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教材解读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87888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教材解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教材解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教材解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教材解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教材解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教材解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教材解读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教材解读(三、四单元),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夏敏,时间的测量新老教材对比,时间在流逝 太阳钟 用水测量时间 我的水钟 机械摆钟 摆的研究 做一个钟摆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时间在流逝 在时钟发明之前 夜间的计时器 用水测量时间 做一只水钟 用摆计时的钟 测量摆的快慢 调整钟摆 保持时间的统一 寻找时间的痕迹,时间的测量单元解读,第1课“时间在流逝”,让学生对某一个时间段进行估计和感受。 第2-5课“太阳钟”“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和“机械摆钟”,分别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日晷、水钟和摆钟的构造和原理。 第6-8课“摆的研究”“做一个钟摆”和“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则指导学生对摆

2、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 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也让学生简单了解了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史; 体验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欣赏前人在测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作的贡献; (包括科学探究诸方面能力的发展),1时间在流逝 ,活动一:现在几点了 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估计时间;估计活动后再对照手表,看我们根据自己的方法估计得是否正确。,活动二:一分钟有多长 活动一是让学生对

3、一天中某一个时间点(时刻)进行估计,活动二是让学生对某一个时间段(时间)进行估计和感受。 建议先感受一秒钟的长度和秒的节奏,再体验一分钟的长度。,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来估计一分钟的时长:如根据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脉搏的次数;有节奏的拍手等; 对一分钟有了直观认识后,再让学生对“10分钟又有多长”“一小时有多长”进行描述。,1时间在流逝 ,活动三:过去多长时间了 观看动漫节目,开始前或者中间出现2分钟的蓝屏,让学生估计等待的时间。(或者用两段一样长的乐音和噪音进行比较),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这是对刚才的估计寻找归因

4、。引出“时间有快慢吗”的讨论话题。让学生争辩,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流逝的速度是不变的。,2太阳钟 ,本课与原版的教材“在时钟发明之前”内容相似。 活动一:用太阳来计时 活动二:用光影来计时 建议:可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堂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提示:教科书右上方图片中的计时工具是“日晷”,与光影计时方法有一定的区别。中间图片表示的是古人用的“丰表”,丰表是利用太阳光影子长短变化来记录时间的,而日晷是利用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时,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来计时的。这两种计时方法有区别,但是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了太阳光影子的变化来计时的。,3用水测量时间,活动

5、一:古代的水钟(引子) 古人计时的方法很多,曾用水钟来计量时间。三幅水钟的图,说明了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帮助学生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的。,帮助学生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流水的滴漏来计时的。可以让学生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利用滴漏来计时的。这样就可以引出下面环节,使学生对滴漏进行观察和研究。,活动二:滴漏实验 (花大部分时间) 建议:重复观察从300毫升水中缓慢流出1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通过实验学生们会发现,如果孔的大小不改变,同样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观察从300毫升水中,漏出10毫升、50毫升水分别需多少时间。(先猜测,后实验) 提示:水在下流过程中不是匀速的,流掉前50毫

6、升水的时间与流完后50毫升水的时间并不完全等时。,推测并观察流完瓶中全部的300毫升水需多少时间。通过观测,很显然流完全部的300毫升水的时间要大大超出仅流掉前100毫升水时间的3倍。而且,用肉眼也能很清楚地观察到,当瓶中的水越来越少时,水流越来越小,最后甚至会断断续续成滴状。,活动二:滴漏实验 (花大部分时间) 引导讨论杯底孔的大小没有变,水的流速怎么会不断变化的呢?(注意孔的大小) (由于水位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水流速度的变化。水位高时,水流较急,水位越低,水流就越缓,渐渐地从流变成滴,甚至不再往下漏。) 提出新的问题:水流的速度是在不断地变化的,那用水怎么计时啊? 引导学生去关注:古人怎样

7、让水保持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孩子们自然会再次关注古代的水钟,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第54页右边的水钟图,分析各构件的作用,理解古人的设计原理(盛水漏斗中的锥体是用来控制流水孔的大小的,盛水漏斗边上的泄水孔是用来保持水位高低的)。,活动二:滴漏实验 教科书中的第二项活动-“要是水一滴滴往下漏会怎样?”是在前面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验证了同样多的水,由于流速不一样,它所能计量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用滴漏的方法,也能尽可能地减少因水位变化而对水下漏速度的影响。,延伸课外:让学生在课外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约60滴水的滴漏,相信孩子们会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这项

8、活动可为下一节课制作一个水钟做好准备。,4我的水钟 ,活动一:设计“水钟” 建议:先设计一个制作的计划,想好要制作的水钟的类型、式样、材料、操作步骤等事项。 活动二:做一个“水钟”,提醒:书上57页“在滴漏边上画了一个时钟”,这是提示学生在标刻度的时候要对照时钟。学生根据每分钟流出水的体积画出刻度。可能有一些学生在测量出一分钟滴漏的水的体积在瓶上的高度后,就会把它作为标准来分出更多的刻度(2-10之间的刻度),这是不科学的,如果使用的瓶子形状是不规则的,那这样的做法很容易造成误差。,活动二:用水钟计时 在实践中检验 。寻找产生误差的原因。 提示学生可从容器的形状、滴水的速度两方面去寻找原因。分

