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文言文专题作业一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789903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文言文专题作业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一轮文言文专题作业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一轮文言文专题作业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一轮文言文专题作业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一轮文言文专题作业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文言文专题作业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文言文专题作业一(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一)【高考导航】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解能力,特别是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后(即由选择题改为语言操作题),减少了客观题的分值,增加了笔译的分值。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

2、出在“课外”,答案源自“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我们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我们“课内”学过的,二是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的。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4.从选材上看,除人物传记外,还涉及其他文体。从分值上看,句子翻译覆盖面大,分值较高。根据近年高考试题的考查内容预测,2014年高考设题可能会呈现出如下特点: 1.实词考查仍是重点,2013年18套试卷全部单独设题考查,江苏高考连续9年考查了这一考点。 2.侧重于文中信息筛选,2013年有15套试题单独设题考查指定的信息的筛选、判断。3.侧重于内容概括的考查,2013年1

3、8套试卷都以不同的形式考查了对内容的分析、阐述概括。 4.翻译题目要求翻译原文中的语句,除设立相应的得分点之外,2013年在文句意思和语句通顺上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课前预习】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晏子振民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君子曰:“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注】当:主持,主管。赁:工钱。兆:此句与下句有误,应是:“远其涂,佻其日。”佻,延缓。偶:通“寓”,寄托。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

4、意思。(1)晏子请为民发粟_(2)民足乎食 _(3)依物而偶于政 _2解释下列各句中“振”的意思。(1)三年台成而民振_(2)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_(3)轩辕乃修德振兵 _(4)天伦之爱,振古莫俦 _二、(2009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34题。沈周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工诗善画。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郡守欲荐周贤良,周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

5、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以正德四

6、年卒。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注】:满。铨曹:吏部官员。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漫应曰()(2)宽备言其状()4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知识盘点】【备考方略】一、字形推断法例:“振长策而驭宇内。”(贾谊过秦论)析:“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通过分析形旁来推测词义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

7、、牛、羊、 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 “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 “旨”与美味关;“隹(zhu) ”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攴(p) ”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 ;“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 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2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例:“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析:“带”,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带纽和

8、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二、引申推断法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1.特殊向一般引申。例:“左右欲引相如去。”析: “引”是会意字,右边的一竖表示弓弦拉到的程度和位置,“拉开弓”是其本义。去掉“弓”,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2具体向抽象引申。例:“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析:旋,本义是指旌旗随风飘转。由“转”引申为“快”,由“快”引申到抽象的“时间不长”。 3因果引申。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乐府陌上桑析:“好”,从女从子。“子”表男子,女子得男子为伴表示貌美。

9、取的就是此本义。貌美当然“好”,词义由此扩大引申开来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三、字音推断法例1:“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总结: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四、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

10、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例1: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析: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例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析:“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

11、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五、联想推断法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一般词语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

12、,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例1(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析: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例2:“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析: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輒峄陽檉簖

13、疖網儂號泶。六、语法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例1:(2000年全国题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析:“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例2: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析:“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

14、“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例3: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析:“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例4:将军身披坚执锐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 “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才能搭配。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七、语境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恥諤銪灭萦欢煬鞏鹜錦。例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析:“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

15、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例2:(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析: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动作对象为“诸侯”,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鯊腎鑰诎褳鉀沩懼統庫。【课堂精练】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硕癘鄴颃诌攆檸攜驤蔹。【注】贰过:重犯同样的错误。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发尽白,蚤死_通_(2)今也则亡 _通_阌擻輳嬪諫迁择楨秘騖。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孔子哭之恸_(2)门人益亲 _(3)弟子孰为好学 _(4)不贰过 _二、阅读下文,完成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