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市高一历史精品课件: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872659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9.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中山市高一历史精品课件: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广东中山市高一历史精品课件: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广东中山市高一历史精品课件: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广东中山市高一历史精品课件: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广东中山市高一历史精品课件: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中山市高一历史精品课件: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中山市高一历史精品课件: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它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流域。这个转变由开始到最终完成,其过程如何?原因何在?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思考。,南京秦淮河今貌,秦淮河是东晋、南朝建康对外的交通要道。由苏、杭供应建康的粮食都由此运送。秦淮河区域的繁荣,是大量北方人民南迁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有力见证。,四大经济区的形成,汉代的四大经济区分布图,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

2、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也。 史记货殖列传,山东,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江苏徐州),汉朝画像石开采井盐图,山东,汉代渔猎、农耕画像砖,山东,山西,关中平原,关中郑国渠,山西,汉代牛耕图画像石(甘肃嘉峪关市出土),山西,代田法的运作,山西,成都平原,山西,都江堰(四川成都),山西,塞外,塞外天寒雪景,塞外草原上的羊群,塞外,塞外草原上的马群,塞外,塞内的农耕区,塞外,江南越族人的生活,百越族船纹图,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明代杨东明饥民图说书影,古人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

3、天指天灾,官指政府的徭役,军指供给军队的物资,钱指高利贷,愚指的是经营不善。,匈 奴,鲜 卑,鲜 卑,羌,氐,羯,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从公元316年到439年的120多年中,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16个国家,史称十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食货志,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西晋以来北方向江南移民路线示意图,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公元3世纪南北方的城市人口变动,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绍兴东湖今貌(由于这里风景佳好,当时为北方南渡的大家族聚居的地方),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

4、次高潮,永嘉行 唐张籍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 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侯自顾土, 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安史之乱地图,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靖康之乱,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次年,将宋徽宗、宋钦宗及许多百姓俘虏压往北方,使汴京一片残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南北方人口变化,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南北方人口变化,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朝经

5、济发展图,荆江大堤今貌,荆江是长江的一段,近洞庭湖,河道弯曲,容易泛滥。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大堤修成有力的防止了当时的洪灾。,秦淮河坝复原图,南北朝时期,江南建筑了许多堤坝,用以调节水位高低,用于排洪和蓄水灌溉。,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沈约宋书,宁波唐代它山堰遗址,唐代扬州城遗址,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卷337范祖禹传,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6、。 王应麟玉海卷17引秦观语,秧马 (王祯农书),秧马歌引 宋 苏轼 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 以榆枣为腹,欲其滑; 以楸梧为背,欲其轻, 腹如舟,昂其首尾, 背如覆瓦,以便两髀, 雀跃于泥中。 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 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南宋江南水闸,南宋“圩田”(太湖流域地区),圩田(围田):在湖泊、河流内四周筑堤,然后抽走堤内的水,造成农田。堤上设有闸门,水灾时关闸防洪,旱灾时开闸放水灌溉。,木兰陂(位于今福建莆田),陂塘:陂塘可阻挡海水淹浸农田,并截住溪流的淡水来灌溉。,“苏湖熟,天下足。”南宋民间谚语,南宋杭州北关夜市,知识链接,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竺可桢先

7、生在著名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公元7 世纪即唐朝前期是一个温暖潮湿的时代,称之为“温暖期”(载中国科学1973年2期)。近年来蓝勇先生进一步考察认定,唐代300年间关中地区至少有 16年(有的说19年)没有冰雪,当时关中的气温至少比现在高1度(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期)。不只是 关中,估计整个北方地区包括山东(太行山以东)也比现代气温要高,唐代北方地区的农牧界限大致在燕山山脉以东到辽河下游,在大约公元8世纪即唐朝中叶,这 一地区的气候由温暖湿润变为寒冷干燥,秋季冷空气南下的时间提早,春季时间推迟,气候带至少比现在靠南一个纬度(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冬期气候冷暖 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到公元1230年即南宋后期更为寒冷干燥了。公元8世纪到1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更为频繁,游牧民族的南迁尽管 每次都有具体起因,但共同性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寒冷气候带来的基本生存条件受到了威胁,南迁寻求生路。据资治通鉴和新唐书记载,从公元8世纪开始 北方游牧人的内部战乱和南下频率明显增大了。这也间接地推进了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摘自邢铁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问题,自我测评,1.我国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各有什么特点? 2.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