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地理 备考研讨 高考有效备考策略漫谈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92439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8.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考地理 备考研讨 高考有效备考策略漫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2014年高考地理 备考研讨 高考有效备考策略漫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2014年高考地理 备考研讨 高考有效备考策略漫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2014年高考地理 备考研讨 高考有效备考策略漫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2014年高考地理 备考研讨 高考有效备考策略漫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考地理 备考研讨 高考有效备考策略漫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考地理 备考研讨 高考有效备考策略漫谈课件(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有效备考策略漫谈,2014年高考地理备考研讨,备考五要素,考 纲,教 材,试 题,学 生,教 师,抓住备考要素 提升备考能力,目标与内容,知识与素材,方向与检测,主导与调控,主体与关键,一、对新课程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解读,二、对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特点深入分析,三、从高考考生答题失分情况分析谈有效备考,四、新课程高考背景下有效备考的策略和方法,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命题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 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以能力测试

2、为主导,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一、对新课程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解读,1. 命题指导思想,(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2. 考核目标与要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能够调

3、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要素观 学习应注意知识要素的积累,包括对知识变式的总结和积累。,整体观 应注意地理模型和知识链(特别是因果链)的构建。,有效调动和运用的知识体系需要四种观念。,空间观 定位是许多地理问题的切入点, 日常学习中应树立定位意识。,发展观 以

4、动态的、发展的观念来认识地理事像。,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思维能力系统 阐释地理现象的 成因、规律,思维能力系统 表明观点;评价

5、、探究其地理影响,思维能力系统 发展对策的制定与评价,学科知识系统 调取和运用知识,信息能力系统 获取、解读和描述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总体上看,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保持着继承与创新、体现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命题设计思路。在试卷结构上,近几年的地理试题基本一致;在命题立意上,注重考查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命题素材选取上,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在试题呈现方式上,充分体现以图表为主的学科特色。,二、对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特点深入分析,1.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的总体特点,2.新课程高考地理

6、试题的命题趋向,二、对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特点深入分析,趋向1:着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试题分布,学科主干内容,命题思想,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建设美好家园,人文地理,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区域地理,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2.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趋向,二、对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特点深入分析,趋向2:以能力立意为主,能力立意:对知识的记忆要求相对降低,学生可以通过敏锐的观察、有效的思

7、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于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能力立意”的核心和实质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6(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 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 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 的时间较

8、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2011年全国大纲文综),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8分),(3)水网密、水量丰、利于运输;利于干季时或干旱时对黄麻灌溉;便于浸沤黄麻。,37.(24分)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术,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9、,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梢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8示 (3) 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最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

10、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能力立意,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知识系统 (含学科技能的学习,以及 知识的调动与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系统 (地理事像的阐释、论证和探究),信息能力系统 (信息的获取、解读和描述),非智力 系统,学习观念行为习惯情感态度 意志品质,趋向3:重视 “新材料、新情景”的运用,“新材料、新情景”是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乡土特色的载体,是创设问题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载体。 以教材以外的问题为切入点,重在考查文字图像的判读和分析能力、基础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能力、思维品质的综合和发散能力、书面语言的组织和表

11、达能力、临场心理的冷静和应变能力。,2.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趋向,二、对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特点深入分析,趋向4:体现对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2.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趋向,二、对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特点深入分析,探究性试题将密切联系学科主干知识,努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2010全国新课标文综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

12、始了空间转移。图6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2012全国新课标文综卷),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

13、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3)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三、从高考考生答题失分情况分析谈有效备考,从近几年高考阅卷情况剖析学生答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1)“双基”掌握不扎实; (2)审题过程不细致; (3)信息提取不全面; (4)解题思路不清晰; (5)语言表述不规范; (6)文字书写不规范,(1)“双基”掌握不扎实 考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以及学科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是解答好地理试题的前提。而导致学生考场

14、失分的首要因素也主要是平时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解得不够透彻、掌握得不够扎实。,(2)审题过程不细致 从阅卷中可以明显发现,很多考生在紧张的考试心理下未能审清试题要求,偏离了答题的正确方向而导致无谓失分。,(3)信息提取不全面 在阅卷中可以看出,不少考生除不能准确把握题干信息外,分析和处理题目所给文字、图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致使答题过程中出现找不到要点或遗漏要点的现象。,(4)解题思路不清晰 对于较新颖的情境和设问,很多考生感到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暴露出解题思路不清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平时学习中还未建立起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5)语言表述不规范 考生语言表述不准确、不具体

15、、不全面,也是答题失分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一些考生不注意专业术语的使用;一些考生的表述不够明确具体;一些考生的回答没能较全面地体现出因果推理过程,说“半截话”等。,(6)文字书写不规范 部分学生文字书写潦草,字迹不清。甚至有些学生错别字较多,都会造成较大的失分。,对地理高考备考工作的启示,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和考核要求(包括题型示例),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包括答案组织),是科学、有效指导高中地理教学与复习的基础与前提。,启示一:研究课标和考纲,把握高考复习 的方向,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规律、核心理论,以及区域地理中的区域基本

16、特征等,它们是学科知识内容构成的“纲”和“目”。 教学与复习首先要立足基础和主干内容,引导和指导学生弄清、弄透基本原理、规律与理论,“以不变应万变”;进而将着眼点放在其迁移应用上,而不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过多的加深拓展。,启示二:落实主干知识,构建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高考答题不是让考生背诵书本地理知识,而是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考查的主要是“能力” 。 这就需要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中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实基础知识和同时,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训练。例如,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提供更多的让学生分析、解决新问题的机会,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示三:注重能力培养,学会分析地理问题 的基本思路 和方法,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各类地理图表信息呈现的特点,学会准确、全面地从中提取显性和隐性的、定性和定量的地理信息;并要注意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地结合,以获得完整的、综合性的地理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