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概论02(网络文学)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804412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艺术概论02(网络文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新媒体艺术概论02(网络文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新媒体艺术概论02(网络文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新媒体艺术概论02(网络文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新媒体艺术概论02(网络文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媒体艺术概论02(网络文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艺术概论02(网络文学)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媒体艺术概论,第一讲 新媒体语言艺术,本周内容:,第一讲:新媒体语言艺术 本讲重点: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 本讲难点:网络文学的审美特质 本讲课时:4,要点:,第一节 网络与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自学) 第二节 网络给文学提供的“审美场” 第三节 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写作(自学) 讨论:网络文学写手水平参差不齐,作品水平令人堪忧,对此,你如何分析与评价?,第二节 网络给文学提供的“审美场”,一、文学传播的历史沿革与网络文学的回归意义 1、文学传播的机制与功能 2、文学传播的历史演进 3、网络文学的回归意义 二、虚拟中的交流渴望 1、排行榜中的作品形态分析 2、“交流”:网络文学凸现的精神本质

2、 3、“交流”: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三、网络文学的“中场”写作 1、“文学场”:小场、大场与中场 2、中场的团体属性准江湖 3、中场的写作心态演示与互动,1、文学传播的机制与功能,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传播是指文学作品创作完成后借助一定的载体,运用一定的传播方式,通过一定的社会渠道,促使作品扩散与存续,达到扩大影响,实现阅读的目的。 文学的传播载体是指文学作品得以记载和传播的物质外壳,它是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规定了作家的书写方式与读者的阅读方式,也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与渠道。主要包括口语、简牍、绢帛、纸张、电子模拟和电子数字。 文学的传播方式是文学传播的指技术手段;它受制于传播载体,与传播渠道有

3、关,会影响到传播范围与传播效率。主要包括语音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网络传播。 文学的传播渠道是指文学传播的机构和体制;与传播管理相关;同时会影响到文学接受心理感受。包括人际关系传播、商业发行传播和大众媒体传播。,1、文学传播的机制与功能,文学传播的职能 文学传播的发表职能; 文学传播的流通职能; 文学传播的检选职能。 文学传播的作用: 从个人行为向社会行为的转换; 从生产活动向消费活动的转换; 社会管理机制的介入; 传播媒介与传播对象以及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互动。,2、文学传播的历史演进,文学的口头传播方式 文学的口头传播有两种,一是不经过书写记录的单纯的口头传播,二是经过书写记录的附

4、加的口头传播。 文学的书写传播方式 文学的书写传播方式有两种类型:一是用文字记录传播中的文学作品,即先传播,再书写(例如我国古代的乐府诗歌和已经出版的民间文学);二是用文字记录创作中的文学作品,即先书写,再传播。 文学的印刷传播方式 文学的印刷传播方式,按照制版的不同方式,可以分为雕刻制版印刷(亦称雕版印刷)、活字制版印刷和电子制版印刷三个阶段。 文学的网络传播方式,3、网络文学的回归意义,文学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参与权(主要是发表传播权)为代价,真正的文学诞生了;此后,文学传播一直努力于向绝大多数人恢复这一权利。 印刷依靠其巨大的发行量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5、但印刷转播时代出版发行体制的树状结构只能有限度地向绝大多数人恢复这一权利(享用权),却更严格地将绝大多数人拒之于发表园地之外。 文学的网络传播使这一努力目标得以实现。对于文学的网络传播来说,数字化是手段,网络化才是目的;因为网络的结构是网状的,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终端计算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送者;这就为每一位坐在终端计算机前的人同时享有作品享用权和作品发表权提供了硬件的平台。 文学传播数字网络化是文学人性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2、“交流”:网络文学凸现的精神本质,网络文学最早是从网站的BBS和专题论坛等虚拟社区中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它的“

