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码仿真通信课程设计报告书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1885399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码仿真通信课程设计报告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循环码仿真通信课程设计报告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循环码仿真通信课程设计报告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循环码仿真通信课程设计报告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循环码仿真通信课程设计报告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码仿真通信课程设计报告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码仿真通信课程设计报告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摘 要本文主要是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通信系统仿真模型库进行循环码建模仿真,其中包含有循环码的编码,译码和仿真过程中的误码率的计算和分析,并将它们显示出来,除此之外,还调用通信系统功能函数进行编程,绘制频谱及误码率关系曲线图。从而得出一条类似于抛物线的频谱与误码率关系的曲线。针对信号与系统课程及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 提出将MATLAB引入到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与学中, 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能为课堂教学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增添活力。 关键词:循环码;MATLAB;编码;译码;误码率. . . . 目 录1 课程设计目的12 课程

2、设计要求13 相关知识14 课程设计分析55 仿真66结果分析 97 参考文献 11循环码仿真1 课程设计目的(1) 巩固并扩展通信原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实现方法(2) 学习和掌握MATLAB和SIMULINK软件的使用,并用它们进行建模,了解其设计方法;(3) 培养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4) 增强软件编程实现能力和解决能力。2 课程设计要求(1) 掌握循环码的编码与译码的相关知识;(2) 能够设计程序并建立模型;(3) 通过程序调出并运行模型,并产生误码率与频谱的关系曲线图。3 相关知识3.1循环码3.1.1循环码多项式 为了利用代数理论研究循环码,可以将码组用代数多项是来表

3、示,这个多项式被称为码多项式,对于许用循环码,可以将它的码多项式表示为:对于二进制码组,多项式的每个系数不是0就是1,x仅是码元位置的标志。因此,这里并不关心x的取值。3.1.2.生成多项式和生成矩阵 (全0码字除外)称为生成多项式,用g(x)表示。可以证明生成多项式g(x)具有以下特性:(1)g(x)是一个常数项为1的r=n-k次多项式;(2)g(x)是的一个因式;(3)该循环码中其它码多项式都是g(x)的倍式。为了保证构成的生成矩阵G的各行线性不相关,通常用g(x)来构造生成矩阵,这时,生成矩阵G可以表示为:其中,因此,一旦生成多项式g(x)确定以后,该循环码的生成矩阵就可以确定,进而该循

4、环码的所有码字就可以确定。 例如,一种(7,3)循环码的全部码元:码元编号信息位监督位码元编号信息位监督位1000000051000111200010116100110030010101710100104011100081111111表3.1 一种(7,3)循环码的全部码元3.2编码 在编码时,首先需要根据给定循环码的参数确定生成多项式g(x),也就是从的因子中选一个(n-k)次多项式作为g(x);然后,利用循环码的编码特点,即所有循环码多项式A(x)都可以被g(x)整除,来定义生成多项式g(x)。根据上述原理可以得到一个较简单的系统循环码编码方法:设要产生(n,k)循环码,m(x)表示信息多

5、项式,则其次数必小于k,而的次数必小于n,用除以g(x),可得余数r(x),r(x)的次数必小于(n-k),将r(x)加到信息位后作监督位,就得到了系统循环码。下面就将以上各步处理加以解释。(1)用。这一运算实际上是把信息码后附加上(n-k)个“0”。例如,信息码为110,它相当于。当n-k7-34时,它相当于1100000。而希望的到得系统循环码多项式应当是。 (2)求r(x)。由于循环码多项式A(x)都可以被g(x)整除,也就是:因此,用除以g(x),就得到商Q(x)和余式r(x),即这样就得到了r(x)。 (3)编码输出系统循环码多项式A(x)为: -例如,对于(7,3)循环码,若选用信

6、息码110时,则:就相当于这时的编码输出为:11001013.3译码在译码时,对于接收端译码的要求通常有两个:检错与纠错。达到检错目的的译码十分简单,通过判断接收到的码组多项式T(x)是否能被生成多项式g(x)整除来确定。当传输中未发生错误时,也就是接收的码组与发送的码组相同,即A(x)=T(x),则接收的码组T(x)必能被g(x)整除;若传输中发生了错误,则A(x)T(x),T(x)被g(x)除时可能除不尽而有余项,即有因此,可以根据余项是否为零来判断码组中有无错码。需要指出的是,有错码的接收码组也有可能被g(x)整除,这时的错码就不能检出了。这种错误被称为不可检错误,不可检错误中的错码数必

