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差异比较(2020年7月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1852147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8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2020年7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2020年7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2020年7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2020年7月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2020年7月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2020年7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教育差异比较(2020年7月整理).pdf(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中美教育教学比较与反思中美教育教学比较与反思 1 中国教育的困惑 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曾经创造了难以计量的辉煌,也 给华夏民族带来了众多的荣耀和自豪。但是,近代以来,他却给世人留下了许多 遗憾。中华文明延续了数千年,在古代有杰出的科学成就,但近代科学和技术崛 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这是世界文明史中一个最大的不解之谜,被称为“李约瑟 难题”。1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科技巨星的创新成果,开辟了社会发展的新纪 元。可是一个有着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土地十分之一的中华大国,在自己的本土 上既没有培养出像爱因斯坦一样的科学家, 也没有早就出像比尔盖茨一样的杰出 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

2、对教育发展所做的努力可谓不遗余力,然而成效并非十 分显著,国际多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重大科技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下降 趋势, 基础性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和科学前沿的突破越来越少, 一个遥喊“面 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只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了一个又一个奥林匹克竞赛金奖 的获得者,但在高等教育及其之后却曾未造就一个诺贝尔科学奖人才。“诺贝尔 科学奖”对中国至今还是一个梦, 而同时美国教育培养了近 200 位诺贝尔奖得主, 依然作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继续领先世界。 如此的困惑和期待, 不可避免地使富有自尊心和责任感的中国人产生沉重的 心情和忧虑,也不可避免地使国人有一种教育的失败感。已经和正在伤害着

3、有着 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也使我们认识到,在人类社会进入知识 经济时代的今天,探讨中国教育的科学性问题,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与此相关 的人们来说,是一种不遑多让的社会责任。 2 中美教育特色比较 在世纪交替阶段,中美两国都在进行着持续的教育改革,以应对新世纪国内 的需求与国际的挑战。为了满足各国家的社会需求,两国教育都面临发展和创新 本国特色的问题。 2.1 中美的教育管理体制比较 根据我国宪法,最高教育立法机构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 务院有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而在美 国,教育权为各州所拥有的,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各州议会,决

4、定各级各类学生 2 的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教育年限;审核州内教育预算等事项。在我国,教育部 为国务院职能部门,其下的省、市、县教委也是地方政府的一部分。此外如教育 人事和教育经费也一并在普通行政之运作中考虑,并为独立分开执行,行政首长 完全掌握教学与的决策权和指挥权。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行政组织形式多样,国 家联邦教育行政组织属于政府组成机构,州教育行政组织采取半独立制,但其经 费预算及部分州教育懂事仍由州政府控制和指派,美国地方设有教育董事会,享 有组织人事及经费的自主权,教育局为执行机构。6 教育行政权力分配的集中与分散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中央集权制的长 处在于:有利于统一教育的目的、方

5、针政策,使国家的整体利益得到实现;其弊 端在于: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缺乏自主权,限制了办学的积极性;二是 整齐划一的目标模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2地方分权制的长处在于: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增加 对教育的投入;有利于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所需的人才;同时, 还有利于建立相对灵活的学校办学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特色学校。但 也存在不少弊端,一是容易造成国家整体上“失控”,国家重点需要的建设人才难 以得到保障;二是缺乏统一的发展教育的目标和标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甚至 可能扩大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如在美国,教育经费来自于各

6、学区的税款,一些 贫困的学区由于资金短缺而面临困境。 2.2 中美的教育制度比较 美国的教育制度是欧洲教育传统发展的结果,自殖民之日起,尽管有内战和 世界大战,如独立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的来说,它已相对平稳地发展了2 个世纪。而我国的教育制度则蕴涵着深厚的封建根基,在解放后的50余年里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现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 中美两国各自的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教育制度的特色是: 质量和数量的宏观控制, 社会主义原则基础上的道德教育,教育内部的激烈竞争,经费不足,扫除文盲, 推进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改革 是国家整体

7、社会改革的一部分。这是因为,社会政治的稳定与社会改革的成功决 定着教育改革的成效。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能否保持这个地位 取决于美国提出的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然而,分权化、地方控制教育质量和数 量、强大的财政支持、现代化设施设备、开放式办学以及理想和道德问题是美国 当前的教育特色。 2.3 中美教育目的比较 3 在中美教育差异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譬如,到底什么 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以数学为例,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 算是数学的基础,所以中小学阶段不许学生用计算器。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 受重视, 计算器在中小学的使用很普遍。 美国人认为, 计算器既

8、然算得又快又准, 又何必劳神费力的用脑去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 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 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我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美国教 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的工 作领域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因此, 在闭卷笔试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比不过我国学生,但是,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 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我国学生就远远比不上美国学生了。显然,在利用和开 发大脑的内有功能上,我国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 息以及

