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的流布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800463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的流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文献的流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文献的流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文献的流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文献的流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的流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的流布课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献的流布,我们讲过了文献主要分为著、述、编、译等四种方式。文献形成之后就要进行流传,流传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激光扫描等。,一、讲唱,在文字形成之前,人类文明就已经存在了,人类的历史无法记录,只能口耳相传,这段历史叫做传说历史或历史的传说阶段。其中以神话或长篇史诗最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长篇史诗和长篇叙事诗,都靠少数聪明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以达到流布和流传的目的。一代一代讲唱人又有所充实加工,使内容越来丰富,情节越来越曲折,逐步接近于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汉族的长篇史诗的作品不是很突出,但是诗经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

2、都讲述了周代始祖后稷到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应是周代史官和乐官利用民间口头传说或民间史诗改编而成的。,格萨尔,格萨尔是藏族的传唱史诗,格萨尔在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初具规模,以书面和口传形式保存和流传,但口传为主,书面为辅。口传靠民间艺人,这些艺人在西藏民主改革前地位低下,甚至过着流浪行乞生活。二十世纪国家在整理的时候,有几个能传唱二十部以上的说唱艺人,他们都声称自己的背诵的史诗是梦里来的、神教授的等等。其实都是通过讲唱来学习的。,格萨尔故事不断丰富,是个典型的“箭垛式”人物。所以到底有多少部,谁也说不清楚。分章本比较连贯,面貌较为原始。分部本则在分章本基础上,每部取一章扩充而成。据统计,现在搜集、

3、记录的格萨尔藏文有二百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17世纪传到蒙古族地区,演变为格斯尔,这是两部同源分流的史诗。,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最早起源于新疆西部瓦剌蒙古,后来才流传全蒙古,已有五百年以上历史,是蒙古族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巨著。史诗由许多英雄故事组成,每一个英雄故事成为独立章节,贯穿始终的英雄是江格尔。到底有多少篇章,没有准确数字。很少有人能把它唱完。能唱五章以上的人被尊称为“江格尔奇”,他们受到普遍尊重。据说在西蒙的一个分支土尔扈特人中有一位牧羊老人能全部背诵江格尔,他每学会一章便会在怀里放块石头,最后共有七十块不同颜色的石头,所以有江格尔七十章之说。,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新

4、疆、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的柯尔克孜地区。我国新疆西南部有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该族聚居区。我国已搜集八部,约二十万行。这部史诗反映的是1218世纪的社会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柯尔克孜族长期受到异族的统治和压迫,但又不断反抗。这一部史诗包括玛纳斯家族八代英雄事迹,每一代一部,其中第一部叫做玛纳斯,主人公为玛纳斯,是最精彩的部分。以后七部以七位英雄命名,但全诗仍以玛纳斯命名。与格萨尔、江格尔不同的是,玛纳斯八部有严格顺序。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式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描写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征讨森林怪模芬巴巴和害人的天牛的故事。前者是征魔故事,与各国史诗的相关情节类似。后者为洪水神

5、话传说,是圣经“诺亚方舟”故事的起源。,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是篇幅很长的史诗,有十万颂,仅次于我国藏族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许多印度部落和国家兴亡的故事,中心是月亮族之王婆罗多的后裔般度和俱卢族之间的战争。经过十八天的战斗,般度五兄弟获胜,俱卢族一百个儿子阵亡。其中有几百个人物形象。中心故事外,另外有两百多个插话,可以相对独立。这一史诗被称为印度古代传统文化总汇。,史诗是各族早期的集体创作,靠口头流传,主要靠少数人传唱。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还创作了不少叙事诗。 叙事诗也大都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与史诗不同的是,叙事诗较晚,反映的是阶级社会的社会和生活。,我国汉族的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都

6、是优秀的叙事诗。少数民族叙事诗的优秀之作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苗族的张秀眉之歌、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阿诗玛、傣族的召树屯,其艺术成就很高,在世界民间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诗篇同样也是集团创作、口头流传的。,镌刻,镌刻就是把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如甲骨、金属、石头上。前面已经讲过。,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举凡书、简册、纸,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 敦煌的卷子很多都是抄写的。 即时在印刷术诞生之后很多的文献还是依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许多著名的著作如红楼梦、聊斋志异都是先有抄本流传,然后才出现印刷本。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这样大部头的古书都编成于

