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整理)苏州博物馆分析.doc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1839531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7月整理)苏州博物馆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年7月整理)苏州博物馆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年7月整理)苏州博物馆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0年7月整理)苏州博物馆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7月整理)苏州博物馆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7月整理)苏州博物馆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二、平面功能分布 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 , 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三、周围环境的融合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

2、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排二层高度。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与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四、建筑结构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五、建筑内部1、大门入口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进入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与后面进入庭院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有先抑后扬之感。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若现。2、中央大厅大厅是博物馆的

3、核心,连接着前厅与庭院。是整个建筑群的最高高度。贝聿铭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其中,三角形与菱形也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3、庭院庭院巧妙地运用水面,全馆的中心池塘对岸是拙政园的白墙,白墙之下是贝聿铭“以壁为纸 ,以石为墨” 的石片假山,直曲石桥连着各个建筑,庭院还有一个现代结构的八角凉亭,整个庭院极具苏州园林韵味。4、廊道廊道利用其狭且长的特点用来连接散落的建筑使之成为整体,在引导暗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参观流线

4、的导向性更为明确。廊道中有六边形的廊窗,由窗取景,使人移步换景,若隐若现,像一幅幅天然装饰画一样,运用“欲露而先藏,欲显而先隐”的园林技巧。按照设计中的参观流线 ,既可观赏精美绝伦的藏品 ,亦可观赏不同角度的建筑景观。六、与苏州民居以及园林的有机结合苏州博物馆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用白墙灰瓦代替传统白墙黑瓦,屋顶来源于苏州传统坡顶飞檐翘角。苏州博物馆为现代博物馆 ,功能的差异决定了空间与苏州传统园林空间相差甚远。苏州博物馆博运用内聚院落,沿用了苏州园林的内向布局形式。庭院的池塘、假山、竹林、石桥等将苏州园林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七、几何提炼贝聿铭善于运用几何形态,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

5、何形,极具现代特征,新馆屋顶坡度与远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一致。在屋顶的处理上使用了不同几何形体反复变幻的手法。屋顶的框架线有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博物馆里也是到处可见的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案。八、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苏州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变幻的几何形体屋顶,顶部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使其光影效果很好。廊道的三角形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由于展出多书画、工艺品可以受一点自然光,展厅有几何形天窗,光线柔和。九、总结苏州博物馆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贝聿铭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建筑。苏州博物馆成为苏州古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