9、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则更胜一筹。3 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 我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 自信、自主、自立精神,我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 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 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 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发散性 思维的大敌。 3 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3.1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7 人们在谈论教育的时候,总是讲它对继承、保持、发展文明的重要作用。因 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智慧,这是社会的财富,

10、所以需 要继承;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为后人提供更多的经验和财富,这是我们的责任,所 以需要创新。继承是社会文明的根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继承的目的在于 更好地创新,创新需要的是批判地继承。但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面对丰厚的 文化遗产却遇到了疑惑,常常是忙于继承,而无暇创新。这种避重就轻的教育活 动,背离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来看,它应该是有 层次的。 首先, 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怎样的, 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其次, 应该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成为一个有理 性的人,成为一个有分析能力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 更美好

11、,成为勇于探索、创造的人。所以,培养创新思维很重要,只有创造才能 4 为人类带来新的幸福,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3.2 学生的思想从哪里来 人贵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他的思想。没有了思想,人就是行尸走肉,就是一具 活的尸体。“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 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4 。”这是上个世 纪60 年代毛泽东讲的一段话。他认为正确思想一旦被人们掌握,就会变成改造 社会、 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无数客观存在通过人的感官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 想。 基础教育对孩

12、子一生的学习方法、 思维方式, 乃至思想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对个体思想的钝化,已经使很多人对思维禁锢变得麻 木,感觉不到灵动的思想对于个体、国家、民族的重要性。面对中华民族五千年 的辉煌文明史,传统教育给予人们更多的是自豪和炫耀。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现实,我们不能只是自豪,不能只把它作为一种炫耀,还要思考这一厚重的文化 积淀的爆发力哪里去了?我们不能只接受先人和他人的思想, 而没有自己的思想, 不去建立自己的思想;不能只迷信权威,膜拜权威,被权威束缚,还要在辉煌历 史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有所创新和创造,使自己变得更有思想。 对此,我们基 础教育是否应该在培养创造力和创

13、新思想上有所表现?是否应该把注重知识养 成转变为思想启发? 3.3 考试为了什么 读书学习本是一个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传承文化、启迪智慧以及探索未知 世界珍奇奥秘和变革生活方式的过程,是一件十分高雅、有趣和快乐的事情。但 遗憾的是,到今天被演绎成恶性读书为考试而读书。在我们的学校教育阶段, 充斥着上下配合无微不至的考试制度,并成了教育制度的中心。正是有了这样无 微不至的考试制度,才有了今日无以伦比的恶性读书。这与古已有之的“焚琴煮 鹤”本质不无二样,只不过被焚的是人类最为神圣的书,被煮的是天真烂漫、富 有先活个性的学生。“记问之学不足为师,但是能教记问之学就是今日之良师。 5”世上学问犹如一片

14、清明上河图,可令人心旷神怡。面对这幅绝好的艺术 佳作, 能够进入考试题目并且尚能制作出标准答案的, 恐怕只有其中的人物数目, 几辆骡车,画作尺寸,几匹马,几个风筝以及创作年代之类。这样的题目便于考 试,也貌似公平,很能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但这种考试出来的学问是强记而不生 根的。 这样的考试分数对学习有什么意义?又与学习内容有什么关系?教育为考 试,考试为升学,这样的考试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头脑被“格式化”,不会独 立思考,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 4 总结 教育改革喊了这么多年,我们基础教育的应试本质没有变,依然沉浸在“教” 出来的众多奥林匹克竞赛奖的喜悦中, 还没有认识到它与“做”出来

15、的诺贝尔科学 奖有着本质的区别。对此,我们是否应该问一问:当考试这个检测教学的手段变 成整个教育机制为之运转的终极目的, 教育的方向是不是错了?别人让孩子在研 究中证实或证伪一个又一个假说, 而我们却连解释“为什么错”的机会都没给孩子, 怎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基础教育中不适时宜的评价制度, 变革名目繁多、 愈演愈烈的考试方式,是否就是我们需要寻找的一个答案? 参考文献 1 胡灵敏. 中国教育的困惑与中美教育差异比较.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2(8): 119-120 2 向欣.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现代教育科学, 2003, (4) 3 刘尧, 傅宝英. 比较与借鉴: 中美教育教学评论. 江苏大学学报, 2004, 26(4): 9-10 4 毛泽东. 毛泽东著作选读M. 乙种本.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1964 5 林语堂. 五味文章M. 呼和浩特: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 6 陈敏杰. 中美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及启示J. 科技信息,2007,28: 4 7 杨振宁. 浅谈物理学研究和教学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五次 讲话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报, 1986(3): 40-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