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整理)茶馆文化.doc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1858722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7月整理)茶馆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7月整理)茶馆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7月整理)茶馆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7月整理)茶馆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7月整理)茶馆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7月整理)茶馆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7月整理)茶馆文化.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一、茶馆的形成与发展简况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少咸宜,男女皆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谈,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绵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志喝茶,国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茶馆,在历史上又有茶楼、茶亭、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其形式与内容大抵相同。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

2、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寮,它可说是现今茶馆的雏形。而关于茶馆的最早文字记述,则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其中谈到“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辅,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自唐开元以后,在许多城市面上已有煎茶卖茶的店铺,只要投钱即可自取随饮。宋代,以志茶为业的茶肆、茶坊已很普遍。反映宋代农民起义的古典名著水浒传里,就有王婆开茶坊的记述。作为南宋京城的杭州,据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巷陌街坊,自有提茶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凶吉一事,点水邻里茶水。”专营的茶馆已经遍布全市。在闹市区清河坊一带,就有“清乐”、“八仙”

3、等多家大茶坊,其室内陈设讲究,挂名人书画,插四时鲜花,奏鼓乐典调。在街头苍尾,还有提茶卖茶的。明代,据张岱陶阉梦忆记载:“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移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专利号”。表明当时茶馆已有进一步发展,讲究经营买卖。对用茶、择水、选器、沏泡、火候等都有一定要求,以招徕茶客。与此同时,京城北京卖大碗茶业兴起,并将此列入三百六十行中的正式行业。清代,满族八旗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坐茶馆便成了他们消遣时间的重要形式,因而促使茶馆业更中兴旺,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小城镇,茶馆遍布。特虽是在康熙至乾隆年间,由于“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

4、茶社中”,使得茶馆成了上至达官贵人,下及贩夫走卒的重要生活场所。现代,在我国,东南西北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无论是大道沿线还是偏远乡村,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茶馆或茶摊。二、风格各异的茶馆(一)四川茶馆川民一直保留了喜欢好茶的习惯。茶事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川茶馆。有谚说四川“头上晴天少,眼着茶馆多”。而四川茶馆又以成都最有名,所以又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的说法。成都的茶馆有大有小,大的多达几百个座位,小的也有三五张桌面。四川茶馆社会功能突出。住处交流功能四川,山水秀丽,物产丰富,但四周环山,中间是一块盆地,对于这各天然封闭状态,古人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叹;川民想了解全国形势在不

5、易,这样,近代四川茶馆首先突出了“传播信息”的作用。川人进茶馆,不仅为饮茶,而首先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己的新闻告诉别人,又以他人那里获得更多的新闻与信息。川茶馆的第一功能是“摆龙门阵”,一个大茶馆便是个小社会。民间会社联谊功能四川茶馆又是旧社会“袍哥们”谈公事的地方,“舵把子”关照过的朋友,每个茶馆都会关照。一架滑竿抬来客人,只要在当门口桌上一坐,茶馆老板便认为是“袍哥大爷”,上前问声好,恭恭敬敬献上茶来。茶罢,还不收钱,说:“某大爷打了招呼,你哥子也是茶抬上的朋友,哪能里收钱的道理?”可见,四川茶馆的又一功能,是“民间会社联谊站。”“断案”功能四川茶馆还有一项极特殊的功能,有人叫它“民间法

6、院”。乡民们起了纠纷,逢“场”时可以到茶馆里去“讲理”,由当地有势力的保长、乡绅或袍哥大爷来“断案”。四川茶馆的“政治”、“社会”功能似乎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文化功能茶馆不是文化活动的场所。在那里,可以吟诗、作画、谈心、可以观赏川剧、四川清音、说唱等。经济交易功能四川茶馆也是“经济交易所”。民间主要生意买卖常在茶馆进行。旧时买官司鬻爵,也是在茶馆里讲价钱。(二)杭州茶室外杭州茶馆文化,起于南宋。金人灭北宋,南宋建都于杭州,把中原儒学、宫廷文化都带到这里,使这座美丽的城市茶肆大兴。当代的杭州茶馆,可能不如四川成都数量多,但比较茶馆的文化气氛,杭州却大胜一筹。此特点主要是:是讲名茶配名水,品茗临佳

