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五节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832108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五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五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五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五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五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五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五节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与民族融合,BC1046,BC771,BC476 BC475,BC221,西周,春秋,战国,本阶段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1、政治方面是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民族不断融合; 2、经济方面是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3、文化方面是百家争鸣。 实质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大变革时期,春秋:奴隶

2、社会瓦解 公元前770-公元前 476,战国:封建社会形成 公元前前475-公元前221,春秋战国的纷争和民族融合,纷争,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民族融合途径之一,民族融合,民族融合途径之二,经济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比较,春秋诸侯争霸,背 景,目 的,王室衰微 生产力发展 外族入侵,争夺土地人口 和对其他诸侯的支配,过程,齐桓公称霸,称霸的条件,称霸标志:,BC7中期 葵丘会盟,尊王攘夷,过程:,管仲改革,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BC7世纪后期-BC6世纪初),城濮大战,晋文公称霸,发生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 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

3、,楚军在实力上占优势,但是晋军采取了 “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的方针 ,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雄踞中原。,公元前6世纪初, 楚军大败晋军, 楚庄王称霸中原。,问鼎中原,吴 越 争 霸,1、人物,2、地理位置,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评价:,1.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实质: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春秋无义战”。,2.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A 春秋战争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 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秦统一提供了前提。

4、,C 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诸侯争霸的实质和争霸战争的作用 诸侯争霸的实质 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利用尊王这一口号作为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手段。实际上是大国对小国的掠夺。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迫使各国向霸主贡赋,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和经济特权。争霸和兼并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灾难和痛苦。 争霸战争的作用 1.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春秋初年的100多个小国逐步归并成几个大国

5、,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时期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 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前提,大大密切了华夏族与其它各族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3.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尽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军事力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了土地私有等某些社会变化,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时期的兼

6、并战争,A三家分晋,战 国 七 雄,B田氏代齐,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1、“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2、兼并战争,齐魏交战 BC4世纪,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围魏救赵”,魏国强大独霸中原时期、 魏齐争雄时期-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秦齐互帝时期、 齐赵削弱时期、 秦国独霸完成统一时期-长平之战260BC。,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及政治格局的变化 :,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一、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趋势;,二、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更加渴望统一;,三、各国国君为争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所以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7、三、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主要民族,融合途径,经济文化交流促融合,频繁战争促融合,融合影响:,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本节小结之一,首先,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各诸侯争霸,表面上中国处于大分裂的动荡不安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时期相比,表面上看是诸侯割据纷争、统一局面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试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但是在这大分裂中却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封建经济的产生发

8、展,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从政治上来说,局部统一和区域统一已经出现。加快了经济统一的步伐,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卷13周末风俗,顾炎武(1613-82),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日知录是他撰写的学术笔记。

9、,春秋战国大事年表 一春秋770BC476BC 1、770BC,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建立 2、公元前7世纪初,管仲任齐相,改革内政 3、公元前7世纪中叶,齐桓公葵丘会盟成为中原霸主。 4、公元前7世纪末,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成为霸主 5、公元前6世纪初期,楚国胜晋,庄王霸 6、公元前5世纪初期,吴越争霸,吴胜 7、公元前5世纪初期,越王勾践灭吴。,本节小结之二,战国时期475BC221BC 1、403BC,三家分晋 2、公元前4世纪中期,魏齐桂陵马陵之战 3、260BC,秦赵长平之战。,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崩溃 C大国崛起 D

10、诸侯野心大 2下列哪一种情况符合战国历史( ) 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B齐、晋、楚、秦等国争霸C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D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3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其实质是( ) 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B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C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斗争D统治阶级与平民之间斗争 4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 A华夏文化的扩大B华夏族开始形成C华夏族战胜夷蛮D封建生产方式扩展 5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 城濮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A B C D,C,A,B,6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史实,

11、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口号,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B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D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 7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A,C,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关于管仲改革的材料 材料1: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 国语齐语 材料2:春以萖振旅(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

12、里)。军旅整于效(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国语齐语 材料3:划野分民乱井田,有王礼乐散寒烟。 元朝陈采正管子诗 材料4: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5: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 论语宪问,回答: (1)材料1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 (2)据材料2,指出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3)材料3、 4说明了什么问题? (4)材料5反映了什么问题?“民到于今受其赐”和“吾其被发左衽”实质何在?,(1)在整顿旧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其他制度,即改

13、革内政。,(2)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增强了士兵凝聚力,提高了部队战斗力。,(3)管仲的改革破坏了井田制,以此达到积累财富、富国强兵的目的。,(4)管仲改革使齐桓公不用大动干戈而称霸天下。改革从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的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D,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政治特点是,A周王室不被诸侯重视,B社会制度大变革,C井田制瓦解,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 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严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逐渐确立,C,3 从西周初期分封至秦统一前,一直作为诸侯国而存在者是图中的,A B C D,B,史记载:“苦

14、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上述的国君所辖之国在今: A黄河下游 B长江中游 C珠江流域 D钱塘江流域,公元前579年,宋国约集晋、楚两大国召开消除战争的弭兵会议, 会上晋、楚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会晋楚及一些中小诸侯国在宋国结盟,盟约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各国都要向晋楚进贡。这两次会议表明: 大国争霸局面宣告结束 大国之间既争夺又妥协 中小诸侯国从此免于战祸 晋楚两大国分享霸权 A B C D,D,A,预习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分别取得了那些成就?,2、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的社会改革发生在那些国家?主要内容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