6、原型”是一种文学化了的“交流”文体。 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它逐渐吸取传统文学的诸多营养,文学性、审美性日益增长。但是, “背靠网络,面朝文学”的网络文学,相对于传统文学来说,“网络”是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所在。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的空间,是因着人在这个空间中的交往实践建构的,也是人在这个空间中一切交往实践的“场”。处于这个“场”中的网络文学,作为文学活动来看,必然也是一种虚拟的交往,交往的双方就是文本的作者和文本的读者。 同时,由于“交流”的渴望是这个虚拟世界中交往行为主体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处于这个文化氛围中的网络文学,其创作和阅读的行为必然要受到这种内驱力的影响。,网络文学本身以及电脑书写和屏

7、幕阅读的活动方式使得读者在接受时对“交流”这一目的本身的关注大大增强了,其接受期待明显指向直接和作者进行交流,实现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沟通,而原本在传统印刷文学的鉴赏中备受重视的“交流”过程中的品味、思索却因接受环境的变化而大受制约。 因此网络文学读者接受期待的变化是由网络文学自身的种种特性造成的,是文学活动进入网络虚拟世界时不得不发生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不仅仅是阅读范围内的改变,同时也会引起文学的创作的改变,即网络文学的审美功能难于在创设交流过程的回环往复中实现,必然随着期待视野的变化而转向交流的结果。,3、“交流”: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材质和媒介是艺术分类的最主要的标志,无论是哪种艺术门类最终

8、都要归于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但是人的思想和情感都具有内在性,人类现有的任何符号都难于将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全然移植给另一个人,因此所有的艺术都是立足于自身的传播手段,寻找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出路。 各艺术门类的传播手段不同,它们所寻到的出路也不同,因而艺术性和审美功能的向度也不同。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艺术都是“戴着脚镣跳舞”。,3、“交流”: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文学也不例外,传统纸面文学之所以将审美的视线集中在含蓄、蕴藉上,就在于纸面的、文字的传播方式对作者和读者之间表意传情的限制。 “言不逮意,文不尽言”,这是文学的“千年一叹”,也许当纸面文学诞生之初,适应了口传文学的人们会感

9、叹文学丧失了原有的许多艺术审美功能,但是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之后,纸面文学终于因着自身的限制而寻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之途,正是在“言不逮意,文不尽言”中留下所谓的“空白”形成让读者反复思考的“召唤”结构,读者可以在过程中体验美感,文学的世界成为人类享受思维乐趣的家园。,3、“交流”: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网络文学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对于传统印刷文学是发生了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源于网络文学接受环境的变化。网络文学所处的虚拟世界,对交流的彰显使得身处其中的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文学本身就是为交流而生的,它最基本的交流关系就是作者和读者这一对主体。 纸面文学使这一对交流主体的关系被文本从中间割

10、断了,一切的变化由此而生,审美的功能就在割断的交往关系中体现出来,读者对传统纸面文学的接受,主要的审美体验是从交往过程的变幻、创造中得到的。 在虚拟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交互主体的交往关系,而且由于虚拟世界相对于现实世界的独特性,使这种交往为实现主体间相互真诚的交流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同时这种交往又是以现实为根基的,故人们仍可依据现实中的某些原则来实现虚拟中的理解和沟通。,3、“交流”: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网络文学因其自身的情感性特征而成为人们进行真诚交流的重要方式,原本处于潜层的交流目的在整个文学活动中重被发掘出来。作者从文本的帷幕后走出,成为读者可以直接交流的对象,作者读者的交流

11、关系重新接合起来了,文学回归了交流的本质。 网络文学的其他特征如多媒融合性等,也使它可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交流渴望。因而,交流的渴望在读者整个期待视野中的地位大大上升了,成为读者在浩瀚的文本世界中选择阅读的基本标准。 与此相对的是阅读其他方面地位的下降,电脑书写和阅读的方式使先前那种对文学体味鉴赏的方式大大削弱了。但是这种局限性并不一定会限制网络文学发展,相反会给它带来未来发展的契机,所以读者期待视野中所凸现的交流渴望,正预示着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3、“交流”: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学在公共的话语空间中逐渐退居到比较边缘的地带,作家或者蛰居在私人化的创作中,与社会之间

