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沉沦》(2020年7月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1852113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7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郁达夫与《沉沦》(2020年7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郁达夫与《沉沦》(2020年7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郁达夫与《沉沦》(2020年7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郁达夫与《沉沦》(2020年7月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郁达夫与《沉沦》(2020年7月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郁达夫与《沉沦》(2020年7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郁达夫与《沉沦》(2020年7月整理).pdf(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创造社 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 通过郁达夫了解创造社,通过沉沦来了解郁达夫;精读作品-作家社团 多产,游记、旧体诗,小说 两种方式:当时影响;经典作品 沉沦从当时影响看,与狂人日记对比,沉沦出来后,对整个青年一代,都有影响,故事 (买沉沦的故事) 经典地位:自叙传的文学,自我抒发,自我分析的感伤色彩的代表作,首推沉沦,从影响从 内含价值看,沉沦都是那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司马长风,鲁迅、郁达夫,鲁迅流派 色彩;而郁达夫则是创造社。 一个作品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分两个方面: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五四的总体的思潮: 个性解放,反封建,当然,沉沦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与五

2、四思潮一致,体现了个性,写 的是个人,反对封建主义,那么这个个人是谁呢?那么大家看看这个主人公是谁?小说一个 是第三人称,一个是第一人称,沉沦必然的属于第一人称,是不是所有的以第一人称叙事的 小说都是一样,沉沦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言小说中的余,通俗小说中以我叙述也 不少,那么我们先看看小说,他分几节,他的性格特点 鲁迅苦闷的象征写我的苦闷:生的苦闷,青春期的我,性的苦闷。生和性的苦闷, 结合就是一个人青春苦闷。 对我的生活的自我暴露,这种暴露有他的某种自然状态,如自慰等,然后又极端的自责。没 钱,最大安慰的是浪漫派诗歌,纵酒、嫖娼,特殊的表达的方式,精神的狂飙突进向上,社 会的现实压着

3、人向下,现在看来做作,实际上在当时时一种自然。 各种苦闷,对一个意志力不强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压力。这个人不是一个英雄,“我”是一 个个人化私人的东西,理解五四,并不是了解每一像战士一样的人物,这种我,如果写成日 语,就成“私”,我个人的私人的小说写成,而私小说又恰恰是那个时期,佐藤春夫,谷启润 一郎,而郁达夫又是中国那时期的人的中国私小说。 沉沦还有一个文本,那就是沉沦集,沉沦既是一部小说, 沉沦在沉沦集中 最有代表性, 沉沦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代表,郁达夫又在创造社中最有代表性。 读文学要由点线面,五四的面,又上下运动,从古代到现当代。 不仅要讲单个作品的意义,小说集的意义,作家、流派、时期、

4、文学发展的长河的东西。方 法论:由作品-作家-流派-时代-整个史,看他如何承前启后,讲沉沦,是要讲一部活的文学 史。 总结八节的内容,小说没有故事,思想,情绪,漫游的行踪,小说的时间(让学生去弄)八 节,八个人,穿起来。简洁。十个字概括。文字不是越多越好。历史的本领,俗称史笔,有 力量。无名的,符号的。整个小说,都是“我”,“我”的小说。形象和主题产生的方法。 艺术上讲,私小说,个人的小说,个人发展到青春期,必然会有苦闷,如何慰藉,一个自然, 一个是哭,泪的文学。郁达夫的感伤,是自然,找爱情,找了文字,文学,找了应该浪漫主 义的诗人,我们找浪漫主义,总要找积极浪漫主义,如鲁迅的拜伦,反抗,恶魔

5、的;还有消 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就是华兹华斯,他们都有浪漫,浪漫主义就是反抗,狂人的反抗,狂 2 人也是日记的方式,“我”是战士形象,浪漫都是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狂人是放火;郁 达夫那里是蹈海自沉;自沉并不是消极的,屈原,周恩来的诗;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 关系;中国文学是与世界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了解文学史,还得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 学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力。鲁迅是东欧;郁达夫是与英法浪漫派相关。风格等各方面, 了解与他们之间联系方式。 美学风格上是感伤的,思想上是反封建的,美学上是狂飙突进,又有消极浪漫。 回到那个故事,为什么那么多人去买沉沦,一个人去买,另一个也会去买,这就是一

