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聚合体在成语、惯用语中的语用变异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189157 上传时间:2017-10-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义聚合体在成语、惯用语中的语用变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反义聚合体在成语、惯用语中的语用变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反义聚合体在成语、惯用语中的语用变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反义聚合体在成语、惯用语中的语用变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反义聚合体在成语、惯用语中的语用变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义聚合体在成语、惯用语中的语用变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义聚合体在成语、惯用语中的语用变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反义聚合体在成语、惯用语中的语用变异马启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山西 太原 030006)摘要:反义聚合体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语言单位,体现的反义关系是重要的语义关系之一。反义词是反义聚合体的主体,它一般以对举的形式出现,但它们在成语、惯用语中并非只对举这么简单,语用中经常会打破一些既定的规则,产生语用变异。关键词:反义聚合体 成语 惯用语 语用变异1关于反义聚合体反义聚合体是语言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语言单位,语素、词、固定短语都可以构成这样的聚合体,反义词是反义聚合体的主体。反义关系是重要的语义关系之一,它所表示的语义对立是同一范畴、同一属性、同一类运动或状态

2、中语义的对立、矛盾、不相容。一般认为,反义词的语义对立主要包括两极对立、互补对立、方位对立。构成两极对立的反义词处于一轴线的两端,两端之间可以有处于过渡的、中间位置的其他词,如“冷”和“热”之间可以有“凉爽”和“温暖”等词。呈互补对立的反义词之间无过渡的、中间的状态,一般可用否定形式互相解释,如“真”和“假” 。构成方位对立关系的反义词主要由方位词组成,如“东西” 、 “南北” 、 “东南西北” 、 “东北西南” 、 “前后” 、 “左右” 、 “上下” 、 “里外” ,像“东南西北”如果从“方向”这个整体来看,它们相互之间都是有反对关系的,但是只有处于同一轴线的两端才能构成反义词。反义词是一

3、种语言现象,它必须受语言系统的制约,它的使用并非是无条件的、可以脱离任何语境的纯心理产物。它的存在与成立必须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也就是说并非一切矛盾对立的事物、概念只通过反义词就能充分表现出来,而必须有一定的语言习惯的基础对立语境的烘托与映衬。成语和惯用语就是反义词 经常出现的语言习惯基础之一,也可以说反义词是形成成语、惯用语的重要的语言手段。反义词一般是以对举的形式出现,但当我们着力研究成语、惯用语时,发现反义词在成语、惯用语中并非只对举这么简单,语用中经常会打破一些既定的规则,产生语用变异。探讨反义词的语用变异也是我们研究反义聚合体的另一出发点。2互补对立关系的二分性反义词在成语、惯用语中的

4、变异呈互补对立的反义词它们的上位意义只能分成两项,可称作二分性反义词,其性质大致与逻辑中的矛盾关系相当。如“直”与“弯” , “直”自然“不弯” (A=B 否) , “弯”一定“不直” (B= ) , “不直” 则一定“弯” (=B ) , “不弯 ”则一定“直” (B 否=A) 。那么是否二分性反义词只允许非 A 则 B 或非 B 则 A 的这种表达方式呢?下面以“生死”为例具体分析。2.1 利用“生死”的矛盾性呈互补对立的二分性反义词的两个词项间的界限一般是绝对的,A 与 B 之间没有过渡。如“生”与“死” , “生”一定“不死” , “死”必然“不活” , “不活”则一定“死” , “不

5、死”则一定“活” ,按+有生命、 有生命来说“亦死亦活”是不存在的。下列成语、惯用语 文章的二、三部分主要是论述反义聚合体中的“反义词”在成语、惯用语中的语用变异。2就是利用“生(活) ”与“死”界限的绝对性来表达语义的。具体分析如下:“生死存亡”:或者生存或者死亡,生存与死亡的绝对界限让人马上意识到情势已到了危急关头,必须做出抉择。“生死攸关”:事情已经关系到人的生存或死亡,利用生与死的绝对界限来形容事关重大。“贪生怕死”:生、死界限分明,死去就意味着失去生命,因而人们自然会贪恋生而害怕死,正是这种恐惧性使得一些人做事退缩,甚至违背天良苟且偷生。“生死与共”:生死在一起,一起走向生命的尽头,

