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12)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1873992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9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200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12)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06-200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12)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06-200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12)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06-200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12)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06-200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12)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200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200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12)(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006年12月29日,第十二讲,第十二讲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开放,目的和要求: (1)掌握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理论 (2)弄清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 (3)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国际分工与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的关系,联系:一国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国内分工的存在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一样,国际分工的存在则是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社会分工的发展超出国家界限 广泛发展的

2、结果。,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的区别: 第一、 国内分工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则是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才出现的。 第二,国内分工是各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劳动分工,而国际分工则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基础,超越国家界限形成的社会分工。,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的区别(续1),第三,国内分工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各国本身的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国际分工则取决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地发展和生产国际化的程度。 第四、国内分工一般不受其他国家权力和制度的限制,而国际分工则必然受到各国的政策、法律和其他上层建筑因素的制约。总之,国际分工既是国内分工的外延,又是高于国内分工的一种国际化社会分工

3、。,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各国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另一个是由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具体分析),首先,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影响更大。自然条件的差别会造成不同国家生产领域的差别。例如,咖啡、甘蔗、橡胶只能在热带地区和国家生产,煤炭和石油工业只有在这类矿藏丰富的地区和国家才能得到发展。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别,曾经

4、引起了早期的、萌芽状态的地域分工和国际分工。自然条件的差别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虽然各国之间存在着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领域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基本处于孤立和封闭状态,相互之间很少发生经济联系。由于没有稳定的媒介和便利的运输手段把不同生产领域联系起来,因而也就不会发生国际分工。,其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自然条件的差异只是为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不能使国际分工变为现实。我们既不能忽视自然条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不应不适当地夸大自然条件的作用。社会分工的历史表明,社会分工是以生产力和

5、科学技术发展为前提的,社会生产力地提高,是促使分工发展的内在动因。只有当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市场扩大到相当大的规模时,分工才会超出国家界限向国际领域扩展,国际分工才得以产生和发展。,第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它不能直接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分工作为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总是同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它必然受到各国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制约。因此,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内容和形式。,经济全球化多重含义(1),全球化是多棱晶体,折射出经济生活不同侧面内容,可

6、以从不同角度解读。 从个人消费和生活状态角度看,全球化,意味着日常生活中有了很多的与国外联系。,经济全球化多重含义(2),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看,全球化是“通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海外扩张和运营来创造的国际化战略。 全球化进程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如获得另外的市场;通过在其它国家降低运营成本和获得新原料、资源和投资机会而获得更有利竞争地位”,经济全球化多重含义(3),从宏观经济分析角度看,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我们走向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从宏观经济运行来看,国外经济强有力地影响着本国经济,而本国经济政策则更加显著地影响外国经济。,经济全球化:一个简单定义,经济全球化(econom

7、ic globalization)指人们经济活动联系超越民族国家边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和加深的过;这一过程的基础是通过全球范围分工体系所展开和实现的当代生产方式形态。 全球化还包含政治、军事、文化活动及其影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展开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与其它领域全球化相互作用。但是经济全球化具有相对外生的发生和推进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全球化现象的基础。,第二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重商主义贸易理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产生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贸易主要内容是通过贱买贵卖赚钱货币利润,因而认为一国财富根本源泉在于作为货币贵金属多少,鼓励通过贸易获得贵金属,反对贸易净进口贵金

8、属外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1776年发表“国富论”批评重商主义认为贵金属是财富源泉观点,提出国内劳动生产率高低决定财富源泉,而生产率高低取决于“劳动分工”水平,即各人生产活动的专业化程度。 他倡导自由贸易观点,因为各国生产能够以较低成本生产的产品,然后从自由贸易中共同获得利益,自由贸易成为更有效率配置各国资源的手段。出口是支付进口的手段,而不是积累硬币或贵金属的手段。进口限制导致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绝对优势理论表述,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如果外国能以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

9、,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绝对优势与绝对成本,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表示生产成本较低,由于斯密假定劳动是生产力的唯一源泉,因而绝对优势表示劳动成本较低。所有国家按照最低成本生产,并通过交换获得各自需要的物品,便能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相对差异也是分工来源:如果张三比李四做鞋和缝衣生产率都高,但做鞋比李四高出1/5,缝衣则高出1/2,张三可以专司缝衣,李四专门做鞋。这样分工也能改进资源配置效率,并给双方带来利益。 张三虽然同时在做鞋和缝衣享有绝对优势,但两人各有比较优势(

10、comparative advantage)和比较劣势(comparative disadvantage)。,比较优势理论,英国情形可能是生产布匹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而如果酿制葡萄酒则需要120人劳动一年时间。葡萄牙生产葡萄酒需要80人劳动一年,生产布匹却需要90人劳动一年。虽然葡萄牙布匹生产生产率也比较高,但是应当主要生产葡萄酒,并从英国进口布匹;英国应当出口布匹并进口葡萄酒。,古典贸易理论局限,比较优势理论从相对成本角度揭示了贸易产生原因,拓宽了互利分工和贸易适用范围。但是受到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理论影响,假设劳动是唯一投入,劳动成本和生产率差异是比较优势的唯一来源。这一单要素模型(s

11、ingle factor model),不仅明显脱离现实经济情况,而且也不利于认识分工贸易带来利益的更为多样化的渠道和方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逐渐形成,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新古典理论基本思想,最重要创新是改变单要素假设,采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对国际贸易解释更接近实际。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和他学生俄林(Ohlin)作出开创性贡献,又称Heckscher-Ohlin model: H-O model。 基本思想三句话:1)不同物品生产需要采用不同比例要素投入;2)不同国家要素秉赋即投入品存量比例相

12、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3)各国在需要密集利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各自具有比较优势产品上进行专业化分工,能够通过贸易带来利益。,第三节 中国经济建设的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扩大对外经济交往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自从商品经济跨越了国界,便以不可扼制的势头推动着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建立与扩大。在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够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和现代化。这已为历史的经验所证明。,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迅速扩大,资金和技术的引进步伐也逐步加快,国际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中

13、国是一个大国,具有一定的内向发展的优越条件,同时,要解决10多亿人口的温饱与发展问题,单纯依靠国际市场也是不可能的。中国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必须积极的扩大对外经济开放。,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其对外开放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在开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内向与外向的关系。中国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来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中国自身的产业成长还需要有一定的环境,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掌握开放度,把内向发展与外向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由于国内的改革尚未配套,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的竞争能力有限,基础建设也显不足,这一切都加大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成本,也表明中国在开放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外

14、向与内向关系的重要性。,第二,根据中国生产要素结构特点,决定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成本较低,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优势,在开放过程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利用国际比较利益,振兴经济。但是,单纯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资源和原材料与加工工业之间的缺口明显加大,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中国资源开发能力不足的状况。因此,通过扩大对外的资金和技术合作,加快资源开发的步伐是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幅员广阔,各地资源、人口和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平衡。相对而言,沿海和东、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内地及西部地区经济状况比较落后。根据这种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国应该采取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将国民经济置身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