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1871292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单元,生 物 与 环 境,单元教学分析,1涵盖范围,本单元包括必修3的第四、五、六章内容。从宏观方面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2考情分析,(1)考查力度:此单元在高考中是高考三大考点遗传、代谢和调节之后最重要的考查内容。 (2)考查内容 “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与应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图解与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 生态缸的制作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3)考查题型: 选择题:中的特定知识点加上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非选择题,曲线题

2、考查中“J”型和“S”型曲线 图解题考查 热点材料题考查 实验题考查,3复习指导,(1)复习线索 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理解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种间及种内关系。 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复习方法 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J”型和“S”型种群数量变化。 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数量特征,空间特征,1.种群的特征,课本P63,预测变 化方向,

3、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直接 影响,影响数量变动,a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式图,曲线图,柱形图,b.种群年龄组成图形解读,统计图(教材P64) 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 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析图 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例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

4、下降 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D,例2如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 (),A,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分布范围小,个体大的种群:,分布范围大,个体小的种群:,估算法,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微生物:,显微计数法(计数板计数),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蚜虫、蝗虫的幼虫跳蝻等,例3.右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

5、录的数目是。,8株,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3200尾,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 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小时。,1,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的比较,例4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

6、,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例5 判一判1种群既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2同一个池塘中全部鲤鱼和一个房间内全部蟑螂都是一个种群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5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6.同一物种可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7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00010)100%0.99%( )8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

7、量特征 ( )9动物种群密度都不能用样方法,因为动物能活动,只有植物能用此方法( ),种群数量,3. J型、S型曲线的比较,研究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 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_ _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_。,提出合理的假设,检验或修正,理想条件,自然条件,稳定不变,先上升后下降,无,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NtN0t,有,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实验室条件下、 种群迁入新环境、 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自然条件下,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例6(2010浙江卷,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8、。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A,例7(2010山东卷,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差值最大,为K/2值;,C,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人类活动,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的变化(增长、稳定、波动、下降),外因(间接因素),内因(直接因素),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4.种群数量的变化,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1. 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2实验流程 分装接种培养与取样计数 3. 结果与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