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得体会(2020年7月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1860703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0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心得体会(2020年7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庸心得体会(2020年7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庸心得体会(2020年7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庸心得体会(2020年7月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庸心得体会(2020年7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心得体会(2020年7月整理).pdf(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1 读中庸,谈心得 思政教学部 赵青 这学期,基于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我对中庸这本书进行了进一步的阅读 和深入的理解。 在此, 从 “中庸” 这个概念出发, 我谈一谈对中庸的认识和理解。 中庸这个词,以前是受批判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中庸的名声并不好。 因为当时提倡“斗争的哲学”。讲斗争是法家的哲学。法家是主张矛盾的。“文 革”后期展开了“评法批儒”。所谓“评法”,就是赞成法家。批儒,就是批判 儒家。法家既然讲“斗争的哲学”,那么儒家的中庸之道,就被定义为“调和的 哲学” 。 因此, 要想理解中庸是什么, 就要首先明确中庸不是什么, 明确它与 “折 中”“中立”并不等同。 首先

2、,中庸不是老好人。老好人在孔子那里叫“乡原”,也写成“乡愿”。 什么叫乡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 孟子 尽心下 ” 这种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 第一, 挑不出毛病。 所谓 “非之无举也, 刺之无刺也” 。 第二,看起来很好,又忠诚,又诚信,又廉洁(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第 三,大家都喜欢他(众皆悦之)。 第四,他自己也很得意(自以为是)。但是, 他在本质上,是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不合正道(而不可与入尧舜 之道)的。这样的人就叫做老好人,就叫做乡原。 孔子在论语阳货说:“乡原,德之贼也

3、。”贼,在古汉语里面是人身伤 害。孔子对老好人,为什么如此深恶痛绝呢?孟子说,是因为孔子痛恨那些似是 而非的东西(恶似而非者)。在孔子的眼里,老好人就好比稻田里的椑草。他长 得和稻草很相似,但它不是稻子。田里面稗子如果多了,稻子就长不好。这就好 比癌细胞。癌细胞也是细胞。它为什么不好?因为它“吃饭不干活”。癌细胞和 正常细胞一样,也要吸收我们人体的营养,却又不承担细胞的功能,生长速度还 特快。结果它占了一个地儿,正常细胞就不能生长不能工作了。全身都长满不干 活的癌细胞呢?人就死了嘛!如果全社会都是老好人呢?这个社会就死了。所以 老好人就是“德之贼”,中庸也不可能是老好人。 学 海 无 涯 2

4、其次,中庸不是和稀泥。据论语颜渊的记载,有一次,鲁国的执政者 季康子,向孔子讨教“治盗问题”,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就是 说,如果您不贪图财物,即使奖励他们盗窃,他们也不会去做的。言下之意,民间 盗窃盛行,是因为官方贪得无厌。这个话,就说得很重、很直,而且明摆着会得 罪人,没有一点和稀泥的意思。 实际上,孔子这个人,是实事求是、直言不讳 的。 据 论语 为政 记载。 有一次, 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说: “ 由! 诲女 (汝)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来告诉你, 什么叫做知识?什么叫做智慧?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就是智慧, 这就是

5、知识。所以,他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不会主张和稀泥。 最后,中庸不是没原则。 孔子这个人是很讲究原则的。 论语为政中 讲: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比和周,是相反的。周是什么呢?周是 团结。比是什么呢?比是勾结。比方说,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狐朋狗友,酒肉 朋友。周呢?和衷共济,精诚团结。团结是要有原则的。无原则地在一起,那就 是勾结,就是比。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小人勾结在一起是 没有原则的。因此,作为“君子之交”,中庸就不可能是没原则。 实际上,在儒家这里,中庸不但是不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 最高的原则。 论语雍也记载: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6、矣。 ”这 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难道不是最高的原则吗? 那么,中庸究竟是什么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中庸对我们生 活的指导意义呢? 关于中庸的解释有很多很多。我们去读论语,读礼记的中庸, 都可以读到很多的注解。但我觉得,中庸可以总结理解为这样两句话:中就是不 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字。 孟子讲, 人当中有一种, 叫做圣人。 他们是 “人伦之至” ( 孟子 离娄上 ) , 也就是道德品质最优秀、最高尚的人,比如伯夷,比如伊尹,比如柳下惠,比如 孔夫子。这四个,是圣人的代表,也是四个典型。伯夷叫“圣之清者”,就是圣 学 海 无 涯 3 人当中最