6、其情之深无以复加。“生则同衾,死则共穴”:生在一起,死在一处,其情之诚贵在生死两处都要厮守一处。“死鱼不张嘴” 、 “死猪不怕开水烫”:“死”自然“不活” ,不活也就不再动弹,这里用“死鱼”死的绝对性来生动地比喻人死活不开口说话;以“死猪”死的绝对性来反衬人的死耍赖。“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意味着生就要见着人,死了就要见着尸体。以生死分明的界限来指人杳无音信,不知生死。“死活一般大”:把生死等同,并非看轻生,也非看重死,以此来突现人的生死理念,描绘出人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心态。2.2 违反“生(活)死”的矛盾性如果单纯从意义排斥来看, “生”与“死”的绝对界限毫无疑问。但面对“不死不活” 、“死

7、去活来” 、 “死马当做活马医”这些成语、惯用语时,绝对界限似乎变得不再绝对。然而这些表面不合逻辑的语言形式在语义上又说得通,而且使人感觉起来不仅入情入理还出神入化,这种变异常常又会获得超乎寻常的修辞效果。如:“不死不活” 、 “半死不活”:在这里“不死”与“不活”显然是矛盾的,因为绝对不会存在既不死又不活的第三种境界。其实“不死不活”或“半死不活”依然遵从生死的绝对界限, “不死”说明人还活着;“不活” 、 “半死”是极言人像死人一样没有一点活力,以绝对性的对比来形容人精神不振,或指人生命垂危。“死去活来” 、 “起死回生” 、 “死里逃生” 、 “把死人说活”:死就是死,活就是活,“死去”

8、不可能再“活过来” ,缘何又有“死去活来” 、 “起死回生” 、 “死里逃生”?原来这里是要借用生、死矛盾的绝对性来突显某状态的极度性,所谓“死去活来”是晕死过去又醒过来,形容极度疼痛或悲哀。 “起死回生”是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非常高明。“死里逃生”指人从极其危险的境遇中逃脱,幸免于死。 “把死人说活”是形容人极善言辞,能将难以扭转的事情加以改变。这些成语、惯用语明显带有夸张意味。“虽死犹生”:虽然死了,也如同活着一样。其实这里的“生”是指人的精神、人的意志依然存活并影响着活着的人们,虽然是矛盾的言语搭配,但获得的却是富于哲理的语义内涵。“活死人”:是死人还是活人,还是活着的死人?单纯从

9、字面上看是矛盾的,如果分层次进行动态地分析便可知:这里是借“死人”的僵死夸张指人的呆滞无神,再加上“活”的修饰,讽刺更为辛辣,人的那种呆滞无神、迟钝没反应的形象顿时浮现在人眼前。“死马当做活马医”:这里并非不知死不能复生,而更多融入的是人的主观愿望,突出人的侥幸心理,希望通过最后的努力使事情等有所转机。上述这些成语、惯用语,词语的异常搭配貌似不合逻辑事理,而实际却表现了细致的思想感情。这种遣词模式并没有违反生与死界限的绝对性规则,而恰恰是对绝对性规则的遵从,是对规则的巧妙运用。是讲话人本着话语意图进行有意识的行为,通过词3语的立体交叉或异常搭配表达复杂、曲折、多元的信息量。这样表面上的矛盾或不

10、和谐往往会激活听话人的联想思维,促使听话人去探究话语的深层含义以及各种附加信息。3两极对立关系的多分性反义词在成语、惯用语中的变异构成两极对立的反义词处于一条轴线的两端,两端之间可以有处于过渡的、中间位置的其它词。也就是说两极对立的反义词各词项的上位意义被分成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子项,反义词只取其二,因而也称之为“多分性反义词” 。如:稀疏M(不疏不密)稠密进步M(停滞;不在人前,不落人后)退步冷M(凉爽不冷不热温暖)热美丽M(一般)丑陋厚M(不厚不薄)薄大M(不大不小)小我们从上述各个 M(middle)的替代词语可知,两极对立的反义词之间明显存在一种中间阶段。处于中间阶段的词语其语义特点就在

11、于取消两端任何突出的特性。既然有中间阶段的存在,那么在语言运用中,两极对立的反义词是否受它的制约,它对两端反义词的作用力是否只限于取消两端任何突出的特性。下面我们从两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3.1 中间阶段 M(middle)的消失语言运用中我们有时只强调“轴线”的两端对立,而忽略中间阶段的存在,把多分性反义词当作二分性反义词来使用。如:“前进停滞后退”或“进停退”是多分性的。但我们在强调“前进”的重要性时,就说成了“不进则退” ,中间的停滞过渡状态显然不存在了,这时 =B,就把“进退”当作二分性反义词使用了。再如“乐极生悲” ,本来是“乐不悲不乐(平和)悲” ,但这里只强调极限“快乐到极点的时候