12、的联系成为真空状态,或者受物质利益的驱遣谄媚于市场营销专家们设想的大众趣味,文学似乎真的路越走越窄,门庭越来越冷落。 但是网络文学阅读的丰富景观表明:不是文学本身被当下的社会遗忘,而是印刷文化的弱势导致了传统文学落寞;不是文学本身不再是人们的渴求,而是传统文学创作群体与阅读群体的疏离造成了两者间的交流不能对接。 艺术是属于时代和人民的。信息时代寻求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统一,信息时代的艺术理应满足人民大众这一正当的精神需求。 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统一靠审美主体间的互动交流得以实现,网络文学所显示的虚拟中的交流渴望恰恰表明:网络文学自身特点与历史对它的期待正相吻合。,1、“文学场”:小场、大场与中场,“场

13、”本源于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概念范畴,发展到今天被各种领域尤其文学领域所借鉴。一方面是因为在“相互作用的物质之间的介质空间”这个抽象意义上,“场”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另一方面,文艺学界对“场”的研究古已有之,从亚里士多德提出过的环境论,到十九世纪恩格斯的“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再到二十世纪萨特的“情境论”,都对环境与写作的关系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讨。 “场”可界定为一个微观系统化的合力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小场、大场、中场。小场和大场是传统写作的一个系统化合力结构。中场是网络文学活动的一种情态,是一个由作者,读者,以及网络提供的虚拟场所BBS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结构。 其中,BBS作为载体,提供一个各

14、种元素相互作用的整合平台。“中场”是一个ID们互相作用的结构空间,这个空间由群体的心理场、“威望场”等等各种层次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结构。,1、“文学场”:小场、大场与中场,所谓“小场”,指的是在作家个人的创作活动过程,即一个外部物象由“内宇宙”生成表象,经过变异催生为审美意象并且物化为艺术形象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并发挥作用的一种微观的系统化合力结构。 在大场中,作者生产出来的文学文本经过中介机构的出版发行,传达到读者手中,读者再经过一系列的审美再创造获得审美享受和愉悦,或者经过批评家和理论家们的理性思索,对作者创作施加影响,完成文学活动的反馈全过程。 所谓“中场”,是指在BBS这个网络平台

15、上进行文学活动的环境,是一个由作者、读者、作品、中介机构以及BBS这个平台所链接起来的一个虚拟空间。,1、“文学场”:小场、大场与中场,中场虽然包括了小场与大场的所有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并不是按照小场或者大场的传统运作模式进行运动,而是被“整合”到一个双层的环节当中读者反馈与作者创作被整合在一个环节,中介机构的出版发行的效应考虑被提前于网络上进行了试验和考察。 如果说传统的小场与大场是各个元素相继作用的空间,那么中场就是各个元素共时作用的空间。作者的创作过程与读者的阅读过程同时进行,作者心理与读者心理在BBS这个场里相互作用。 中场也不像大场那样三种运行原则并行不悖。在这里传统的权力原则基本处于

16、“失语”状态,而精英原则处在边缘,一种民间江湖原则成为一种主流原则。民间江湖原则与精英原则并行,由此诞生出一种新的文学写作方式“中场写作”。,2、中场的团体属性准江湖,中国的网络虚拟生活带有非常浓厚的民间江湖色彩。人类文化形态大体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大类;前者包括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流行文化,而后者主要表现为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潜藏在三种显性文化之下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与大众文化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它同样属于社会阶层的基础层面,但它不是大工业的现代产物,而是几千年历史的集体无意识在民众心理的积淀。 网络是自由的,可匿名的,BBS上群体可以自发组合。在这个虚拟的群体中,当最先进的技术(网络)可以释放最深久的历史性格时,当官方话语和精英话语不能任意表现时,民间江湖色彩就表现的尤其明显;而且论坛越大,BBS上的群体越是庞大,江湖色彩就越浓重,比如 “宗派性”、“权力崇拜”和“江湖义气”等等。,2、中场的团体属性准江湖,BBS这个平台由斑竹和网友共同组成,斑竹对帖子具有置顶、修改、和删除的权力,因此斑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