9、析了可能存在原因后,试图对自己制作的水钟进行改造。,本课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成果”的科学探究活动。每个活动都要让学生充分探究,让他们理解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逐步完善。,5机械摆钟 ,活动一:观察摆钟 引导学生重复测量,并思考重复测量的意义,形成对“摆”的第一阶段认识(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摆的等时性。摆幅对摆每分钟摆动次数的影响不大) 活动二::观察我们的摆,多次测量(4个10秒)后,学生们会发现两个现象。就一个摆来说,在每个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是一样的;就不同的摆来说,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可能并不

10、相同。,6摆的研究 ,活动一:用摆做实验 1、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 2、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的次数”这个问题,我们要改变摆的哪个因素?使学生初步具有在实验中怎样控制无关因素,从而保证所要研究问题结果的精确性的能力。,“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中,教师可以适当放手,做简单的提示:在上个实验中,我们为了研究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的次数,使摆绳的长度、摆的幅度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现在我们要进行“摆绳长度是否影响摆的次数”的研究,我们应该使哪些因素不变?实验怎么进行?,活动二: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增加的内容:摆绳长度相同的两个摆,但摆锤的长短不一样,一个摆锤比较长,另一个摆锤比较短。

11、(先引导学生推测这两个摆的摆动速度,大多数学生会认为这两个摆摆动速度是一样的,因为他们的摆绳是一样的。),如果学生去测量会发现短摆锤的摆摆动的速度快,这样的测量结果与学生实验的结果产生了矛盾冲突,之前的实验结果表明摆动次数是与摆锤没有关系的,而这个实验表明又有关系。这使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教科书试图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对“摆”的第二阶段认识,影响摆每分钟摆动次数(频率)的主要因素是摆绳的长短。(摆锤重量对摆每分钟摆动次数的影响不大),7做一个摆钟 ,活动一: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实验一:出示了两个特殊的摆,他们的摆锤分别是粗细相同的木条,长度分别是20厘米与

12、30厘米。哪个摆摆动的快? 先预测,再测量 实验二:在30厘米长的木条上固定一块金属圆片,这个摆的摆动速度是否有变化。 实验三:金属片固定在各个位置摆的摆动速度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学生通过测量会发现金属圆片固定的位置离支点越近摆的速度就越快,7做一个摆钟 ,活动二:做个“钟摆” 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制作一个每分钟能够摆动30次的摆。在制作前学生要进行思考,每分钟摆动30次的摆估计金属片应该调整在哪个位置。,这个活动与前面测量金属圆片放置在10厘米、20厘米、30厘米处的摆动周期的活动联系起来。对这三组数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确定一个预测的数值,经过调试,制作成每分钟摆30次的摆。,对“摆”的认识又

13、向前发展了,摆锤重心位置影响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 (慢慢接近“摆长”的认识了真正影响摆的快慢的主要因素主要是摆的长度而不是摆绳的长度) 当然,教科书不要求学生达到这样的认识(只是指向这样的认识) 教科书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出一个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达到操作性的认识),“摆的研究”活动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获得新认识的过程。 是学生对摆运动规律的研究逐步深入,逐步获得新发现的过程。 这是按照学生的探究需求前行的,也是朝着学生科学概念发展(完善)方向推进的。,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建议:先观察,后制作。 学生们在第七课已经会制作一个一分钟摆30次的摆。在这里学生们理

14、解摆钟一分钟60秒,但是摆锤却一分钟只需摆30次的道理。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要亲手制作一个摆钟,并且对自己的摆钟进行检测。,地球的运动 新老教材对比,昼夜交替现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证明地球在自转 谁先迎来黎明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地球在公转吗 为什么一年中有四季 极昼极夜的解释,关于时间 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 昼夜交替的解释 回顾人们认识地球的历史 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 是清晨还是黄昏 谁先迎来黎明 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 昼夜、四季与动植物,地球的运动 单元解读,“地球的运动” 共有8课。 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

15、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 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1昼夜交替现象 ,活动一:昼夜交替的假说 对本课的研究,课前开展面向全班学生的前测非常有效。 要求: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关注学生是否从地球和太阳运动的角度来提出昼夜现象的假说。,教师可能会估计学生只会提出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观点。但通过课前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观点是非常多的,除了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外,还可能拖出月球来。 教科书列举的四种情况都可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这些举例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

16、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来解释昼夜。,1昼夜交替现象 ,活动二: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的作用在于检验假说。,可以让学生用示意图的方法来记录模拟实验。示意图直观形象,便于全班交流。 乒乓球和手电筒是比较好的学具。,1昼夜交替现象 ,活动三: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通过实验,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解释和解释的共同性:只要地球和太阳处于相对圆周运动都有可能产生昼夜现象。,让学生把有代表性的解释张贴出来,或将学生认可的各种解释整理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对后续教学将有积极的作用。,介绍了地心说和日心说,对两种学说进行分析比较。 两种学说的相同点:地球是球形。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不运动,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运动,并且围绕太阳运动,所以它不处于宇宙中心。,这两种学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是因为天体的相对圆周运动都可导致昼夜现象发生。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很难分清到底哪一种运动才是昼夜交替现象发生的真实原因。,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活动:修正昼夜现象的解释 希望修正解释的结果,学生还能保留他们的多种解释: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