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导图与重点解读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18185 上传时间:2017-06-14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知识导图与重点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中地理知识导图与重点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中地理知识导图与重点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中地理知识导图与重点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中地理知识导图与重点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知识导图与重点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知识导图与重点解读(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目录 CONTENTS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考点 01 地球 的宇宙环境 002 003 考点 0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003 004 考点 0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004 008 考点 04 地球 的圈层结构 009 010 考点 05 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 010 012 考点 06 大气的热状况 013 017 考点 07 大气的运动 017 020 考点 08 大气的降水 021 022 考点 09 天气与气候 022 027 考点 10 水循环 027 030 考点 11 海水运动 031 034 考点 12 地质作用 034 038 考点 1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039 040

2、 考点 14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040 043 高高 中中 地地 理理 知知 识识 导导 图图与与 重重 点点 解解 读读 易诩不言 QQ:578092200 2 考点知识网络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太阳系中的 一颗普通行星 太阳系中的 一颗特殊行星 天体系统级别划分 地球在不同级别天体系统中的地位 地球与其他行星结构特征的比较 地球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的比较 位置因素:距离太阳的位置 自身条件:温度、大气、水 考点 知识解读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同向性: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 共面性:几乎位于同一个平面 近圆性:轨道为近似于圆的椭圆 各大行星公转轨道互不干扰,使地

3、球处于安全的行星运行环境中 考点 01 地球 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的层次 宇宙(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 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PART 1 自自 然然 地地 理理 3 分类 距日远近 质量 体积 表面温度 类地行星 最近 最小 最小 最高 巨行星 最大 最大 远日行星 最远 最低 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适宜的日地距离 适宜的温度( 15左右) 适宜的体积和质量 适宜的大气质量和压强 液态水的存在 形成了生命产生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并最终促成了生命的出现和发展演变。 考点 0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知识网络 太 阳外部大气层的结构 太阳活动的重

4、要标志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大气、地面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 生物光合作用 人类生产、生活照明和用能 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为大气运动、水循环与生物循环提供动力,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考点 知识解读 4 太阳表层 活动类型 概念 周期 影响 里 外 光球 黑子 光球层中温度与亮度较周围低的区域 11 年 影响气候:太阳黑子变化与地球年降水量变化具有相关性 扰乱电离层:高能射线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磁暴:带电粒子流扰乱地球表面磁场 极光:带电粒子流聚集两极地区,与空气摩擦发光 色球 耀斑 色球层中能量集中、剧烈爆发的现象 日冕 太阳风 日冕层

5、向外抛射的高速带电粒子流 考点 0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点知识网络 纬度变化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地方时与区时 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地球 公 转 黄道平面 太阳直射点的回 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周年变化 周年变化 纬度变化 地面获得热量的时间变化 地面获得热量的空间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 的形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 自转 公转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 太阳日: 24 小时 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回归年: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方向 侧视 自西向东 俯视 北

6、逆南顺 黄 道视角 自西向东 天北极视角 逆时针 天南极视角 顺时针 速 度 角速度 南北两极点除外,各地均为 15 /小时 近日点( 1 月初)最快,远日点( 7 月初)最慢,日均东进 1 线速度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 0 近日点( 1 月初)最快,远日点( 7 月初)最慢,约 30km/s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为近似于圆形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所以在公转过程中,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会发生变化。每年 1 月初,地球会位于距离太阳最近的位置附近,其公转速度达到最快; 7 月初,地球会运动到距离太阳最远的 位置附近,其公转速度达到最慢。 地球自转 的同时,也“倾斜”( 目前,

7、地轴与黄道平面呈 66 34的夹角,并非垂直关系)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因此,自转中赤道所在的平面(赤道面)与公转轨道所在平面(黄道面)之间即产生了 23 26的夹角, 即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和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范围(即南北极圈的度数,与黄赤交角度数互余),也由此决定了热带、温带、寒带的范围;黄赤交角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从而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 化,并由此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考点 知识解读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公转轨道与公转速度的关系 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6 热带 温带 寒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8、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南北极圈以内 有阳光直射现象 ;周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46 52,且纬度越低变化越小 ; 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周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46 52 ; 有极昼极夜现象,且纬度越高,极昼、夜发生时间越长;周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46 52(视极夜时的正午太阳高度为负角) ; 获得热量多,终年高温 ; 季节变化显著; 获得能量少,终年寒冷 天文四季是通过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来定义,一般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 四立日为界限 。我国习惯是以“四立”来作为天文四季的划分基点。 气候四季是通过某地区的气候数据统计而确定的四季。即 5 天为一候,候温大于 22 度为夏季,候温小于 10 度为冬季