7、雕版印刷十分普及的时代,却都没有刻版印刷,而是靠抄写流传。永乐大典到乾隆时已不全,后来绝大部分失传。,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最初成书四部,分藏于紫禁城文华殿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合称“北四阁”。后来为了方便南方士子读书又续抄三部,分贮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合称“南三阁”。,由于规模巨大,7套书均建有专门的藏书机构在专门的藏书建筑内收藏。但是,四库全书在其后的230余年间,历经战乱,屡遭噩运。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圆明园文源阁四库全书先后毁于战乱。,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共36304

8、册,分装6144个书函,陈列摆放在128个书架上。它是7部四库全书中保存最为完整并且至今仍是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保管的唯一一部,也是被普遍认为是学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四库全书。,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

9、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3800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

10、收藏和欣赏价值。后几经战乱,损毁过半,更使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因明成祖朱棣组织编纂,于永乐六年(1408)冬成书,所以取名永乐大典。此书收存了历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种,按韵编排,一字不改进行抄录,正文22877卷,总字数约3.7亿。100多年后的明嘉靖皇帝对其十分钟爱,某日宫中着大火,嘉靖皇帝一夜之间连颁三道圣旨抢救永乐大典。之后嘉靖特意命人照原本重录,以另外保存。,明亡后,永乐正本不知下落,嘉靖重录本也逐渐亡佚。清末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时,仅知翰林院尚有64册存世。1912年在鲁迅先生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

11、长时,积极促成了翰林院60册永乐大典的入藏。此后,又有近百册大典通过政府拨交、重金购买、无偿赠送等方式,从国内外收藏机构和收藏家的手中逐渐地汇集到国图。上世纪60年代,周总理亲自批专款,重金从香港购回了著名藏书家陈清华手中的四册永乐大典。,据统计,现在嘉靖副本永乐大典在全球范围尚存400册左右,其中223册存藏国内,国家图书馆馆藏221册。,敦煌遗书,1900年6月22日,地处西陲的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其中堆满了数万件4至11世纪的古代文献。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就专藏了这批敦煌遗书中的1万6千多件。 敦煌遗书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语

12、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民族史的重要研究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由于敦煌遗书分藏于中、英、法、俄、日等地,至今缺乏一个完整的联合目录,藏经洞内究竟有多少遗书,至今仍无从确切统计。有人推测总数为三四万至十万件不等。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16000余件;英国图书馆藏13000余件;法国国家图书馆藏5700余件;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10800余件。另外敦煌研究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都有收藏,总数在5万件以上。,几十年来,中国国家图书馆对所藏敦煌遗书分批、分阶段进行了大量整理、编目和修复的工作

13、。开始编目时,最初的编号按照千字文的顺序,逐一用字排号,编纂出国家图书馆第一部敦煌遗书目录敦煌石室经卷总目。1922年,陈垣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后,编纂出敦煌学界第一部分类目录敦煌劫余录。二十年代,北京图书馆成立写经组,1935年编纂成更为完备的分类目录敦煌石室写经详目及其续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避战火,19351936年北京图书馆将馆藏敦煌遗书装箱南运。八十年代初,国家图书馆编纂成敦煌劫余录续编。从1984年开始,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和中华大藏经编译局的支持下,涵盖全部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的总目录编纂工作开始起步。,“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

14、余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这种看法大谬不然。,三十年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曾经列举大量事例,着重批驳了这种不实说法,指出:“取质、量二者相与互较而平均通计之,则吾国之八千余轴比于异国及私家之所藏,又何多让焉!”几十年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有散落的敦煌遗书回归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其中不乏大量珍贵文献,如尚书、毛诗、春秋、老子、庄子、文选等抄本;如西凉建初十二年(公元417年)写本律藏初分,是馆藏敦煌遗书确切纪年最早的一件,历经近1600余年仍完好如初;舞谱、摩尼教经典等为国内硕果仅存之资料,其珍贵稀有不言自明;辩亡论、姓氏录、法华经玄赞、五代前蜀大复二年的血书观音经

15、等皆为敦煌遗书中之稀世精品。,资治通鉴手稿,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

16、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国家图书馆藏有一件久负盛名的国宝级文物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手稿,原稿全长29行,460余字,是现今资治通鉴第92卷的内容,记录的是永昌元年的事情,但文字与现在通行本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这卷手稿中,几乎每段史实都只写了开头几个字,以下就以“云云”二字代替。专家据此推测,此残卷可能是资治通鉴的初稿。,手稿还附有一封书信“谢人惠物状”,据书信内容推测,手稿的纸张是范仲淹之子范纯仁送给司马光的哥哥司马旦的,当时的纸张比较珍贵,因此司马光写了一封感谢信,但是在书信的落款之处,司马光没有详写其官衔,而仅用 “具位”二字代替,因此专家推测这也不是正式书函。 历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