6、个文学 发生的历史,文学与时代互动的历史,沉沦集中的银灰色的死,南迁,现在我要求是,大家 至少把郁达夫的沉沦看一下,读文学史,而不读文学,是不能读懂文学史,往后,我们 提出的作家,不能局限于作品选,必须要有从文学作品选延生出去的阅读。 不仅要知道知识,还有知道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把握知识产生的渠道。比如说本校就出 过一个郁达夫研究的专家, 那就是曾华鹏先生, 大学不靠大楼, 不靠生源数量, 而靠大师 这是题外话,但是文学史如何产生,是考作品论,作家论,风格流派论,文学史论,这四论 的文学史的内容。 知识和方法。 中国现代的浪漫传统。文学史课的基本准备:读这一节文学史,看这一节中最重要的讨论核

7、 心。直观感受,与专家对照,也许你错了,也许你不全面,也许是书上的专家说的不到位, 但是你们读了四年后,你们就超过他们了,讲曾先生,范先生的故事,药。 文学史的基本知识,文学史理论方法的要点。下节课的要点。 第一节、生平和创作 一、生平简述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12 年开始旧体诗创作。 1913 年赴日本留学。 1921 年与郭沫若等创立创造社。10 月出版小说集沉沦 。 1933 年移居杭州,写了大量山水游记。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1938 年到新加坡,主编星周日报 。 1945 年,被日本宪兵杀害。 二、性格特点 特点之一:是性格的柔弱

8、,其基础是感官纤敏。 郁达夫在其自传中说:“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境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性,更 使得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 ( 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 ) 自卑忧郁 这种“忧郁性”最终影响了他的全部艺术生活。诚然,郁达夫有时并不缺乏勇气和魄力,甚至 也曾显示过某种英雄气概(譬如他的逃亡与死) ,但在更多的场合,尤其是在小说里,郁达 夫总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 自卑情结(1)自身“风采不扬”; “风采不扬这是我平生最大的恨事不能引起你内部的燃烧”; “羽翼不丰,没有千万的家财,没有盖世的声誉,所以不能使你五体投地的受我的催眠暗 3 示。”郁达夫: 致王映霞 朝来风色暗高楼, 偕隐名山誓白

9、头, 好事只愁天妒我, 为君先买五湖舟。 自卑情结(2)留学生活中弱国子民的体验。 “国际地位不平等的反应,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感觉得最深切而亦最难忍受的 地方,是在男女两性正中了爱神毒箭的一刹那。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在东邻的 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么样的一种 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来 的。”郁达夫: 雪夜日本国情的记述自传之一章1936.1 特点之二:是气质的真率,原因是情感外露。 郁达夫性格纤细内向,但情感却真率外露。他的忧郁使他常常严厉地内省,自己折磨自己, 自己拷问自己;

10、但为人内向的他同时又强烈地渴望把胸中可恼烦闷倾泻出去, 渴望在艺术中 公开展览自己的灵魂。 二 创作历程 1.1922 以前, 沉沦小说集,性的苦闷。 2.1922 以后, 茑萝行 、 青烟 、 春风沉醉的晚上 、 薄奠 :生的苦闷; 3.1927 年以后,政治的苦闷,现实生活: 过去 、 迷羊 、 出奔 、 她是一个弱女子 :时 代风云,革命波澜; 4.1930 年代以后,隐逸思想抬头: 东梓关 、 迟桂花 ; 第二节、 沉沦解读 一、历来关于沉沦的不同解释 成仿吾: 沉沦的主要色彩,可以用爱的要求或求爱的心来表示; 黎锦明: 沉沦“给我们一种包含重大意义的肉感”;小田岳夫认为沉沦是“个性解

