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合作社3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投资计划书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1810953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专业合作社3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投资计划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农业专业合作社3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投资计划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农业专业合作社3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投资计划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农业专业合作社3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投资计划书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农业专业合作社3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投资计划书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专业合作社3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投资计划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社3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投资计划书(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农业专业合作社3000亩现代农业示园区项目投资计划书 目 录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第三章 市场或需求预测第四章 项目承建单位第五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第六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第七章 农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第八章 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容第九章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第十章 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十二章 效益分析第十三章 结论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要称:嵩县 3000亩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示项目位:嵩县谐园农业专业合作社质:新建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点:嵩县田湖镇洒落村、樊店村模:建设标准粮田3000亩。术方案:按照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缓解

2、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和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体系优势的原则,通过铺设地埋管道、打井配套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配肥站、农业机械等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无公害生产、间作套种、优质粮食生产、有机肥施用和平衡施肥等农业新技术,达到提高水肥利用率,培肥地力,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设容:.1田间工程建设:打机井60眼,铺设地埋管道1.2万米;地埋线5000米;水泵60台。建设标准示粮田3000亩。.2农业机械购置: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旋耕机、深松机、深耕犁、多功能施肥播种机、免耕播种机等。.3仪器设备购置:完善土肥化验室仪器设备

3、2台套。.4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试验地建设及数据采集3亩,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仪器设备3台套等。模:项目总投资为769.18万元。来源:自筹资金169.18万元,申请贷款600万元,共计800万元。期限:1年,从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和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打井项目建设使农作物的供水有保障,并且供水成本由原来的30元降至项目实施后的10元/亩。充分灌溉后,可使其每亩年均增产40公斤,按现在市场价每公斤1.5元,每亩可增收60元。两项年可实现增加产值8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10元、扩大农民就业55人。通过项目实施,还可带动水泥、电缆、PVC管、设备制造产业也将受益,对经济拉动将起到

4、积极作用。通过对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进行高标准建设,示带动全县粮食作物采用项目区先进技术,实现优质小麦原良种和优质小麦商品粮的规模化生产,使优质小麦高产与稳产同步、优质与高效同步,产量达到高产水平,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全县年共增加社会效益0.23亿元。社会效益十分明显。通过平衡施肥、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技术应用,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缓解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同时减少因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技术经济指标: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农田

5、水分生产效益提高15,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6以下,粮食增产10以上。1.2结论与建议价:.1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本项目立足嵩县优质农业种植开发,通过依靠科学技术,调整优化种植品种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合作社振兴。符合中央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农业综合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有必要。本项目通过对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产品市场需求、项目建设条件、科技依托和支撑条件、

6、建设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认为本项目是切实可行的,建成后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非常显著的。.结论意见:(1)、地理条件优越。本项目区属于我国北方冬麦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地处中纬度地带,光照、热量、水、土壤等资源组合状况良好,非常适宜优质小麦、玉米、豆类生长,同时优越的地理位置,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项目建设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2)、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全县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及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农林牧业比较协调,涉农工业比较发达,优质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兴起,农产品购销企业实力雄厚,电力、交通、通讯条件便利,这些外部环境条件均为将来优质农

7、作物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技术力量雄厚。本项目由农业科技大学龙昌博士总顾问,通过组织相关专家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4)、组织保障有力。初步探索出“合作社引导,农商联手,产销衔接,企业运作”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化途径,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种植优质品种的积极性,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组织保证和良好的群众基础。(5)、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使粮食亩均节约灌溉成本20元,亩均增产粮食40公斤,综合节支增收80万元。(6)、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本项目实施后,将带动整个嵩县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科

8、技素质大幅度提高;小麦产业化经营格局的逐步形成,将促进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以及农村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对替代我国强筋小麦进口,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本项目实施过污染控制与治理、土壤改良培肥等,将会有效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小麦产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水平的提高。综上所述,本项目通过对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产品市场需求、项目建设条件、科技依托和支撑条件、建设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认为本项目是切实可行的,建成后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非常显著的。.问题与建议:(1)、尽快把可

9、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审批,争取项目建设尽早进入实施阶段。(2)、待项目审查批准后,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子项目,抓紧进行设计和施工招标,择优选择承建单位和供货厂商,确保各子项目的顺利实施。(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项目区各级项目管理机构,制定有效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有关政策、措施,加强组织管理,保证实施进度和建设质量。(4)、在项目实施中,注意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改造传统农业技术服务手段,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率,提高项目终端产品的科技含量。(5)、在实施本项目的同时,大力培育当地优质品种加工的龙头企业,提高当地加工、贮藏、运销能力,增加本项目综合效益。1.编制依据(1)、省发改委、省农

10、业厅关于抓紧申报2009年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通知;(2)、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0年);(3)、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农业结构调整意见;(4)、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意见;(5)、豫政(1999)3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小麦购销实行优质优价的通知;(6)、嵩县农业自然资源及社会发展有关基础数据和资料;(7)、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和数据。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1 项目建设的背景为进一步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做大做强粮食产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部研究编制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规划把20042007年

11、作为一期项目,20082010年作为二期项目。到2007年末,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亿公斤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00元、扩大农民就业330万人的目标。规划将在13个省区重点选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大兴安岭建设3个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建2个专用玉米产业带;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一季稻区及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建3个优质水稻产业带;东北高油大豆优质产业带。在西部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区和条件较好的集中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并按照生态适宜、商品率高和地域上集中连片的原则,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择优选建441个县(市、区、旗)、43个国有农场,在西部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区选

12、建159个县、15个团场,全面实施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标准良田建设项目、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病虫害防控项目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西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等6大项目,更好地促进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于保持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靠进口粮食满足国之需,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必须立足国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形成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正是从保障粮

13、食安全出发,提出了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远目标,制定了支持粮食主产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同时,明确了建设区域、建设容、建设步骤。这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将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多品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优质专用粮食市场竞争能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七方面。其中,保持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以及粮食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至为关键。规划设计的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粮田、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等五大项目都与科技有关

14、,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最终实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的总体目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还是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规划在提出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了高产和优质的目标。通过发展优质高产粮食品种,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的目的。规划还将粮食加工与粮食生产结合,系统构建了从生产到加工的粮食产业链,形成生产支撑加工、加工带动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增强粮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也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转

15、化能力低,产业体系不健全,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和加工增值,不能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入世后,在我国粮食产业面临进口的压力下,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粮食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通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支持和发展主产区粮食加工、储运和流通,做大做强主产区的粮食产业,就能提高粮食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进而增强我国粮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务之急是保持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是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省市把优质小麦生产作为全市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作。本项目立足市优质小麦生产开发,通过依靠科学技术,调整优化小麦品种品质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脱困,企业振兴。符合中央提出的实施西部退耕还林还草、东部沿海地区退粮还经、中部产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优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