尺子,.,(一)心率的测

8、量 心率:单位时间内P波或R波的个数。 心率规整时: HR (次/分) = 60 S / RR(PP)S =1500小格/RR(PP)小格 =300大格/RR(PP)大格 心率不规整时:计算10s或20s内P波或R波个数,分别乘以或。,.,(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P:参考水平线是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 QRS、J、ST、T、U:参考水平线是QRS起 始部水平线或QRS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 正向波形: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到波的顶端。 负向波形: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到波的底端。,.,(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12导同步心电图: P、QRS:12导同步记录中P、QRS最早的起点 最晚的终点。 PR: 12导

9、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起点 最早的QRS终点。 QT: 12导同步记录中最早的QRS起点 最晚的T终点的间距。 单导心电图: P、QRS:选12个导联中最宽的P、QRS进行测量。 PR:选12个导联中P宽大且有Q的导联进行测量。 QT:选12个导联中最长的QT进行测量。,.,.,(四)平均心电轴,1.概念:心电轴一般指平均QRS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 心电轴是空间性的,但心电图学中指投影在前额面上的心电轴。 通常用心电轴与I导联正(左)侧端的夹角表示其偏移方向;顺时针方向为正,逆时针方向为负。 QRS 、 P、T波可用同样的方

10、法测定电轴。,.,2.心电轴的测量方法: 1)目测法:I、III导联QRS波的主波方向 正常 左偏 右偏 极右偏 I III 2)作图法:测I、III导联QRS波群的代数和,分别过I、III作垂线相交 于一点,连接0点与此点, I 即为额面心电轴。 3)查表法:略 III,O,.,.,如图示: -90 avR + + avL 180 - + I 0 30 III + + avF + II +90,.,.,3.临床意义 正常值:-30 +90 左偏: -30 -90 。见于:左室肥大、左前 分支阻滞等。 右偏: + 90 + 180 。见于:右室肥大、左 后分支阻滞等。 极右偏(不确定电轴) :

11、 - 90 - 180 。见 于正常人或肺心、冠心、高血压等。 电轴位置的影响因素:解剖、左右心室质量、 传导、年龄、体形等。,.,(五)心脏循长轴转位,设想自心尖部朝心底部沿心脏本身长轴观察,心脏可顺、逆钟向转位。 V3、V4导联R/S大致相等,为左右心室过渡区波形。 顺钟向转位: V3、V4波形转向左室方向,出现在V5、V6上。见于右心室肥大。 逆钟向转位: V3、V4波形转向右室方向,出现在V1、V2上。见于左心室肥大。 心电转位可能为心电位的变化,可见于正常人。,.,.,二、正常心电图波形 特点及正常值,.,1.P波: 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电压: 肢导0.25mv; 胸导0.2

12、 mv; 时间: 0.12s; 形态: P I、II、III、avF直立 P avR倒置,.,3.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除极的电位 变化;,命名:Q波 P波之后第 一个负向波; R波 P波之后第 一个正向波; S波 R波之后第 一个负向波; 时间:0.060.10s;0.12s,.,形态: 肢导: I、II、III及avF以正向波主; avR以负向波为主;avL不定; 胸导 :从V1V6 : R波逐渐增高; S波逐渐减低; 单向波、双向波、三向波或多向波,如图示:,.,振幅:胸导 V1、V2呈rS型, R/S1;Rv5 2.5mv; Rv5+Sv1 4.0mv(男) 3.5mv(女); Rv1+Sv5 1.05mv ;,.,振幅:肢导 R波: RavR 0.5mv 、 RI1.5mv 、 RavL 1.2mv 、 RavF 2.0mv QRS低电压:6个肢导或胸导QRS波群 正、负向波绝对值相加 肢导 0.5mv; 胸导 0.8mv。,.,R峰时间(R peak time ) 过去称类本位曲折时间 或室壁激动时间,指QRS 起点至R波顶端垂直线的 间距。 注意R峰有切迹及有R 峰时的测定。 V1、V2 0.04s V1、V2 0.05s,.,Q波的正常值: 时间0.04秒;深度 1/4R波; V1V2无q波;a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