12、就会发生悲痛的事情” ,中间平和的状态荡然无存。还有如“无限美好” 、 “恨之入骨” ,干脆只强调了一(极)端的程度,也忽略了中间状态。显然两极对立的反义词使用时能脱离中间过渡状态的制约,但这是特定的情况。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中间状态的作用,其实过渡带中的这些词语在写作中更能恰当地、形象地描绘事物。3.2 中间阶段 M(middle)的彰显多分性反义词之间的中间过渡词有取消两端任何突出特性的作用力,而在一些成语、惯用语中,两级对立反义词中间的过渡状态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力,此过渡状态的变化对成语、惯用语语义的产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以“东、西、南、北”为例具体论述:“东、西、南、北”是表方位对立关

13、系的反义聚合体,把它们放在两极对立的多分性反义词中研究似乎不太合适。我们先分析下列图示:北西 中 东南4从图示中可以看出, “东西”在水平的“轴”的两端, “南北”在垂直的“轴”的两端,它们各分处于两级的位置,虽无程度的差别,但它们可以向相反的方向无限延伸。相对立的“东西” 、 “南北”两个词项之间也存在一个过渡中间词“中” 。最重要的是在成语、惯用语等更多的语用中, “东、西、南、北”所显示的语义不是纯方位意义而表现出的是两极对立语义特征,如:“东奔西走” 、 “上南不是,落北又难”中“东、西、南、北”已经失去纯方位意义,而借两极的对立来充分描绘人们艰难地来回奔波。“东西” 、 “南北”两个

14、词项之间的过渡词“中” ,它作为一个轴的中间段,随两极伸缩而伸缩变化,可大可小,小能小到没有。具体说有三种形态:A动态的“中”东奔西走南征北战东家子出,西家子进拆东墙补西墙东补窟窿西补豁东挪西借当我们说到“拆东墙补西墙” 、 “东补窟窿西补豁” 、 “东挪西借”时,马上一个苦于借钱还债到处奔走,疲惫而无助的形象马上浮现在我们眼前;说到“南征北战” ,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将士们转战各地经历无数战斗的艰辛;而当我们说到“东家子出,西家子进”时,仿佛在我们眼前就游荡着一个无所事事到处闲逛的人。从这些成语、惯用语的描述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到人在“东西” 、 “南北”两极中奔走,中间的奔走过程围着中心已绕

15、成一个圆, “东西” 、 “南北”也随之泛化为到处,有了概举之义。B静态的“中”东不靠太阳,西不靠月亮东不着边,西不着际东不成,西不就上南不是,落北又难惯用语“东不靠太阳,西不靠月亮” 、 “东不着边,西不着际” 、 “上南不是,落北又难”描绘出人徘徊、无奈、无所依靠的状态。 “东不成,西不就” ,描绘出人的孤寂与茫然。这些惯用语通过静态的中间状态的凸现来体现人的迷茫与无助。C缩小的“中”东倒吃羊头,西倒吃猪头东倒顺羊,西倒顺狗扶得东来西又倒说着东边,认着西边东风压倒西风东墙倒了靠西墙这些惯用语中我们看不到中间阶段的“中” ,中间状态缩小到几乎没有。东西两极处于疾速地切换之中,如“东倒吃羊头,

16、西倒吃猪头” 、 “东墙倒了靠西墙” 、 “东倒顺羊,西倒顺狗”中可看出“靠山随势在迅速地更换” ;“说着东边,认着西边”描绘出“人的立场即刻就变了” ;“东风压倒西风”说明“势力在迅速地轮换” ;“扶得东来西又倒”一个软弱、缺乏独立自主的形象出现了。关于两极对立关系多分性反义词的中间过渡阶段,无论是其特性的变化还是其状态的变异,都是语言灵活使用时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4 “语言反义聚合体”与“言语反义聚合体”一般来说,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有自己的对立的一方。只要存在矛盾对立关系或客观现实中有对比现象的事物就会有成对的反义词语来加以反映。这里“成对”可分三种情况来说:A “词”对“词” 。成对的“ 词”对“词”的反义词是反义聚合体的核心,它们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普遍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如说到“完整”可想到“残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