7、境,能得茶艺真趣表面看,杭州茶室,既没有功夫茶的成套器具,也没有四川茶馆坐椅壶碗配套及“幺师”的行茶绝技,但贵在一个“真”字。西湖茶室,具有“仙”、“佛”与“儒雅”之气在杭州,各种茶室皆典雅,古朴,像京津那种杂以说唱、曲艺的茶室不多;更没有上海澡堂子与茶结合的“孵茶馆”;也很少像广州、香港,名曰“吃茶”,实际吃点心、肉粥的风气。杭州茶馆所以叫“茶室”,是别有意境的,一个“室”字,既可以是文人的书室,又可以是佛道的将室。总离不开雅洁清幽的意境,清新自然的文化氛围,超凡脱俗的“仙”、“佛”之气。西湖茶室室与自然景观水乳交融整个杭城,构成一人“大茶寮”,茶与人,与天地、山水、云雾、竹石、花木自然契合

8、一体;人文与自然,茶文化与整个吴越文化相交融了。(三)广东茶馆茶楼广州称茶馆为茶楼,吃早点叫吃早茶,广州茶楼是茶中有饭,饭中有茶。广东人说:“停日请你去饮茶”,那便是请你吃饭。旧时广东茶馆饮食并不贵,老茶客一般是一盅两件;一杯茶,两个叉烧包或烧卖、虾饺之类。现今,茶楼更气派了。你上茶楼入座,服务小姐先上一壶酽茶,然后食品车推过来,各种广东小吃琳琅满目任你挑选。广东水乡的“叹茶”广东乡间的小茶馆,傍河而建,小巧玲珑,虽然也讲“一盅两件”但饮茶的竟境却比在广州、香港更贴近“文化”。那质朴的韵味,虽不比西湖茶室的儒雅,但多了一些水乡情趣。乡民们终日的劳累便在一日三茶中消融、化解了。所以,广东水张坐茶

9、馆称为“叹茶”。叹,可以是叹息,也可以是感叹,在“叹茶”中体会茶的味道,也体会人生的苦辣酸甜。(四)北京茶馆市民文化味道浓郁的“书茶馆”老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这里,重点从文化,社会功用角度介绍几种。老乡京有许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于老人最宜。其乐融融的“清茶馆”与“棋茶馆”北京的清茶馆,饮茶的主题较为突出,一般是方桌木椅,陈设雅洁简练。清茶馆皆用盖碗茶,春、夏、秋三季还在门外或内院高搭凉棚,前棚坐散客,室内是常客,院内有雅座。到这种茶馆来的多是临闲老人,有清

10、末的遗老遗少、破落子弟,也有一般市民。早晨茶客们在此论茶经、鸟道,谈家常,论时事。中午以后,商人、牙行、小贩则在这早谈生意。专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设备虽简陋,却朴洁无华,人们喝着不高贵的“茶茶”、“高末”,把棋盘暂作人生搏击的“战场”,则会减几分人生姜末如意带来的烦恼,添几分人生的乐趣。颇具田园情趣的“野茶馆”“野茶馆”多设置在风景秀丽之地,一派田园风光,在这种地方饮茶,人也感到返朴归真了。这些野茶馆,使终日生活在嚣闻中的城里人获得一时的清静,对于调节北京人的生活大有裨益,又使饮茶活动增添了不少自然情趣。功能齐全的“大茶馆”在大茶馆里,既可以饮茶,又可品尝其他饮食,可以供生意人聚会、文人交

11、往,又可为其他三教九流、名色人等提供服务。大茶馆集饮食、饮茶、社会交往、娱乐为一体,所以较其他种类茶馆不仅规模大,而且影响也深远。(五)浙江茶馆:乌镇最后的茶客酷暑的天气,赶早坐上三轮车,穿过薄雾轻笼着的乌镇西大街,去那远在西栅头的茶馆,看这里上演的寻常故事,就是最原汁原味的乌镇生活。江南是水做的,四季弥漫的水汽使生活在这里的人变得滋润。在水乡,人们最“惬意”的两件事,一是“皮包水”,二是“水包皮”。这句俏皮话的意思是指去浴室洗澡和到茶馆喝茶,可见喝茶是渗透到水乡人骨子里的一种享受。史料称,解放前不足万人的乌镇有茶馆64家之多。最负盛名的“访卢阁”茶馆不仅出现在文学大师茅盾的笔下,而且被传说成

