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醋栗无性繁殖技术规程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41872193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9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醋栗无性繁殖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红醋栗无性繁殖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红醋栗无性繁殖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红醋栗无性繁殖技术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红醋栗无性繁殖技术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醋栗无性繁殖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醋栗无性繁殖技术规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 65.020.01 B60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 21/ XXXXX2020 红醋栗无性繁殖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egulation on the clone of red currant (报批稿) 2020 - XX - XX 发布 2020 - XX - XX 实施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I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与定义.1 4 红醋栗无性繁殖技术.2 5 苗木出圃.6 6 育苗档案.7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红醋栗无性繁殖苗苗木质量等级.8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红醋栗无性繁殖育苗档案.9 附

2、录 C (资料性附录) 红醋栗特性.10 DB21/T XXXX-2020 I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张海旺、王洪江、黄立华、楚景月、刘丽娜、王占龙、郑璐、李彬彬、石正军、 张东为、刘月英、洪新、周玉宏、刘利恒、刘丽辉、李学峰。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 馈,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联系电话:024-23448927。

3、 标准起草单位通讯地址:朝阳市双塔区龙山街四段235号,联系电话:0421-3991880。 DB21/T XXXX-2020 1 红醋栗无性繁殖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红醋栗无性繁殖技术,包括相关术语和定义、分株繁殖、扦插繁殖、压条繁殖、组织 培养以及苗木出圃、育苗档案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红醋栗无性繁殖育苗的生产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

4、准则 LY/T 1882 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无性繁殖 是指没有精子或卵子直接参与的繁殖过程,是由树木母体的一群细胞、部分组织或器官,通过体细 胞有丝分裂,分化发育成各种组织和器官,形成完整植株的繁殖方法。 3.2 分株繁殖 是将母树的萌蘖枝、丛生枝、匍匐枝等从母株上分离,栽植为独立新植株的方法。 3.3 扦插繁殖 是将母体植株上切离下来的芽、叶、根、茎、变态茎等营养体插在栽培基质中,使之重新形成新的、 完整植株的繁殖方法。 3.4 压条繁殖 是使连在母株上的枝条形成不定根,然后再切离母株成为一个新生个体的繁殖方法。 3.5 植物组织培

5、养 DB21/T XXXX-2020 2 是指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体的一部分接种到培养基上, 并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其发育成完整植株 的过程。 4红醋栗无性繁殖技术 4.1分株繁殖技术 4.1.1繁殖时期 分株繁殖时期为春季芽萌动之前或秋季落叶后。 4.1.2繁殖材料 材料为4a生以上红醋栗树。 4.1.3繁殖方法 a) 将准备分株的红醋栗树挖出,把要分离的植株从母体分离,分离的植株应带有须根,保留3个4 个结果枝。 b) 分株后,浸根24h后进行栽植,栽植株行距为1m2m。如需远距离运输,则分株苗根系需蘸泥 浆。 c) 秋季分株的苗, 不立即进行栽植, 则需要进行假植。 即在上冻前挖好储藏沟,

6、 沟宽1.2m, 深40 cm, 长度视苗木数量而定。采用沙藏层积法,完成后灌透水。 4.1.4抚育管理 a) 灌水:春季分株的苗木,栽植后要及时灌水,7d10d再灌水1次,15d20d再灌水1次,5月中旬 和6月中旬各灌1次水,霜降前浇1次封冻水。秋季分株的苗木,栽植后立即灌水,霜降前浇上冻水,翌 年4月初第1次灌水;5月中旬第2次灌水;6月中旬第3次灌水;第4次封冻水,在土壤封冻前进行。 b) 中耕除草:松土深度10cm15cm,在一个生长季中,除草3次4次。 c) 施肥:一般1a中进行2次追肥。第1次在5月中旬左右,追施以氮、磷为主的化肥,每株丛施 50g100g;第2次在6月中旬至下旬

7、,以磷、钾化肥为主,每株丛施50g100g;追肥采用沟施或结合中 耕进行,施肥后进行灌水。 4.2扦插繁殖技术 4.2.1硬枝扦插 4.2.1.1插条选择 a) 选条:通过优树选择,建立采穗圃,从中选择优质插条。 b) 采条时间:春季萌芽前(3月4月)或秋季入冬前(10月11月)。 4.2.1.2插条贮存 a) 沟藏贮存:冬剪采集的插条, 宜采用沟藏法贮存。 贮存沟选择排水良好的背阴处,宽1.0m1.5m、 深1.2m,长度根据插条数量确定。贮藏插条时,先在沟底铺一层湿沙,将插条成捆平放在沟底,一层插 条一层湿沙,沙子的湿度以手握成团为宜,最上层插条距地面20cm30cm,最后覆土略高于地面