9、,介于两者之间为春秋 。往往,气候四季 的开始点要比天文四季的晚约一个半月左右,即大致相当于以“二分二至”点作为四季划分的起点。 南北半球月份相同,但季节相反。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必然存在昼夜两个半球。昼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圈) 。 晨昏线(圈)所在平面 过地心(即晨昏圈为地球表面大圆), 与太阳光线垂直 ; 晨昏线( 圈)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晨昏线分为晨线与昏线,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 6 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 18 点;晨昏线平分赤道,即赤道总是昼夜平分; 晨昏线(圈)上的太阳高度角为 0; 晨昏线(圈)与发生极夜现象区域的边界纬线的切点的地方时

10、为 12点;与发生极昼现象区域的边界纬线的切点的地方时为 0 点。 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 不同的地方,太阳出现在其上中天的时间存在早晚差异,临近区域中相对东边的地区总是较西边的更早到达正午 东西方不同地区计量时间的标准(即太阳出现在上中天的时刻 )出现差异 地方时的产生:大致东西方向上经度每相差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或每相隔15经度,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地方时遵循“东早西晚”规律,即相对东方的地方的地方时总早于相对西方的地方时( 两地相对方向的比较基于两地 五带 四季 晨昏线(圈) 地方时的产生 7 经线夹角小于 180的一侧 ) 。 为了避免不同经度地区时间计量上的差异(即地方时

11、的差异)造成的不便,人们以 15为标准划分了时区。即以 0经线为起点,向东、西各 7.5为零时区(或国际标准时区),以此每向东 ( 或向西 ) 推移 15经线 即划分出另一个时区,并依此命名为东一区(或西一区)、东二区 (或西二区)、东三区(或西三区) 全球共分为 24 个时区, 每个时区统一启用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时区内不同区域的共用时间,即区时 ( 如下图所示) 。 我们可以将东时区看做“”时区,越往东,时区数越大(正数),时间也越早;同样,我们将西时区看做“”时区,越往西时区数越小(负数),时间也越晚。如, 对 东八区与西五区 的区时进行比较,我们将东八区看作“8”区,西五区看作“

12、 5”区, 8 比 5 多了 13,即东八区比西五区的时间早了 13 个小时(时间点上多 13);反过来, 5 比 8 少了 13,即西五区比东八区的时间晚 了 13 个小时(时间点上少 13)。 东西十二区是两个特殊的时区,它们分别只占了半个时区的范围 (如下图所示) ,即 172.5 E 向东至 180为东十二区, 172.5 W 向西至 180为西十二区。它们共同以 180经线为中央经线(即时间点数相同),但日期却相差整整一天(即 24 小时)。东十二区为最东边的时区,时间最早;西十二区为最西边的时区,时间最晚。故而,向东跨过 180经线(即从世界上时 时区划分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8 间最

13、早的时区跨到时间最晚的时区),日期要减少一天;反之则要加上一天。从而,人们将 180经线确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但为了避免 统一陆地分处不同日期,国际上将国际日期变更线做了调整(在 180经线通过陆地的区域做了折曲),故而 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划定的基准经线却又不与其完全重合。 除了 180经线两侧日期固定不同之外,随着地球昼夜更替,地球上还有另一条经线两侧的日期也会不同,即时间为 0 点的经线 0 点经线以东时间更早,已经进入新的一天;而以西时间则更晚,仍处于前一日期。我们将时间处于 0 点的经线称为“自然日期变更线”,它可以为任意一条经线。 太阳光线与某地地平面形成的交角即为太阳

14、高度角,或称太阳高度。一地在 一天中的不同时刻都会有不同的太阳高度。日出与日落时分(即该地位于昼夜交替线 晨昏线位置时),太阳高度为 0。 当太阳运动到一地上中天位置(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始终为其正南方向的上空)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此时的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求值公式为: H 90 |当地 所在 纬线与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距离 |( 即:如果当地所在纬线与直射点所在纬线同在赤道一侧,则两者纬度距离取两地纬度之差的绝对值;如果分处赤道两侧,则两者纬度距离取两地纬度之和的绝对值 )。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9 地震波分为 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且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科学家正是利用这一特性来研究和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 岩石圈并非一个独立的地球圈层。它包括了整个地壳层及上地幔的顶部( 即 软流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