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5)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41874885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5)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南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5)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南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5)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南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5)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南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5)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5)(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

2、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

3、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

4、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

5、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1. 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B. 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C. 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D. 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

6、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B. 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C. 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D. 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

7、称姓,这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B. 宋代以后姓氏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现在,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C. 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D. 姓与氏在先秦时期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答案】1. 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

8、法是否与原文一致。B项,“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错误,原文为“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血缘联系了”,可知是“有些”而不是“相互”。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D项,“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错误,今人之所以将周文王等三人的称谓弄错,是因为不了解先秦的姓氏应用规则。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

9、确定答案。A项,“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错误,原文无据,氏的产生相关信息,原文第三段“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不能得出“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

10、,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木受绳则直

12、,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舆:同“与”,跟。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D.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中:符合。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吾尝终日而思矣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风雨兴焉 斯天下之民至焉C. 輮使之然也 河东凶亦然D.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B. “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

13、或物。C. 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D.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7. 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案】4. B 5. C 6. C 7. (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2)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

14、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A项,句意为: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就:接近、靠近。加点字解释正确。 B项,句意为: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舆:车马。加点字解释错误。C项,句意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横渡。加点字解释正确。D项,句意为:但是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中:符合。加点字解释正确。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15、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A项,第一句句意为: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而:修饰关系连词,不译。第二句句意为: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而:转折关系连词,但是。加点字解释不同。 B项,第一句句意为: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焉:兼词,从这里。第二句句意为: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焉:这里。加点字解释不同。C项,第一句句意为: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然:这样。第二句句意为: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这样。然:这样。加点字解释相同。D项,第一句句意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之:定语后置标志。第二句句意为:(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之:的。加点字解释有不同。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做这类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