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41833952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文原文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2、,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3、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

4、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

5、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

6、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故都的秋朗诵课文赏析故都的秋郁达夫

7、故都的秋精讲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

8、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故都的 秋,其实是郁达夫的 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作者在文中所刻意表现的种种衰亡的生命 正好显示了作者对生命满怀感伤与哀怜的情感态度,并由此奠定了本文悲凉的情感基调。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

9、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名篇,被选入高中教材,是近几年的事儿。这大概是因为文中所包含的悲秋的情绪,在过去的教材编写者看来,是很不适合给年青的学生们来阅读的,大概他们是怕学生有了这种悲伤的情怀,而不利于激发他们努力上进的情感吧。和一般人的定义不一样,我感觉郁达夫不是在悲秋,而是在热烈地赞美秋,赞美秋的清、净、悲凉。在作者的眼中,秋是清、净、悲凉的,但正是因为秋天具有这样的特点,才让作者喜欢。不然的话,那秋天的韵味不足,气息不浓,色彩不重,秋天就没了秋天的特点,还有什么值得喜欢的呢?还有什么让人留恋的呢?清、净、悲凉成为一景而被欣赏

10、,作者的心中却不见得是悲凉的,他应该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去沉浸在秋天里,去观察秋天的景色。况且,作者自己都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是为了欣赏秋天才从千里之外的杭州来北平的,好比我们冬天的时候去东北旅游时冷而快乐着的感觉一样,郁达夫欣赏故都的秋天时,是一种愉悦和满足的心情,尽管这种情绪的落脚地是针对一种清净悲凉的景物和感受。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五张图画,分别可以看成是: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和秋日佳果,除了秋日佳果这一幅画面色彩绚丽以外,其余的给人的感觉不免有些阴暗潮湿,笔端透露出冷气,无不与他一开始给秋

11、天下的清净悲凉的总体印象相吻合。院子里泡一壶凉茶,破屋下一坐,看远处高空的天色,听远处高空鸽哨,这是一种多么自在,又多么百无聊赖的感受啊。还有那穿着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语气中都透出饱经沧桑的无奈和看透世态炎凉的睿智。文章中有三处明显的对比,也能很突出作者的感受。我们知道,对比是拿两种事物做比较,从而突出他们的不同点。第二段中,是江南的秋和北国之秋进行对比,突出北国之秋色、味、意境和姿态更纯正,更值得玩赏。倒数第三段中,拿中国的秋和外国的秋做对比,突出中国的秋比外国的秋更具有深味,而故都的秋味是中国之秋中最浓的。倒数第二段中,再次拿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做比较,突出强调作者对故国之秋的喜爱。作

12、者是那么的热爱秋,甚至为了留住秋,愿意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去换得一个零头。这是多么让人心动的秋思情怀啊,如何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呢。单凭这一句,这篇文章就足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了。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八十多年前,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深情地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是啊,北国之秋,如一位绰约女子,风姿绝佳,韵味十足,抬头碧云天,低首黄花地,满眼秋色连波,满目秋光无限。北国之秋,是池塘里曾经出淤泥而不染现如今像鸡爪

13、一般横溢斜出的枯枝败叶;北国之秋,是土墙上让秋风吹得左右摇摆被人诟病却依然自得其乐的落花衰草。秋天,是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枫叶荻花,秋天,是刘禹锡便领诗情到碧霄的晴天一鹤。秋天,是杜甫笔下潇潇而下的无边落木,滚滚而来的不尽长江;也是秦观笔下风定无落叶的小轩,相对吐秋丝的青虫。秋天是特别能引起文人墨客诗情画意的季节。从古到今,有多少痴情女子在登高楼怀远方的眺望中,思念亲人暗自垂泪,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清减了小腰围;从古到今,又有多少落魄游子在一叶落而知秋的慨叹中,想起自己孤苦无依,举起花间酒,对影成三人,一樽还酹江月啊!从这里,就能看出名家名篇对人的影响是多么大了。教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故

14、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 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学重点 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教学难点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学习借鉴的能力。教学时数 2课时。诗句传情,知人论世1.小检测填空。春花()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长风万里送(),对此可以酣高楼。女娲炼石补天处,

15、石破天惊逗()。落霞与孤鹜齐飞,()共长天一色。()秋雨愁煞人。学生补充名句,教师小结: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2、从古人写秋的文字里感悟秋天的特点。王实甫: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瑾: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秋天的特点:悲凉不堪、伤感凄苦、孤寂落寞;多姿多彩、充满豪情、坚强孤傲。3、新宁大鱼塘秋景欣赏。结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4、了解作者,积累常识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