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安徽教师资格统考音乐实践教学——识谱教学的探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185502 上传时间:2017-10-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安徽教师资格统考音乐实践教学——识谱教学的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5安徽教师资格统考音乐实践教学——识谱教学的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5安徽教师资格统考音乐实践教学——识谱教学的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5安徽教师资格统考音乐实践教学——识谱教学的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安徽教师资格统考音乐实践教学——识谱教学的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安徽教师资格统考音乐实践教学——识谱教学的探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5安徽教师资格统考音乐实践教学识谱教学的探究识谱教学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识谱教学的目标是借助于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具备人本思想的理念和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使不少音乐教育者走进了识谱的误区。如何正确认识识谱教学、调动学生的识谱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是每个音乐教师面临的难题。关键词:识谱 教学 新课标多年以来,我国识谱教学,确实存在一个费时费力而效果差的问题。正如人们调查的结果所说:“数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多数学生不懂得识谱,更不用说运用乐理知识来自学歌曲。”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常常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读谱

2、训练”、“视唱练习”,认为只要学会了识谱就可以解决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所有问题,认为“识谱是打开音乐圣殿的一把金钥匙”。而实际情况呢?一方面培养学生识谱能力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识谱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冲淡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实现。究竟把识谱放在音乐教育的首位还是从属地位?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不识谱怎么学音乐?识谱是学音乐的基础,不认字的人被视为文盲,不识谱的人和不识字的人有什么两样?不能说他们是文盲,起码是音盲吧!”支持这种观点的,还有一定的理论根据,这种根据是,乐谱是音乐的文字,学音乐不学识谱,就像文盲不学字却偏要他们读书一样,还不是瞎子点灯?应承认识谱如同

3、文字,但又比文字更具特殊性。唱谱者不仅要根据音符的形状、位置准确地反应出读音,而且要通过视觉器官和大脑反应迅速感知和捕捉其音高与音值。音符的时值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数学关系,它通过简单的计算和比较就可以加以辨别,而音高的掌握则要困难的多。音高关系无影无形,看不见、摸不找,如果没有乐器作为参照,没有识谱能力的人很准确地把握它。值得一提的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是训练“唱名音高感”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的儿童在听觉的辨别力和记忆力方面都是发展的最快阶段。期间,教育者可以运用柯达伊手势法进行辅助教学,增强儿童音高感。低年段学生采用不用乐谱只用听唱的方法学习唱名,减少了学习识谱的难度,使儿童集中于听觉方面的学习,

4、而识谱的视觉反应训练留待中年级开始进行,主要以听唱为主,辅之以视唱,并逐步增加视唱的比重。同时结合合唱、器乐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唱名音高感”。这种先听唱再逐步过渡到视唱的方法符合学生认知音乐的规律。许多学生对识谱望而生畏,如何找到一种简单的识谱方法,使他们摆脱谱盲的困扰,能够像看书读报一样地去读谱,一直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热心探索的主题。 在基础教育中,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既是人整体素质中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但对于音乐课程来说,音乐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等情感

5、层面上。音乐新课标的“表现目标”这样阐述:“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广大音乐教师都能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淡化知识技能教学,使歌唱教学相比以前活泼、轻松,这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可喜现象。但我们也发现目前很多音乐课都省略了练声,难点练习,甚至有些老师只采用跟随录音机的听唱法,不再识谱,学生们摇头晃脑,学得不亦乐乎!但一旦离开了钢琴、伴奏带,学生的声音就散了架,甚至跑调。同样,听过很多为实施新课程而开设的公开课,包括一些全国性的评优课、示范课中,都已不见学生识谱的踪影,特别是低年级,都是把识

6、谱“甩”得远远的,学生识谱意识几乎不存在,这种教学模式也成了当今基本趋势,甚至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谁要是在公开课教学中出现教谱现象,那这个老师肯定就是没吃透大纲精神,没学好新课程标准”。可是实际教学中,如此教法相信存在不少“后遗症”,例如到了三年级,乐器教学出现了,由于识谱基础水平的问题,学生感到了识谱的艰难,吹好一首曲子要花上很长的功夫,而上课的时间又有限,学生回去自己练习的时间更有限,这样一来也就消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有的学生甚至发明了“背指法”演奏乐曲的绝招,这样也可以完整地吹好一首乐曲,但对乐谱一个都不认识,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不说是识谱教学走“极端”所致。乐谱是学习音乐的一种手段,

