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189173 上传时间:2017-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参加第三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体会之一林运轼2001 年 10 月至 12 月,我有幸奔赴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参加第三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本次设在西师教学点的高中语文班,共有 34 位学员,分别来自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和广西八省区。通过三个月的中文类课程、公共课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和教育考察活动,大家学到了一系列的新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更新了观念。其中,最重要的体会就是转变观念,树立语文教育的人文观。一、关于“人文”的概念“人文”一词近 10 年来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尤其在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中。但使用者往往没有深思其含义,常常导致片面

2、、肤浅和不切实际的理解。梳理“人文”的来龙去脉,我们得到了下面几个理解:第一, “人文”是一个中西文化都使用的概念,但这个词的语言形式是中国的本地词,我们是用这个本地词阐述自己的见解,也用这个本地词去翻译外来文化中相应的意思。所以, “人文”概念的释义,就必然存在中西文化的差异。第二,在中国文化中, “人文”最早见于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从我们的传统用法来看,它具有二个含义,其一为“人文教化” ,侧重于“人” ,强调人之为人的内修,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其二为礼乐仪文等文化形式,侧重于“文” ,史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

3、子”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其人文精神的表现非常突出。孔子就以“仁”(仁者, “爱人” , “仁”与“人”互训)和“礼”为核心来阐述人文理念。近有学者张立文阐述儒家人文精神的五个方面的内涵: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笃行精神。 (光明日报2000 年 2 月 22 日) 。但研究还在深入,儒家人文精神的内涵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第三,在西方文化中, “人文”可追溯到古希腊,当时的主要含义是“自由和科学”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使自己升华到永生的境界,使自己无愧于我们身上所存在的最优秀的品质而生活。 ”而要达此“自由”境界,必须学习算术、几何学、音乐、天文、甚

4、至辩论术、辨证法这些纯科学而非功利的知识, “逼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 (柏拉图语) 。我发现,当前语文教学界所使用的“人文” ,有二个常见的误差,一为视之为所有中国传统文化,二为视之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认为“人文”有三种意思:复兴古典学术和强调人的全面改善的人文主义;作为仁慈博爱伦理的人道主义;作为以人为价值中心价值原点最高价值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 。这个解释层面清晰,比我们所见到的词典和百科全书的有关解释(主要为:肯定人与人性;尊重人,发展人;按人的本性生活;自由与平等)更有哲学意味。发展到近代,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产生既分裂又和合

5、的关系。一方面,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专业化和学科分化愈演愈烈,技术理性张扬,人文精神失落,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分裂,人文学科的生存空间大大萎缩;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又越来越强烈地刺激人们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思考,唤醒了人们对古希腊时代所崇尚的“科学理性”的呼唤,要求科学与人文相和合,要求弘扬一种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理性和自由精神。可见在近代科学阶段,人文精神既有衰弱和失落,又有强劲的张扬,突出表现为它在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并渴望成为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实质方面的新觉醒。简略比较中西文化的“人文”概念,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解释: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

6、意义的理解和召唤,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的理解和召唤。从中西文化的“人文”比较中,我们又得到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三点启示:必须对中西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整合,建构语文人文教育的逐步成熟的哲学观。作为一种哲学观,人文教育具有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辨证统一关系。必须防止对人文教育局部化、片面化、表层化和功利化的理解,如等同于思想政治的教育,等同于整个传统文化的教育,等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教育。必须区别语文学科人文教育与其他学科人文教育的联系和不同。二、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科学化问题现代教育时代的到来必然催生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当前,有一些科研机构,就已经在策划并启动诸

7、如语文考试科学化、教学目标规范化和语文教育信息化等科研课题。表面看来,似乎语文教育离具体的“人” (老师和学生)正越来越远。在日趋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谈人文教育是不是与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呢?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人永远是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上世纪九十年代对语文教育的“工具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讨论,其结果虽然谁也否定不了谁,但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发了语文界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面认识,而两种主义的精神内核,已被理论界、教育界和教育行政部门所认同。2000 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作用已经作了新的界定: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8、(旧大纲:“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 ;作用“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旧大纲:“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新旧大纲都保留“工具性”的提法,但新大纲从文化性、国民素质的更高高度来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作用。与新大纲并行的新教材(试验本) ,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课文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方位调整和充实,而且分“必修本” 、 “语文课本

9、” 。由此可见,语文的人文教育思潮,已由教育理论研究进入教育实践领域,并呈逐步增强的趋势。如果没有文化积累较深厚,人文品位较高,教学主导性和创造力较强的教师,落实新大纲的要求就成为一句空话。走向现代化的语文教育,既从工具主义的角度研究其实用性,又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其人文功能,呈现相辅相成的特点。人文教育思想的强化,对教师提出的首要要求,就是转变角色,由经验型的教书匠向拥有浓厚人文精神的学者型和研究型教师转变,必须以人文精神为理念来实施语文教育的科学化。语言文字教学,中外优秀文化传统的教学,塑造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一代公民,离开了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核,就变成一具形式的躯壳。所

