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读后感4000字(2020年7月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1846858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9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九八四》读后感4000字(2020年7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一九八四》读后感4000字(2020年7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九八四》读后感4000字(2020年7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九八四》读后感4000字(2020年7月整理).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一九八四读后感 书中的人是生活在黑暗中的而我相信没有人是愿意生活在这样的黑暗之中的。 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 代表作,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极权统治下的没有自由的世界。书中无所不在的注视着你的老大哥、无所不 在的束缚、身边那些随时随地可能消失的人们,是这样的让人毛骨悚然并且压抑沉闷。而奥威尔笔下的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更是让人觉得冰冷到骨缝里, 所谓的一男一女在一起只是为了党的任务而非人之常情, 后代却也是党的间谍。 这是什么样的党,这是什么样的社会啊! 这样的情况比封建时代的道路以目还要严重。 也许我的看法和作者要表达的 不是完全一样,不过这却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真切的感受。所谓一千个读

2、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首先, 我认为思想自由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权力的触角不能真正直接地触碰到思想。 1984里是没有思想自由的。这就让整本书透露出一种无比压抑的沉闷的感觉。思想自由是最基本的自由。 即使我们在没有人身自由的情况下,只要我们拥有思想自由,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自由的人。就如霍金之思 想驰骋。 只有思想自由的人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进一步说, 思想是一个人真正区别于别人的东西, 同样, 思想自由也是我们真正自由的条件。我可以想象失去人身自由的场面,那必定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但是我真正无 法想象的是失去思想自由的场面。那必然是黑暗的绝望的压抑的生活,就像温斯顿生

3、活的那个年代一样。 那个年代是荒凉的、破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精神上亦然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年代下,人民尤其 是社会底层的具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的生活亦是苍白的、茫然的、缺失方向感的。为什么这样强调“人”的定 语?我们这样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人民必然是痛苦的。他们的痛苦(也就是一般人的痛苦)是浅层次的痛 苦。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痛苦,也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这种艰难的处境。就是说他们不知道生活为什么会这样 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去想为什么会这样。社会的顶层人员,他们或许知道事情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他们痛苦 与否的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想试图去改变这种状况并为之付诸行动。从这一程度上来说他们的痛

4、苦并不是最深切的。 最痛苦的社会群体在我看来应该是“温斯顿”们。他们接触不到核心的东西,但是他们却比一般民众较为了解让事 实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这一社会群体的人对现状感到困惑、迷茫,他们觉得未来是漆黑的,他们希望可以打破这 种黑暗。而且让他们痛苦的不仅仅是现在,更有他们面对现状的浓重的无力感。他们不是被一根谁系的线栓住了只 能在一定范围内行动,他们是被一张细细密密的网千般缠绕捆住了不能行动,电幕窃听器还有随时可能在你身边的 思想警察,这些都给人一种束缚着的感觉。整个社会里除了你也许有别人,但是你们彼此都不知道想破茧 而出没有别的人了。有人了解真相却又无所谓,有人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他们都比“温斯

5、顿”们轻松。 就是因为思想自由的极度缺乏造成这种压抑的氛围让我整本书看下来觉得眉头都抬不起来。 思想自由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渴望拥有思想自由却没有可能拥有的人是很痛苦的。我不能忍受也不敢想 象没有思想自由的日子。思想自由不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没有思想自由我们不能有意义的生活。 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这是 1984 给王小波留下的印象。对于一个经历过文化大革 命,在每一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句里都散发着对思维自由与快乐的渴望的人来说,这本书在 1980 年给予他的感受 想必是震惊与彷徨中又带点唏嘘。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 1984

6、 以及动物农场的评价,注意其中的一 个词,自由,到底什么是自由,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又在于何处。至少我认为,在 1984 中,这种自由是思想 及言论在不直接触犯他人利益前提下异于他人的许可,及思想的自由,追求自认为正确的真理的自由,不管它客观 上是否正确, 但是你不得反对人家去思考, 去发表。 也就像其中所说的,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毫无疑问 1984 中的世界是对这种自由抹杀的极端反例,政府利用各种方法,近乎于残酷的把人的思想方式彻底扭 转,只会接受和彻底认同,个体的思维不复存在,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统治阶级的脑海中。 不得不说,1984 是集权统治的完美典范,把整个社会

7、完美控制在对于对统治阶级最有利的状态之下,极端稳定 且易于控制,并且这种稳定在统治者不改变自己做法维护这种秩序的情况下我认为它几乎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因为 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推翻统治阶级的几种状况,首先他把社会分成了三个阶层,上,中,下,上即为统治阶级,而中 则以认为是满足了温饱问题还有余力的人,而下,则是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而被推翻统治,作者认为有四种状 况,一种是出现一个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对其进行推翻,一种是自身失去统治意志,一种是残酷的统治让下等人觉得 无论如何也无法生存从而进行反抗,一种是社会外部力量,简单来说就是强力的侵略导致权力的丧失。 而我对自身失去统治意志的理解是统治阶级自身的内部