7、将超过这种编码的检错能力。在接收端为纠错而采用的译码方法自然比检错要复杂许多,容易理解,为了能够纠错,要求可纠正的错误图样必须与一个特定余式有一一对应关系。这里,错误图样是指 中错码矩阵E的各种具体取值的图案,余式是指接收码组A(x)被生成多项式g(x)除所得的余式。因为只存在上述一一对应的关系时,才可能从上述余式唯一地决定错误图样,从而纠正错码。因此,原则上纠错可以分为以下三步进行:(1)用生成多项式g(x)除接收码A(x),得出余式r(x);(2)按余式r(x),用查表的方法或通过某种计算得到错误图样E(x)。例如,通过计算校正子S和利用表的关系,就可以确定错码的位置。(3)从A(x)中减

8、去E(x),便得到已经纠正错误的原发送码组T(x)。这种方法叫做捕错解码法。通常,一种编码可以有不同的几种纠错解码方法。对于循环码来说,除了用捕错解码法外,还有大数逻辑解码等算法 。作判决的有不同,有硬判决和软判决等方法。4 课程设计分析4.1设计思想4.2原理图图4.2 循环码实现原理图5仿真5.1分模块参数设置5.1.1 Bernoulli Random Binary Generator模块(1) 功能:伯努力随机二进制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二进制随机信号并将它输出 (2) 主要参数设置图图5.1 信号发生器参数设置图5.1.2 Binary Cyclic Encoder模块(1)功能:二进

9、制循环码编码器,用于将产生的二进制信号进行编码(2)主要参数设置图图5.2 编码器参数设置图5.1.3 Binary Symmertric Channel 模块(1)功能:二进制循环码均衡信道模块(2)主要参数设置图图5.3 均衡信道参数设置图5.1.4 Binary Cyclic Dncoder模块(1)功能:二进制循环码译码器,用于将产生的二进制信号进行译码(2)主要参数设置图图5.4 译码器参数设置图5.1.5 Error Rate Calculation模块和 Display 模块(1)功能:误码率显示模块,用于计算和显示此配置参数情况下的误码率(2)主要参数设置图 图5.5 误码率参

10、数显示模块参数设置图图5.6误码率参数计算模块参数设置图6结果分析6.1仿真结果图6.1误码显示图图6.2 误码率与频谱关系曲线图(1)误码部分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Error Rate Calculation(误码率计算),它可以设定输出To workspace(到工作空间)。输出的数据是一个n行(与输入数据数目相等)3列的矩阵。第1列是误码率,第2列是误码的数量,第3列是码元的总数就是前面所说的n。所以Display模块的三行分别表示误码率为0.02059,误码的数量为206,码元的总量是1e+004。(1) 结果所示的是一个误码率与频谱关系曲线图,它的横坐标表示的是二进制均衡信道

11、的误码概率,围在0 , 0.05,步长为0.01;纵坐标表示的是经过差错控制后仿真系统的误码率,围在0 , 0.05,步长为0.01。6.2小结 在这次基于MATLAB的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MATLAB软件的使用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simulink仿真板块的运用,更加熟练,此外,对循环码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刚拿到题目的时候遇到很多的困难,当时通信原理的理论学习并没有学习到循环码的章节,并且在网上并没能找到很多资源,但是通过查找了大量的循环码理论知识和MATLAB仿真应用的书籍之后,开始调试程序,并进一步了解MATLAB编程的关键字的运用,并且熟悉运用软件simuli

12、nk、建模仿真、分析,在调试过程中不断出错,查阅资料之后进行不断的修正和更改,得出最终的结果。 这次MATLAB课程设计不仅仅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了解,并更加熟悉了计算机语言,软件的应用。并让我了解,学习知识不仅仅只在课本上,还有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得更宽广的知识。7 参考文献1徐明远,林华芳. 多元数字调制传输特性的仿真研究. 理工大学学报. 理工版,2002(4):1141172于润伟 朱晓慧编.MATLAB基础及应用.机械工业.2012.43樊昌信著.通信原理M.国防工业.2012(12):340-3478吴伶达著.计算机通信原理与技术M.国防科技大学.2003.(3):256-2589徐明远 邵玉斌著.MATLAB仿真在通信与电子工程中的应用.电子科技大学.2011(8):169-1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