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部编语文】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设计(3篇)

上传人:凝妆 文档编号:141802083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部编语文】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设计(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上部编语文】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设计(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上部编语文】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设计(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上部编语文】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设计(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上部编语文】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设计(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上部编语文】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设计(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部编语文】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设计(3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文本式+表格式(共3篇)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二)体会课文抒写的童趣,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相关人和事的亲切怀念。(三)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教学重点:(一)领会、学习本文的写景笔法。(二)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教学难点:三味书屋部分的理解。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

2、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三)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确凿zo 菜畦q 桑椹shn 油蛉lng 斑蝥mo缠chn络 攒cun 珊瑚shnh 豁hu敛lin 脑髓su 陌m生 人迹罕hn至 觅m食竹筛shi 秕b谷 系j 传授shu 书塾sh(四)整体把握通读课文,

3、然后解决下面问题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

4、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第二课时(一)问题探究

5、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

6、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

7、”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

8、一段话。(“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三)作业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9、拉,便罩住了。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词语积累与运用。2.了解鲁迅及其散文集朝花夕拾。3.学习写景的方法。4.理解过渡与对比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4.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与精读探究的能力。情

10、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写作背景1926年,鲁迅写下这篇散文“重提旧事”。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

11、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读准字音蟋蟀(shui) 油蛉(ln) 斑蝥(mo) 蝉蜕(tu) 竹筛(shi)拗(o) 攒成(cun) 倜傥(t tn) 叵(p) 盔甲(ku)锡箔(x b) 觅食(m) 脑髓(su) 秕谷(b) 书塾(sh)确凿(zo) 菜畦(q) 珊瑚珠(shn h) 皂荚树(ji)桑椹(shn) 敛(lin) 后窍(qio) 宿儒(s r)人迹罕至(hn) 系(j) 窦(du) 厥(ju)辨清字形躁(zo)急躁 塾(sh)私塾燥(zo)干燥 熟(s

12、h)熟悉儒(r)儒学 倜(t)倜傥孺(r)孺子牛 调(dio)调动濡(r)相濡以沫 凋(dio)凋谢理解词语确凿:确实。拗:弯曲,弯转。拥肿:文中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现在写作“臃肿”。长吟:长声鸣叫。缠络:缠绕。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鉴赏:鉴定和欣赏。轻捷:轻快敏捷。攒:凑在一块儿。敛:收拢。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高枕而卧: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比喻无所顾虑。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 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新课导入同学们,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童年的时光是自由

13、快乐的,童年的时光是幸福难忘的。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踏上带点“压力”的求学成才之路。这是人生中的一次伟大的转折。今天,我们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这一段成长的足迹,并借机重温一下我们童年的美好吧!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2.为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百草园是

14、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有雪地捕鸟等有趣的游戏。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3.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但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令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调皮爱玩,寻求快乐。【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为四层: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为五层: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品味亮点词语】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