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研究前沿文献主题分析Org省略Studies期刊文献内容解析王楠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1872905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研究前沿文献主题分析Org省略Studies期刊文献内容解析王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组织研究前沿文献主题分析Org省略Studies期刊文献内容解析王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组织研究前沿文献主题分析Org省略Studies期刊文献内容解析王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组织研究前沿文献主题分析Org省略Studies期刊文献内容解析王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组织研究前沿文献主题分析Org省略Studies期刊文献内容解析王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研究前沿文献主题分析Org省略Studies期刊文献内容解析王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研究前沿文献主题分析Org省略Studies期刊文献内容解析王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研究前沿文献主题分析Org省略Studies期刊文献内容解析王楠 55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TotalRobust ActionOrganization TheoriesMarketsInstitutional ChangeInnovationImaginationIdentityHelp-seekingAgent-based Modeling0202018xxxxxxxx406080100图1不同研究主题文献引用情况(xx-2018)图2不同学科视角文献引用情况(xx-2018)050100150xx502018xxxxxxxxEconomic SociologyOr

2、ganizaitonalSociologyOrganization StudiesPhilosophy(general)Philosophy ofSciencePolitical SociologySociology(general)Total组织研究前沿文献主题分析Organization Studies期刊文献内容解析王?楠,马?瑞(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本文详细梳理了发表于Organization?Studies期刊xx年第36卷1至3期的前沿研究,发现研究者运用不同学科透镜对组织认同、制度变迁、组织创新、组织与市场等主题进行理论诠释与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

3、提出组织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关键词Organization?Studies?文献?主题分析Z8?A本文聚焦于Organization Studies期刊(以下简称OS)在xx年36卷第1至3期中发表的研究,共16篇文献(第3期中发表的书评暂不纳入分析),初步依据不同组织现象将研究涉及主题归纳为9项认同(Identity)、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Change)、创新(Innovation)、稳健行动(RobustAction)、市场(Markets)、Agent-Based Modeling(ABM)、想象理论(Theory ofImagination)、帮助寻求(Help-See

4、king)、组织理论(Organization Theory),其中不同研究的分析视角具有一定的学科导向,社会学(经济、政治、组织等子方向)或哲学为主要的理论解释逻辑。 分别从文献的基本信息、文献研究内容、启发与思考三方面进行分析。 1文献基本信息16篇文献自发表以来总引用频次为201次,表1对9项研究主题与学科视角进行交叉汇总7项研究汇聚于“认同”主题,多运用组织社会学与政治社会学视角,3项研究关注变革(包括制度变迁与创新),其他6项研究主题相对独立。 通过Web ofScience网站工具16项研究自xx至今被引数据(见图 1、图2),关于“认同”的研究数量最多,被引频次最高,其次为稳健行

5、动与组织研究视角,帮助寻求与想象理论被引频次较低。 社会学视角研究的被引次数最高,其次为组织研究本身,哲学视角研究相对获得较少的引用。 报告所涉16篇文献的内涵远比简单的归纳汇总丰富的多,为探讨其中各项研究如何通过不同理论透镜解释从前苏联“去制度化”至俄罗斯芭蕾舞团巡回演出的经纪策略等跳出企业情境的组56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PerspectivesResearch Topics(Organization Studies,xx,vol.1-3)Agent-BasedModellingHelp-Seeking IdentityImagination InnovationIns

6、titutional ChangeMarketsOrganization TheoryRobustActionTotal(row)SociologyEconomic Sociology11Organizational Sociology156Political Sociology112Sociology(general)1113PhilosophyPhilosophy ofScience11Philosophy(general)11OrganizationStudies112Total(col)11712111116表1主题学科视角研究分布织现象,仍需对不同学科理论视角下不同主题研究进行内容分

7、析,见表1。 2文献研究内容分析2.1社会学视角下的“认同”1-3期对“认同”主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理论拓展与实证分析。 理论拓展是指对组织研究中已发展相对成熟的概念,包括“组织认同”“工作认同”“职业认同”“身份认同冲突”等,与之相对应的实证分析更多使用后实证范式的方法策略,如田野调查、民族志、案例研究、叙事方法。 对组织的认同。 Moufahim et.al. (xx)的研究重点为组织认同与政治学或政治组织中的修辞策略的互动关系,突出组织认同形成过程中内嵌于历史与社会情境中的政治因素,研究者选取比利时弗莱芒地区与布鲁塞尔的极右政党作为案例组织,分析其如何通过5中主要的修辞框架(Rhetori

8、cal Framing)与修辞策略来建构其党内成员与选民的组织认同或集体认同,并对由此产生的伦理问题与稳定-不确定矛盾情境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对工作的认同。 工作场所被视为与他人进行具有意义的社会互动的空间,提供尊严与尊重,以及价值实现感。 在“Brands atWork:The Searchfor Meaningin MundaneWork”中,学者探究了工作的品牌(Work ofBrand)如何促进组织内员工持续的获得自我描述(Self-Narrative),试图对组织品牌在员工工作意义建构、认同达成以及一线服务员工劳动关系规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理论化。 (Brannan et.al.,