7、清高的。 伊尹叫 “圣之任者” , 就是圣人当中最负责任的。 柳下惠叫 “圣 之和者” , 就是圣人当中最随和的。 孔子呢?叫 “圣之时者” , 所谓 “圣之时者” , 就是圣人当中最识时务的。 在公孙丑上和万章下,孟子对伯夷的清高都有描述。大体上说,此 人的特点和原则,是不好不道德的东西不看,叫做“目不识恶色”。不好不道德 的言论不听,叫做“耳不听恶声”。不是合格的君主他不侍奉,叫做“非其君不 侍”。不是合格的民众他不领导,叫做“非其民不使”。如果政府里面有坏人, 他不去做官,羞与同列,叫做“不立于恶人之朝”。也不跟坏人说话,叫做“不 与恶人言” 。 如果是某个人, 他认为是个坏人, 或者道

8、德品质不好, 或者有污点, 不干净,哪怕是他的老乡,也躲得远远的,避之唯恐不及。所以,伯夷是圣人当 中最清高的。 柳下惠正好相反。哪怕君主是昏君、暴君,他也去做官,不以这样的领导 为耻辱,叫做“不羞污君”。给他的官位再小,也去做,叫做“不卑小官”。和 乡亲们一起, 哪怕这些人都是道德品质低下的, 都是有道德污点的, 他也不离开, 他跟你笑眯眯的(“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在柳下惠看来,他是他, 我是我。他有毛病,不等于我也有啊!难道他的恶劣品质,会像麻风病一样传染 到我吗?不会的。那我干吗不跟他们在一起?我跟谁都可以在一起,好人坏人我 都来往。 孟子说,这两个人影响都很大,和伯夷在一起,

9、贪婪的人会变得廉洁,懦弱 的人会变得勇敢,叫做“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柳下惠则能使狭隘的人变得宽 容,刻薄的人变得敦厚,叫做“鄙夫宽,薄夫敦”。所以,这两个,都是圣人, 都能起道德表率作用。 但是,孟子还是说“君子不由也”(孟子公孙丑上)。君子不向他们 学习。为什么?走极端。孟子说,伯夷的问题太清高了。柳下惠又太随和 。他 们的清高和随和,都过了头。由此可见,中庸是不走极端。 所谓不走极端,其实包括两个方面: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既不过头,也不 掉队。据论语先进,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说“师与商也孰贤”。师,就是 学 海 无 涯 4 孔子的学生颛孙师,字子张;商,就是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子贡的意

10、思, 是问子张和子夏这两个学生,老师觉得哪个更优秀一点?孔子回答说“师也过, 商也不及” , 意思是子张这个人走过头, 子夏这 个人跟不上。 于是子贡问孔子, 那么是不是子张比子夏强一点呢?孔子显然并不这么认为, 他说了非常重要的四 个字 过犹不及。 走过头等于跟不上。 为什么?不 “中” 。 冯友兰先生曾经做过形象的比喻: 比如由上海去无锡,停在无锡则为恰好,走过无锡停到南京则为太过,还没走到 无锡就停在苏州则为不及。 公元前三世纪宋玉描写一位美女时的说法:“增之 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番描写是说美女 的身体、容颜“恰到好处”,即儒家所谓的“中”。 由此可见

11、,一个人,太狭 隘了不好;太随便了也不好;做不到不好,做过头了也不好;太质朴不好,太修 饰了也不好。怎样才好?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最好。这就叫做“中”。 什么是“庸”呢?庸这个字,有“常”的意思,庸就是庸常,也叫平庸。平 庸就是普普通通。另外,庸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用”。一个庸常,一个使用, 这两个意思加起来, 就是 “常用” 。 也就是说, 经常用得到的这个普普通通的 “道” , 就是中庸之道。 既然是“常用”,那就不能唱高调。论语宪问孔子关于“以德报怨与 以怨报怨的批驳,对以直报怨的提出就体现了这一点。“以德报怨”,确实是道 德目标,确实是很高的道德境界。但这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故不能作为一个 标准提出来。 “以直报怨”。直,就是原则。孔子的这个说法,很实在,也很 高明,还很正确。为什么实在?因为不唱高调,谁都能做得到。为什么高明?因 为有多种选择,并不拘泥于德或怨。为什么正确?因为既解决了问题,又坚持了 原则。孔子的“中庸之道” ,是不是很有道理? 所以, 综合看来, 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 一定是适中之道, 一定是可行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