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2届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5 第18单元 第71课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874956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12届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5 第18单元 第71课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省2012届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5 第18单元 第71课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省2012届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5 第18单元 第71课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省2012届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5 第18单元 第71课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省2012届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5 第18单元 第71课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2012届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5 第18单元 第71课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12届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5 第18单元 第71课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1课 环境污染与防治,一、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污染及其防治,关键是要把握其概念、危害、防治的原则和具体措施,分析如下:,二、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主要大气污染类型及危害,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疑难点拨】我国南方酸雨比北方强的原因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其中pH小于4.5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我国江南各大城市中,燃烧的是高硫含量的煤;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北方与此相反;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辽阔,风力强劲,易于气体的扩散;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三

2、、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1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和危害,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其处理和利用的具体方法如下:,【例题1】(2010江苏)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_、_和_。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_。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 (4)酸雨的危害有 _。,【例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酸雨的污染来源、危害以及南北方的差异,南方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虽然不及北

3、方,但南方多降水。从图示能源消费情况,结合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硫化物的主要来源是煤炭。 答案:(1)化石燃料无机硫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例题2】(2009广东)2007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国家标准。目前,饮用水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见图一。 资料二见图二。,(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_、_等。,(2)关于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4、)。 A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最少 B水源污染是最主要的环节 C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单一 D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不到1/5 E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超过了70% (3)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 (4)提出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防控措施。,【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1)据图一可知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生活污染、工业污染。(2)据图二,近20年来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构成,其他(2.6%)为最低值;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是复杂而非单一的。故选择B、D、E。(3)饮用水一旦发生污染,将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并危害居民身体健康。(4)具体防控污染的举措,一是要防控各类污染,提高水源水质;优化、完善供水网络;构建应急机制等;二是公众应提升节水意识,参与到保护水源、防控水污染的工作中来。,答案: (1)生活污染工业污染 (2)BDE (3)主要危害: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4)防控措施:水源取水口周围应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