9、xx)并认为将组织品牌开发作为一种促成认同的方法被认为是属于后官僚制意识形态的,是对劳动关系规制的一种重塑实践。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劳动力市场中相当比例的虚拟与移动工作,基于已有“个体-工作联系”的研究结论,Symon&Pritchard (xx)采用新的视角将“具有社会属性的物质性”(Sociomateriality)与工作认同两个不同的概念领域关联起来,通过对一家工程企业员工(智能手机用户)的口述资料进行分析,认为人与工作的联系可以被理解为能够产生特定身份认同的Sociomaterial Assemblage(笔者理解为基于Actor-Network Theory的社会性、物质性行动者的组

10、合),它们的特点是可联系的、积极反馈的、主动参与的、具有承诺的、权威的、受欢迎的。 这些分析同时澄清了“工作中的联系性”(Connectivity atWork)这一概念,同时指明物质(如某种工作技术,例如智能手机等)在形成身份认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其他学者分别对组织中身份认同冲突、身份认同规范、年龄认同(首次进行的微观社会学研究)进行探索。 (Croft et.al.;Vallas&Cummins;Llewellyn)例如,Croft et.al. (xx)研究了情感上倚重的社会身份认同对构建管理者的领导身份认同的影响,通过对32名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医护管理者(同时是NHS领导

11、力开发项目的受训成员)进行共64次访谈,研究者认为,竞争性的身份认同带来的负面情绪体验将会挑战已有研究中“个体理想的群体身份认同与领导身份相一致”结论,身份认同的努力能够在个体层面上减少身份认同冲突,只有使个体避开对职业身份认同的情感依赖才可能克服认同冲突导致的负面情绪体验。 2.2社会学与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制度变迁。 Deroy&Clegg (xx)以组织理论中递归权变视角对解释变迁(或创新,该研究中倾向变迁)的制度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递归权变描述了具有独特性的事件在系统演进过程中相互联系,强调在制度变迁中未预见事件、制度规则(Institutional Codes)

12、与交流网络(Networks ofCommunication)的重要作用;援用Luhmann的复杂系统理论框架,将制度被视为产生权变因素的相对自治且自我封闭的子系统。 研究者以此逻辑框架解释了一个反事实的案例前苏联(USSR)政治体制内核心组织“去制度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过程。 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变迁的关键维度,经济变迁围绕着创新、创业活动与市场势力。 Scarbrough et.al. (xx)的研究认为组织在协调创新过程时面临独特的挑战,因为创新需要组织内具有不同专业知识技能的群体间进行合作,这无疑会带来协调问题。 学者的实证研究选择在电脑游戏行业

13、进行田野调查,从xx年9月至xx年1月,对3家游戏开发公司进行15次访问,基于访谈文本与观察笔记,分析研究一个目标系统(asystem ofobjects)如何能够将创新过程的组织协调方式稳固下来,同时保护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和为达成产品创新所需要的游戏开发人员的自主性。 与Deroy&Clegg (xx)探讨制度变迁援用史实案例相似的是,Sgourev (xx)通过对20世纪初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19091929))创始人Sergei Diaghilev的艺术表演经纪管理方式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自身与社会精英的联系在搭建艺术家社会网络以及将新兴艺术需求与供给进行联结时起

14、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个人社会网络成为在此之前彼此毫无联系的社会网络之间57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相互渗透”(interperation)的平台,进而成为将全新“产品试验”思维方式融入对现代性艺术仅持有限热情的保守文化环境的催化剂。 2.3独立研究主题其他6项研究主题相对独立,以下从哲学、组织理论视角简要概述。 哲学视角融入组织研究。 Komporozos-Athanasiou&Fotaki (xx)运用Cornelius Castoriadis(希腊-法国藉哲学家)在心灵哲学方面关于表象(representation)、含义(signif ication)与affect

15、(将心灵领域与社会领域相联结)发展出较为激进的命题想象力是万象之始(where itall begins),是一种不可耗竭的心理-社会力量(an inexhaustiblepsychosocial force),并讨论了一直存在与组织思想中的双元(矛盾性的)概念表象的与非表象的探究,身体与心灵,私人的与公共的,并指出Cornelius Castoriadis的想象力理论在经济社会危机时的重要启示。 关于“组织研究”的研究。 意义建构(Sensemaking)理论是管理与组织研究中解释“how peopleappropriate andenact theirrealities”问题的重要视角,已有诸多研究尝试拓展我们对组织中意义建构实践的理解。 Brown et.al. (xx)发表的已被引用38次的Making Senseof Sensemakingin Organization Studies中,对以往在Organization Studies发表的8篇论文进行批判性的评论,包括 (1)如何在话语中建构意义; (2)具有社会形式的意义建构以及其中内生力量的政治因素; (3)微观-宏观意义建构过程的相互交织的并且递归的实质; (4)意义建构与身份认同的强联系;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