12、茶圣陆羽两次造访茶馆老板卢仝而得名。酷暑的天气,赶早坐上三轮车,穿过薄雾轻笼着的乌镇西大街,去那远在西栅头的茶馆,看这里上演的寻常故事,就是最原汁原味的乌镇生活。茶馆是乌镇不散的早市,原因就在于它是附近一带老年男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徐老虎是江苏省吴兴县移风村人,却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的茶馆门口补了36年的鞋子。从44岁起,他每天早晨三四点钟起床,步行一二里路到乌镇西栅头茶馆,泡上一杯茶,再把修鞋机当街口一放。近年来鞋子的质量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提高,我来喝茶的这天早上,徐老虎仅做了1元钱的补鞋生意。徐老虎还把自己扎的扫帚带到茶馆门口卖,3元钱一把。运气好时,一个上午可以卖掉10把,利润5元

13、钱。徐老虎每天泡茶馆的开销是4.5元,包括一碗面,一杯茶,一包龙泉牌香烟,时不时还要塞给外孙几元零用钱,所以手头紧时就向茶馆老板借几十元钱用用,还还也是不难的。通常徐老虎喝茶喝到集市散尽,8点左右才收摊回家,下午打理家中的七分地。自56岁时死了妻子,惟一的女儿结婚后在乡办厂工作,乌镇茶馆成了徐老虎的经济来源和精神支柱。那天,他对我说,“西栅头马上就要拆光了,我也要失业了。”西栅头的这些老茶馆规模都不大,两三间门面,二三十张茶桌,参差地排成两三行。一张正方形的板桌,配上四条狭长的长条凳,再靠一把茶壶,一只茶盅,就留住了西栅头两三百名老茶客。徐老虎常年喝茶的那家茶馆,老板是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

14、三年前小朱将邻居的百年老店租过来开茶馆,母亲和妻子一起帮他做这极薄利的生意:一杯红茶7角,一杯绿茶1元。我边喝茶边盘点这200平方米前后两间茶室里的人数,暗自算了笔账:平均每天约50名客人,每月营业额也就1500元左右。去掉每月200元房租、50元税金和茶叶、燃料等,小朱与父母、妻儿一家五口,吃吃做做正好搓搓手皮。我问前来续水的小朱,西大街改建后对游客开放,让你承包一个“修旧如旧”的茶馆,干不干?小朱摇着头说,“访卢阁茶馆一年承包费20万元,那个承包的北京人都撑不下去关门了,我哪行?”小朱高高的身材,红扑扑的脸膛,和茶馆里的数十个肤色黧黑、脸上有着刀刻般皱纹的老年茶客形成鲜明对比。一个茶客讲起

15、小朱的不凡身世。紧贴茶馆隔壁的朱家厅是小朱祖上在清光绪年间(1887年)所建,是县级文物保护点。现存的正厅为三开间、九架壁,楼上楼下的厅堂均铺有方砖,楼上曾挂有象征会客之处的正厅匾额,俗称厅上厅。据说朱家厅是目前江浙等五省惟一留存的厅上厅。小朱父亲朱森良是朱家厅第三代单传后人,一岁多大的儿子朱建辉是第五代单传后人。小朱曾叫东阳木工为他家刻有岳飞全传故事的窗板和三国演义故事的雀替估过价。那木工说,朱家厅光是修复全部雕刻门窗就要200多万元。小朱说自己无力保存祖业,只能仰仗政府了。随着西大街800多户居民年内拆迁,小朱一家三代也要搬离朱家厅。望着朱家厅最后的传人为乌镇最后的茶客沏茶倒水,我不禁感慨万千:只有在乌镇这种地方,不经意间才会有举手抬目之间都与百年历史擦肩而过的感觉。然而,这样的百年茶馆就要和江南名胜乌镇失之交臂。我们不妨对乌镇百年茶馆的命运作两种设想:一是像对待文物一样将老茶馆保护起来。既然茶客多数是附近二三里地的农民,而且一半以上是邻县吴兴人,那么,西大街居民的搬迁不会对西栅头200多名茶客产生多大影响。只要仍然每杯茶7角至1元钱,只要西栅头景区不收茶客的门票费。二是老茶馆最终因西大街的搬迁而无可奈何花落去。没有西大街800多户居民也就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