8、3cm5cm。 b) 短期贮存:春季采集的插条可用湿沙覆盖贮存。 4.2.1.2插穗的剪截 DB21/T XXXX-2020 3 先将同一插条的基部芽欠饱满及梢部木质化程度不足的部分剪除,再剪取直径0.5cm1.5cm、长度 10cm15cm的插条作为插穗。剪穗要在室内或庇荫背风处进行,上端平剪,剪口距离芽1.0cm1.5cm, 下端斜剪,剪口呈马耳形。剪好的插穗按粗细分级,每捆100根150根,下端对整齐。 4.2.1.3整地和土壤处理 主要是翻耕、耙地、平整、镇压,清除草根、石块等,做到深耕细整、地平土碎。然后用0.2%高 锰酸钾消毒。垄做好后浇灌大水,自然晾干。 4.2.1.4扦插 a)

9、 扦插时间:春季气温稳定通过12时,可实施扦插。 b) 生根处理:采用木本植物速蘸发根剂(专利号:ZL200510045674.4)10g溶入1L水中,配制成生 根剂原液,速蘸10s处理。 c) 扦插方式:垄插,每垄2行,行距20cm30cm,株距10cm20cm,深度3cm5cm,扦插后踏实。 4.2.1.5抚育管理 a) 扦插后,要及时浇1次透水。30d为生根期,要保证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 b) 插穗发芽长出新枝至成活,除继续做好土壤的水分管理外,当幼苗长至10cm时,应及时摘除侧 芽,每穗留一个直立、健壮的新枝,同时对叶面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7d喷施1次,

10、连 喷2次3次。 适时进行松土、 除草、 灌水, 速生期 (6月中旬7月中旬) 追施氮磷复合肥1次, 用量60gm-2。 4.2.2嫩枝扦插 4.2.2.1苗床准备 a) 苗床长度随地形设计、宽1.0m1.2m,在圃地上起高床,设置好排水沟,床面铺一层10cm厚的 鲜细河沙。 b) 消毒:扦插前1d2d用0.2%0.3%高锰酸钾水溶液喷淋床面,喷药量3gm-2,24h后用清水充分淋 洗,淋洗3h4h后扦插。 4.2.2.2插穗制作 在阴天全天或晴天早晚时, 剪取半木质化枝条。 剪取插穗应避免阳光直射, 剪口要平滑, 上口平剪, 下口马耳形,除去下部叶片,保留上部2个3个叶片,穗长10cm15c

11、m。按每捆100根150根,立放在 阴凉处喷水或水池里,上端覆盖湿麻袋遮阴,下端浸水保湿。 4.2.2.3生根处理 a) 生根方法:采用木本植物速蘸发根剂(专利号:ZL200510045674.4)10g溶入1L水中,配制成生 根剂原液,速蘸10s处理。 b) 处理部位:插穗基部。 c) 蘸药深度:2cm3cm。 4.2.2.4扦插 a) 扦插前将插床喷透水。 b) 扦插时间:在傍晚或早晨进行。 c) 扦插密度:株行距为5cm5cm或4cm5cm。 d) 扦插深度:2cm3cm。 e) 插后立即喷水。 4.2.2.5抚育管理 DB21/T XXXX-2020 4 a) 水分管理:少量多次喷水,

12、使插穗叶片表面有一层水膜。待大部分插穗生根后 (约15 d),逐渐 减少喷雾。井水水温较低,不利于插穗生根,可通过修建晒水池实现对水温的自然调节。 b) 后期管理:扦插后可喷施营养液(0.3%尿素+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用量0.25kgm-2,每7d 喷施1次,连喷2次3次;扦插后30d,追施氮磷复合肥1次,用肥量60gm-2,施肥后立即喷水,适时松 土、除草、灌水。 4.2.2.6越冬管理 在上冻前挖好储藏沟,沟宽1.2m,深40cm,长度视苗木数量而定。采用沙藏层积法进行防寒,完 成后灌透水。 4.2.2.7归圃育苗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50cm以上、土质肥沃、有灌溉条件的沙壤土或壤 土为苗圃地。深翻20cm25cm,经整平耙细后,进行栽植。行距15cm20cm,株距8cm10cm,栽植后 灌水。后期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