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设计说明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1875056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设计说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设计 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目标预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划分和名称;(2)尝试: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划分地球部圈层;(3)掌握: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4)了解: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具有圈层结构鸡蛋、荔枝等的切面图片,引出对地球也具有圈层结构;(2)通过图表资料,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结构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的情趣

2、;(2)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教学重点1.地球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2.外部圈层的划分、特点与重要性;学生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的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工具PPT、地球部圈层示意图、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主要教学技能: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绘图法教学过程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过程教学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以外的宇宙环境。这一节课,我们将目光转回到地球上。展示图片: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两图片,它们分别是(荔枝、鸡蛋)没错,它们就是

3、我们非常熟悉的荔枝和鸡蛋的切面图。它们的结构都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它们都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对吧? 引出主题:预习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地球也有类似的圈层结构,那同学们想了解地球先生的身体结构吗?怎样了解地球的部结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我们将分别从地球的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两个方面由里及外地探讨地球圈层结构的构成。(PPT展示课题)板书: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非常轻松的回答出图片是荔枝、鸡蛋、奇异果,能看出它们都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用生活中常见的鸡蛋、荔枝作为引子,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对地球部圈层的理解。地球的

4、部圈层A地球的部圈层B地球的部圈层C地球的部圈层D思考: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者方法获取地球部的信息呢?数据:1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过3千米。2目前,最深的钻井是12.260千米,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3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物质到地球表层。4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km。显示地球半径数据:地球非常庞大,她的半径大约6371.004千米 。(这个数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点距离的平均值。)结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数据相对于地球的半径来说,非常的渺小,如果把地球喻成一个水煮蛋(PPT展示图片),那么这些方法所能研究到的深度相当于蛋壳的厚度

5、.,所以,这些方法都不能把地球最深处的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学生思考、讨论。(钻探、挖井、火山喷发的岩浆)通过显示地球巨大的半径,让学生思考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获取地球部信息,引导学生回答出地球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问题: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地震波目前,人类对地球部圈层的研究主要借助于地震波。划分依据:地震波1.含义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或在同一轴的波。对地面的振动是上下颠簸的。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对地面的振动是左右摇晃。 活动一:1.

6、请打开课本27页,结合文本资料,及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完成表格。纵波与横波的性质:名称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点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横波较慢固体问题1: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地面上的人有何感觉?水中的潜水员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参考答案)震中地面上的人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因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水中的潜水员只是上下颠簸,因为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2.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划分地球部圈层我们可以看到地震波速度在某些深度发生突然的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

7、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的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界面叫做古登堡界面。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的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将地核分为核和外核两层。板书: 地壳 莫霍界面 组成 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核 问题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

8、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参考答案)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变化。地幔的物质状态是固态,地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学生根据物理课堂所学习的知识,结合本节课的讲解理解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变化的特点。待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划分地球的部圈层结构。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课本,熟悉纵波与横波的性质。以问题1的形式,回到生活中,让学生理解地震与地震波的同时,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地理是有用的。该部分为重点容,要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并能通过板书、PPT动画逐步、清晰展示地球部圈层的划分。活动二:读图:“地球的部圈层结构”,概括地球部各圈层的基本特征。软流层:上

9、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不等同于地壳。)1.地球的部各圈层的基本特征学生根据活动一,以及课本文本资料,完成表格填空。该部分容主要是知识理解、记忆容,较为简单,学生可结合课本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看图、分析、总结能力。该部分,课表没有显性要求,课本没有过多的涉及,通过老师讲解传授,帮助学生了解地球部圈层的特点,扩展学生的视野。地球的外部圈层A地球的外部圈层B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而岩石圈则是部圈层

10、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圈层。思考:三大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是怎么样的?三大圈层空间分布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外部圈层的最外围。水圈占据于地球表层,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思考题。 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把三大圈层的空间分布作为唯一对象进行汇总比较,能更好的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空间位置特点。三大圈层组成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对于各个圈层的物质组成,及其特点或重要性的中结,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感恩地球、喜欢地理。小结地球上的六大圈层的特

11、点是:1、以地心为圆心的同心圈层;2、各圈层基本上互相平行3、在地表附近,几个圈层 互相渗透、互相重叠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能让学生对地球的全部圈层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练习巩固1. 莫霍界面是(A)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2.在莫霍界面以下( A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3.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 B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能快速解答问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理解。知识框架本节知识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图。便于学生系统的把握本节容。.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