7、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工具,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可“丢弃”,但也不能将它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应渗透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并顺带解决。那在教学实践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呢?一、在歌唱活动中培养识谱能力。歌唱是培养学生识谱能力最有利的实践活动。运用熟歌引导识谱有利于学习者尽快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学习者借助一首熟歌唱谱时,任何一个音如果背离了原来的音高或时值时,就会破坏作品的整体性,并和大脑原有的印象相悖,就会感觉到不舒服。直到完全唱准之后,学习者才会在心理上感到满足。由于这个原因,学习者唱某首自己熟悉的歌曲时,如果唱错了音,无须

8、别人指出,自己就会发现并自动加以纠正。用这种方法学习识谱,学习者只需反复学唱一些熟歌,经过一段时间就能建立起视觉、听觉、发音器官和大脑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反馈机制、形成准确的音高概念。二、在音乐听力中培养识谱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人们最容易、最能直接感受音乐的一种活动。我们身边有许多从来没有学过识谱的儿童、青少年以及老人们,他们能把录音机和电视里播放的歌曲、戏曲演唱地惟妙惟肖。所以,发展听力至关重要。例如:教歌之前不教识谱而是将要学的歌曲录音放给孩子们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学,学生却能轻声跟着唱了,有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练掌握的状态。再进行朗读歌词

9、、随琴试唱歌词、学习歌曲节奏、学习歌曲曲调的练习,最后又重新学习歌曲的歌词。这样“学唱歌词和学唱歌谱相互交替”,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将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贯穿于学习歌曲的全过程。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知的规律。在先学歌曲曲谱的时候,提倡先从节奏入手,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减低读谱的难度。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先用读法、击拍法训练附点节奏,再将整首歌按节奏朗读,用

10、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其实在学生视唱能力低的情况下,为了尽快学会一首歌,使用听唱法或部分使用听唱法是可行的,而且对于整体上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是有利的。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识谱能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不仅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看学生是怎么学的,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时,要教会学生自己在唱唱、跳跳、听听、想想、画画中获得技能的训练。1、看图自学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小猫小猫喵喵喵”,让学生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分辨小鸡的叫声哪个长,哪个短;2、让学生自己用动作表现这首儿歌,用身体动作表现不同长短;3、让学生用不同乐器敲出长短;4、把各自听到的声

11、音长短画出来。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四、在器乐学习活动中培养识谱能力。学生对器乐的兴趣也如学唱歌一样浓厚,但器乐的操作比学唱歌要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器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操作的乐器。如:低年级以打击乐器为主,中高年级可选用竖笛或口琴。通过学习器乐演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是因为器乐演奏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演奏器乐活动中,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识谱上,诸如音符、节奏、调号等。我们可以把一此简单的视唱曲、旋律、音程、节奏等通过器乐演奏进行活动练习,也可以在学习完一首歌曲后,再用乐器进行演奏活动练习,这样,不但会增加学习的兴趣,更会加深学生对曲

12、谱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识谱能力。五、在兴趣中培养识谱能力。 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情感基础。如:歌曲教学中我们坚持先入为主的原则,先让学生唱会歌曲,再倒过来练习歌曲曲谱和其中必学的乐理知识。我们的实践证明,90%的学生兴趣盎然,识谱积极准确,久而久之碰到类似节奏音高的旋律歌曲,也能视唱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很多,其中编儿歌帮助学生识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识记五线四间: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好像上楼梯,越上音越高。再如:识记五线谱音符:全音符像鸡蛋,二分音符小白脸;四分音符像黑人,八

13、分音符翘尾巴。两条尾巴 2 乘 8,三条尾巴 4 乘 8。编儿歌使枯噪的乐理知识的记忆化枯燥为趣味,可以鼓励学生们在课间边做游戏边读,也可以谱个曲子让同学们唱歌。实践证明,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识谱教学”,其效果是理想的。总之,在识谱教学的讨论中,不是要不要教识谱的问题。识谱肯定是要教的,问题是在什么教学思想指导下去教,而要看这种方法所反映的教学观念是否正确。还要看这种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否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性质和教学实际。离开了这个基础,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也找不到判断是非的标准。参考文献:1王惠琴 李彦荣从音乐教学的实践谈谈识谱1996 年第 5 期2刘红梅 对小学音乐教学中识谱教学的几点体会2005 年 29 期3王天马 如何面对识谱教学4周淑真 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1992 年第二期本文来自中公教师考试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