8、斗争,对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出现的理解是当民众在物质 上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民众将会去思考当权者存在的意义所在,而不是像曾经一样向野兽一般蒙昧的只顾 工作,而当他发现统治者的存在对他的生存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带来一些束缚之后将会反抗,而这种反抗将基于 2 思维上的自由,因为他们不是无产阶级,他们在已经有了自己资产的情况下而冒着更大的风险区革命,为的必定是 更加高层次的东西, 比如制度的改革, 活者自由而不是像物质条件供给不足时为生存而斗争, 也就是下等人的反抗, 这反而更加恐怖。因为纵观世界历史,下等人起来反抗,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农民起义,或者是无产阶级的所谓革 命,实质上仅仅是权力的又一次

9、更替,因为他们反抗的理由是为了物质上的利益,他们被别人压迫,现在他们受不 了起来造反了,一开始是为了自由,为了改变黑暗,但最后他们又会去压迫别人,这绝对称不上是真正的革命,只 是权力更替,原地踏步,毫无进步,所以我不认同书中那句“如果有希望,希望只存在在无产者的手中” 。 但是 1984 的世界彻底根绝了除统治阶级自身发生问题之外的其它导致权力丧失的所有情况,首先他控制了所 有东西的产量,即不会让太多人很好的解决温饱问题而有精力去思考统治阶级存在的合理性和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 导致太多中等人的出现,也不会让太多人饿死导致下等人的反抗。接着,他控制了所有人的思维,即让所有人都不 会思考除了政府要你

10、思考的以外的东西,甚至用了消除自由上帝等词汇的存在导致这些思想无法传播(这是我见过 最牛的办法) ,也就是更根绝了强大中等人集团起来反抗的可能性,接着,那个社会只存在三个国家,每一个都处 在这样相同而又诡异的社会状态下,各自明白大范围战争对统治的不利,但战争又是存在且必须的,因为他们把战 争看成了一种控制资源的方式,也就是当粮食等必须品产量过剩将会导致很多人摆脱整天为了满足温饱问题而奔波 而无暇顾及其它的情况时,政府将会用战争来解决这些“过多”的资源,从而达到国内的稳定,这也就是所谓的战 争即和平。所以,统治权只掌握在统治者手中,而极端的个人崇拜也间接消除了统治阶层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一 个极

11、端稳定的社会。 可以说这是文化大革命或者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最终进化版本,而在这种极端稳定的情况下,为了继续发展科 学, 而不导致科学的一些客观理论和统治阶级的理论, 如 1+1=3 产生冲突, 统治者又发明了一种很牛的东西, 双想, 即在思想里存在两套思维模式,在平常情况下用那个极端政府所需要的思维模式,而在做一些科学研究的时候用客 观的思维模式,起初我根本不相信这种情况的存在,但是文化大革命的种种事例,或者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存在证实 其实双想的大规模存在时很有可能性的。 比如当你刚想发表一个不同意见但却发现所有人说的话都和你相反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附和他们,虽然最初 的想法还存在,但是它却被你

12、压在了心底,并且当你想起它的时候你还会不由自主的去排斥它,且潜意识还会告诉 你甚至强迫你去相信大多数人的想法,而这种情况大规模出现既是文革的时期,在那样一个屋子匮乏腐败黑暗的时 代,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但这个时候面临的压迫不仅仅是大多数人意见的不合,甚至是肉体精神上极 端的摧残,所以在表面上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毛主席始终都是中国的红太阳,所以双想作为政治制度方法的存在是 具有可行性的。 所以,一个社会,它解决了温饱,科技发展,社会稳定问题的时候,它看起来实在是很完美,但是它被全世界 人所唾弃,它的存在更是西方世界极力阻止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社会发展的真正定义不应该是科技,物质上 发

13、展的稳定,因为社会的发展其实基于每个个体发展,而个体的发展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将再不局限于物质而是思 维。 做一个比喻,古代社会的一辆马车,这几乎是贵族才能拥有的,而对于现在机械横行的社会来说,一辆马车只 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罢了,但客观来说这同样是一辆马车,所以,科技在发展,但人类主观上来说,科技带给人类的 乐趣,并没有向客观上那样在发展,所以科技的发展亦或者说物质的发展绝对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活着本质标 准。但是我们是否发现,欧几里得的几何,孔子的论语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始终能让我们体会到这其中所蕴含的思, 维的乐趣,这种乐趣绝不会因为时光变迁而有任何改变,因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本性,所以社会

14、的进步在于 使人们在思想上能享有趋向于有平等的权利, 能有发现与获得任何乐趣的权利, 让这个社会变得参差多态 (罗素说, 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而对这种人类本性所蕴含的幸福进行彻底抹杀的极端,就是 1984 中的世界,而也正是因为 这样,所有人对此进行抵触,它违背了人存在的客观规律,它违背了本性。 所以真正发达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拥有无尽的资源,而是人人享受思维的乐趣并进行分享与探讨,这样的个体 才是伟大的, 而这样的种群, 将是永远也不会消亡的, 因为富有好奇且对乐趣充满兴趣的精神是永恒且不会改变的。 这,才是科技的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所在,这也才是评定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准。而 1984 这本书所存在的意义, 相信是希望这个社会,向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