10、以说,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正是振兴语文教育的决定性因素。2考试内容和评分方法的改革,已经在尊重语文教育的人文功能上,作出成功探索。20 多年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成就,就是由简单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测试,到综合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测试,到整体语文素质测试的进步。当高考语文学科宣布不直接从语文课本出题时,引发了哄哄然的疑问和责难,但这个改革平稳地着陆了。今天,当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得以明确界定,语文教育的人文思潮在全国的涌起,同样也引发了不少人的顾虑和批评,其中,最重要的倾向是认为人文教育观的目标笼统,无法量化,测试不科学。回答这个问题的最直接的论据就是高考的试题走向。考察 10 多年来的语文高

11、考试题,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中,都向文学性文化性靠拢,向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靠拢。请看下表:时间 作品与作者 作文1991 世间最美的坟墓 (斯茨威格 奥地利) 圆的想象(小)近墨者黑/近墨者黑/未必 黑(大)1992 “谁回来清扫”记叙议论1993 青菜 圆规(小)夏夜梧桐树下父亲、女儿、儿 子的对话(大)1994 中国诗与中国画 (钱钟书) 尝试(单篇记叙文)1995 序 (吕叔湘) 小鸟的评说与的对话 (小)议论(大)1996 贝多芬之谜 (萧伯纳英) 给六指做整形手术 截错了说明(小)我更喜欢(大)1997 导言 (郁达夫)“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上学” 、 “杂志社关于助人为

12、乐的调查”背人上学(小)议论文(大)1998 报秋 (宗璞) 战胜脆弱/坚韧我追求的品格(话题作文)1999 创造宣言 (陶行知)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话题作文)2000 长城 (鲍 昌)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作文)2001 门 (克利斯托夫莫里 美) 诚信(话题作文)“阅读”选文特点:中西优秀文化遗产,文化品位高,可读性强,富有哲理美,在阅读测试的同时能让学生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测试题的设计开始向“体验”和“再创”发展。“写作”改革走向:在 1998 年语文大讨论后,话题作文代替了材料作文,不仅淡化了阅读阅读材料的审题要求,而且大大开拓了写作空间,提倡写作文化韵致的作文,真正实现由限制走

13、向开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表现。而四年来的写作话题,却始终充满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从 2000 年开始,作文评分方法开始按“基础等级” (50分)和“发展等级” (10 分)两个等级评分,鼓励学生在立意、体裁、语言等方面创新。考试内容向人文精神靠拢,备考方法能不能尊重人文精神的教育规律?由此,我们对高考作文备考作了一次调查和分析,调查的内容就是 2001 年高考重庆市取得好成绩的考场作文。我们发现,夺魁作文除了立意高远、情感真挚、语言有特色等常见优点外,还有两个优点凸现出来:其一,构思奇巧,个性鲜明。议论、记叙、小说、散文、诗歌、神话、童话、寓言、书信、甚至试验报告等文体,不拘一格,各

14、具特色。多年以来“论点论据论证三大块引议联结一条线”的应试模式被突破,代之以新鲜活泼文风,融入浓烈抒情色彩,注入丰厚文化意蕴。其二,内容充实,积淀丰厚。作文以“诚信”为聚焦点,始终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人性、关注人格,又纵横捭阖,视野开阔。历史人物屈原、苏武、司马迁、刘备、关羽、文天祥、侯嬴和美国的华盛顿所显示的传统美德,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及普通干部焦裕禄、孔繁森等具有的崇高品格,信手拈来,皆成文章。对三国演义 、 西游记和希腊神话等文学名著的解读,对冰心、艾青、泰戈尔等文化名人警语的引用,都折射出文化审视的理趣,增加了内蕴,具备了高标。据此,大家产生了共同的想法:以人文精

15、神为指导,回归语文教育的本义,导学生大量阅读,导学生多写有文化意蕴、文化哲理、文化审视和文化批评的文章,一定能走进语文教育的艳阳天。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并不矛盾,相反,只要抓住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律,它们是应该也可以统一的。事实上,国内已有一些教师,在尊重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和高考备考方法上取得成功的探索。上海特级教师黄玉峰和宁鸿彬,在高一、高二都不训练学生做题,而是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大量参与社会实践,他们所教的班级都在高考中名列前茅,同时他们的学生还取得了明显优于同龄人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张志公先生说:“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我不反对,但把它与科学性对立起来,就走了极端。过去,

16、我们是人文性和科学性都谈不上,我称之为四不像 。把多年来语文教学没搞好的原因归结为强调工具性,搞多了科学性,就离谱了。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加强!” (纪念语文学习发刊 200 期的讲话)河南师大曾祥芹教授在对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进行研究之后,写了论文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 提出“依靠阅读科学技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寻求汉文阅读特色,弘扬阅读人文精神”的方法,他说:“汉文阅读的人文性包含多重含义:一是汉文读物蕴藏着汉文字、汉文章、汉文学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二是汉文阅读浸透着中国读者和作者的价值取向、时空情绪、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结;三是汉文阅读要尊重和发展阅读主体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 三、新一轮课程改革与语文人文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它与语文人文教育的关系如何?本次课改的背景是对建国以来沿袭苏联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