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41834232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4.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部编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部编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部编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部编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二、背景资料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三、理解词义1.修葺:修理房屋。葺

2、,用茅草覆盖房顶。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7.延伸:延长伸展。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五、问题归纳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

3、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4.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

4、“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5.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6.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7.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8.说

5、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9.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10.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

6、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11.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六、课文主题文章通过写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微

7、课精讲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离线观看视频图文解读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同步练习一、基础精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荆j() 陡qio() 竹mi()简lu() hung h() u g()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晶莹迁陡茂密花瓣 B.茸毛竹篾蔑视歌谣C.明枪夜幕恍忽拆损 D.雷峰作楫陡峭挺好3.下面不全是同义词的一组是()A.简陋简单悠闲安闲 B.延伸延长漫步信步C.修葺修缮茂密茂盛 D.照料照看陡峭倾斜4.“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A.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B.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C.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D.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8、,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5.课文有一句表达全篇主旨的话,这句话是()A.山,好大的山啊!B.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C.“驿路梨花处处开。”D.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6.选出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A.课文刻画人物,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是间接描写。对梨花姑娘采用的是间接描写。B.文章开头对陡峭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林进行描写,主要作用是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幽静美丽。C.课文中“多好的梨花啊”一句中的“梨花”是指梨花姑娘,这句话赞美了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D.课文对小茅屋由外到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正面写屋,侧面写人,写出了茅屋主人

9、的热情好客、细心周到。二、现代文阅读欣赏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我是母亲的第四个孩子,出世没几天,便被送进医院。医生告知,孩子心脏发育不好,有肺炎、先天性气管炎,很难养活。而我的父母亲,始终不肯放弃我,一天天的打针吃药,细心的照管,使我终于幸存下来。我所能记起的是五六岁前后的事情。当别的孩子在村里像兔子一样欢快追逐时,我躲在医院的病床上或坐在家门口,看他们跳皮筋、打沙包,时常心生悲哀,我甚至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深秋的一天,我又发烧了。父亲迅速地给我穿戴好,用自行车带我去镇上的医院。镇医院离家并不远,很快就到了。听

10、诊、化验、取药、打针这一系列过程,小小的我已是非常熟悉了出了医院已是9点多了,小镇上早已热闹起来,父亲带着我往家赶。晴朗的天,阳光是金色的,照在一张张兴奋的脸上,我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背上,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看,我只觉得自己与这充满活力的景象格格不入,我像是被快乐遗弃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长大。我无声地哭泣着,泪水将父亲的外套弄湿了一大片。他感觉到了什么,车子骑到前面一个转弯处忽然改变了方向,父亲对我说:“咱们抄小路能近点。”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说是一条小路,其实是灌溉渠的渠岸,这条水渠很深,也很宽,渠岸大约一米宽,并不是很平坦。我坐在后座上,觉得有点紧张,便坐直了身子,也没有

11、了一丝困意。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就在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爸爸,那是什么花?你放我下来吧。”我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父亲说:“这是白菊花,像是野生的。”我蹲在了路边兴奋地看着这些花,A一丛丛,一簇簇,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我已无法准确地描绘那个时刻小小的我的心境,我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加上一大片白色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她坚定地告诉自己,

12、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那一天回家后,我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那一大碗药,我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只有我知道,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那一刻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长大了。多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疾病,健康地长大,并没有留下一丝疾病侵扰的痕迹。B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7.题目“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意回答。_8.本文有不少精彩的语句,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并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_9.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_10.阅读下

13、面的材料,它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相同吗?它们又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材料:我们无法选择出生,无法选择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历史时期与国家,以及成长的周遭环境。但是,在这些无法选择之中,我们的确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勇敢无畏还是胆小怯懦,是目标坚定还是随波逐流。不论世界对我们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有多么漠不关心,这些选择和决定是我们自己做出的。总而言之,这些选择和决定最终将构筑我们自己的命运。_三、文言文课外拓展桑中生李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焉,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禾()(2)去()(3)顾()(4)乃()(5)间()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因植焉。 (2)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3)盲者得视。 1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_参考答案驿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