11、放” 精神与忧国之情的交融; 伊藤虎丸不同意郭沫若等人关于沉沦提倡新的性道德的说法,在他看来,小说的“性苦 闷”实际上“是作者自身堕落的大胆率真的忏悔告白”。 自丁易开始,解放后的评论则大都强调作品的爱国意识。 主题的多义性虽并不等于容量和深度,却至少说明着倾向的复杂性。其实,这一点很明显, 作品里既有爱国情绪,也有情欲苦闷。问题是两者的关系组合,中介体是主人公的伤感情怀 忧郁情思赋予生理苦闷以社会内容,忧郁情思又使得热情呼喊不至于空泛。从因果看, 与其说抒情主人公报国无门方才于情欲中寻求麻醉, 不如说他在情欲苦闷中才深切感受到弱 国子民的屈辱。 郁达夫对于沉沦的诠释: 沉沦 自序 :沉沦是描

12、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 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了。 4 1927 年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 : 沉沦“完全是游戏笔墨,既无真生命在内,也不曾 加以推敲,经过磨琢的” 1932 年忏余独白 :他追忆沉沦的背景,那一段自白后来一直为人引用:“眼看到的 故国陆沉,身受到异乡的屈辱”,使他失望至极,于是他像“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发出 了“毫无气力,毫无勇毅,哀哀切切”的“悲鸣”。 情感(即内容)上的自然流泻,否认狭隘的功利性;强调艺术形式上的即兴而至,并非 刻意求新,刻意求工。十余年间,三段对作品的自我诠释,分别十分明显。从

13、表现“青年忧 郁病”、“灵肉冲突”(五四初期) ,到自认“游戏笔墨”(北伐时期) ,再到故国、异乡等民族 主义符号, 沉沦的意义也经历了从“性”(启蒙)到民族(救亡)的主题演化。也许作品 的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了主观动因。 沉沦对道德与心理问题的探讨,虽然并不深刻,但现 身说法,落笔大胆,别开生面的抒情文体也值得注意。情绪取代了情节,支撑着小说。显露 的直白,使人激动,却又难以回味。旖旎的风景画,细腻的情绪把握,松散的叙事段落,紧 张的心理氛围,都在显示一种有章为之的漫不经心。 二 背景 (1921 年 5 月 9 日) 1、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 。 中日两种文化和历史的冲突; 民族贫穷落后个人贫

14、穷,不受尊重在异性面前自卑,不能自由争取异性对自 己的爱性的压抑与性的苦闷对民族贫弱状况的愈加痛苦的意识,这是郁达夫在留日 时的一种痛苦的心灵体验。 2、“五四”时代特征 “五四”时期知识青年共同的精神历程:个人苦闷感、寂寞感,人生思考的苦闷,独战 社会的苦闷。 “郁达夫,这个名字在创造周报上出现,不久以后,成为一切年轻人最熟悉的名 字了。人人觉得郁达夫是个值得同情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 模样。” 沈从文论中国小说创作 3、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1)追求作家生活和作品的完全合一。 (2)排斥理想、技巧,着意作家心境的直露描写。 (3)心境描写带着冷寂、灰暗、忧郁、

15、感伤,主张“颂欲”,暴露作家私生活,肉欲的苦恼、 官能的刺激及变态性心理、虚伪的道德挑战。 与郁达夫心理暗合: 远离祖国亲人、身受歧视、倍感屈辱,深沉忧伤。 “五四”运动中人的意识觉醒,恰恰倡导表现自我。 二沉沦的主要内容; 5 (二)人物分析 “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 “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 也没有一点损害。”郁达夫零余者 1、痛苦和孤独 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 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 2、对自然病态眷恋 作品中,当主人公的心灵已经走向死角,并几乎没有解脱的可能的时候,他走向自然, 在美丽、清新,充满活力的自然中,抛弃颓丧,恢复满身的力气。 主人公对自然的依恋已发展成了病态,成了主人公逃避现世的世外桃源。 3、性变态的心理和怪癖的行为 二十一岁,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写小说,旧体诗 懂英、德、日语,把自己的小说译成外文。 于人迹罕至的山腰水间流泪, 顾影自怜 稠人广众中,比冷清还孤独 同学欢笑红脸 不敢同比人交谈支那人 深刻的社会原因、鲜明时代色彩: 首先,由于祖国贫弱落后,在国外遭受难以容忍的民族歧视,却又得不到安慰。 “原来日本人轻视” 不敢说自己是哪里人,心里呼唤“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其次,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