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心理生涯规划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81824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择业心理生涯规划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择业心理生涯规划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择业心理生涯规划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择业心理生涯规划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择业心理生涯规划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择业心理生涯规划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择业心理生涯规划课件(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与生涯规划,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与生涯规划,一、 有关择业与生涯的概念与理论 二、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 三、 大学生生涯心理辅导,大学生的择业心理,1、择业与职业期望 2、生涯与生涯规划 3、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心理学理论,一、有关择业与生涯的概念与理论,一、 有关择业与生涯的概念与理论,1、择业与职业期望,择业就是劳动者选择从事经济和其他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并获得劳动报酬,一般的理解就是找工作、挣钱、谋生。 择业期望值是指一个人要获得的职业岗位对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的满足程度,比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如何,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怎样,能否受到尊重和器重,能力特长

2、和抱负能否得以施展,等等。,一、 有关择业与生涯的概念与理论,2、生涯与生涯规划,生涯指人的一生所走过的路程。是界于“生命”与“职业”之间的概念。 生涯规划对人生发展做计划。,一、 有关择业与生涯的概念与理论,3、职业与生涯发展的心理学理论, 匹配理论 帕森斯、威廉姆逊的特质因素理论 罗伊的人格与职业层次理论 霍兰的人格类型理论 发展理论 金斯伯格、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克内非尔坎姆的认知发展理论 决策理论 克鲁姆伯尔茨的生涯决定的社会学习理论,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特质因素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

3、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他认为在选择职业时,首先须通过心理测量工具评估个人的能力,及对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等有一清楚的了解;其次,要了解各行各业达到成功的需要和条件、优缺点、酬劳、机会以及未来展望等;最后要以个人和职业的互相配合作为职业辅导的最终目标。他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适应工作,并且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得益。因而,测验工具的使用和有关职业资料的提供这两方面是特质因素论所强调的辅导重心。,罗伊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她的人格理论约在60年代初期提出.综合了精神分析论墨瑞的人格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构成了其人格发展的理论. 她认为;早年经验会增强或削弱

4、个人高层次的需求,进而影响认识生涯发展,她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对以后选择行为的影响. 她认为我们所选择的工作环境,往往会反映出幼年时的家庭气氛。如果小时侯生活的环境充满温暖、爱、接纳或保护的氛围,就可能会选择与人有关的职业。如果我们小时生活在一个冷漠、忽略、拒绝、或适度要求的家庭中,很可能会选择科技、户外活动异类的职业,因为这些职业从事的是以事、物和观念为主,不太需要和人有太直接的接触。,霍兰是生涯辅导理论的又一发展者。他的类型论源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认为生涯的抉择与生涯的调整是个人在对特定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或延伸。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霍兰提出了一连串的研究假设与研

5、究成果。其四个基本假设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多数人均能被分类到六种类型中,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环境也可分为六种类型,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人们将搜寻可以让他们发挥技能与能力,表达他们的态度及价值,并承担问题及扮演角色的环境;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人格及所在的环境特性所决定的。,金斯伯格(Ginsberg,1951)通常被视为是首先就发展性立足点来探讨关于职业选择的心理学首创者。他将职业选择的发展性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幻想、 尝试和现实阶段。,1、 幻想期:处于11岁之前的儿童时期。儿童们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

6、者,充满了新奇、好玩的感觉。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2、 尝试期:1117岁,这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此时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有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有职业兴趣,但不仅限于此,更多的和客观的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3、 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年龄段。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的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能力,以

7、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合适于自己的职业角色。此期所需求的职业的职业不再模糊不清,已有的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1、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2、探索阶段:由15岁至24岁,该

8、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度期(18岁至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岁至24岁),生涯初步确定井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3、 建立阶段:由25岁至44岁,

9、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不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子”,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这个阶段细分又可包括两个时期:一是试验-承诺稳定期(25岁至30岁),个体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岁至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意时期,由于资深往往业绩优良。 4、维持阶段:由45岁至65岁,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 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5、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

10、,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克内菲尔坎姆和斯列皮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认知发展的生涯发展模式。他们认为学生的生涯认知也是有一循环渐进的发展阶段的,他们对于生涯发展、生涯知识及生涯抉择的看法是从最简单的层级逐步向复杂多元的层级推进的。学生对这些不同区域的观点,会影响到他们整个生涯发展的方式。克内菲尔坎姆等人认为生涯发展的过程会有一连串的质变现象,概括地说,共有九项,即语义结构、自我处理能力、分析的能力、对变通观点的开放、承担责任的能力、扮演新角色的能力、控制点、综合的能力、自我冒险的能力。根据这九个质变项,其所构成的生涯认

11、知发展模式可分为四个时期、九个阶段,这四个时期分别是二元关系期、多元关系期、相对关系期和相对关系承诺期。这九个质变项在这四个时期、九个阶段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情形,将形成一个系列,由此构成从简单的分法的观点到复杂的多元化的生涯观点这一连续的认知过程,其发展层次逐渐朝向对于个人的认同、个人的价值以及整体的生涯这三者关系的整合,从而个人就能作出满意的生涯抉择。根据上述论述,生涯辅导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对生涯发展各时期的认知,并以当前的时期和阶段为基准,提供一些挑战与支持,从而促使个体往下一个时期和阶段发展。,克鲁姆伯尔茨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社会学习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生涯选择的行为,特别强调社会因素和学习

12、经验对生涯选择的影响。克鲁姆伯尔茨(1979)认为四类因素将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涯决定,这就是遗传天赋、环境条件和事件、学习经验以及任务进行技巧。其中,环境条件和事件包括了社会因素、教育条件和职业条件,而任务进行技巧是通过遗传天赋、环境以及不同的学习经验的交互影响而形成的技巧,包括目标设定、价值澄清、确认选择方案以及职业信息的获得等。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上述这四类因素在不断地相互作用,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的推论,个体对世界的推论和任务进行技巧。而个体的行为是综合以前所有的学习经验、自我与世界的推论以及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结果。基于对环境影响作用的重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13、生涯的选择是一种相互的历程,这种选择不仅反映个人自主的选择结果,也反映社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与要求。同时,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生涯决定是人生长期的历程,不只是发生在一生中的某一阶段,而是由从出生到退休连续不断的各种事件与任务进行技巧所决定的。因而,必须在教育与生涯辅导中重视生涯决定技巧的教导。 克鲁姆伯尔茨等人于1977年发展出的生涯决策的系统性七步骤法正是以提高个人决策能力为目的的。,大学生的择业心理,1、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特点与趋势 2、大学生中常见的择业心理问题,二、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二、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1、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特点与趋势,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由于急剧扩招带

14、来需求关系的变化。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

15、,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二、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

16、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二、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1、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特点与趋势,从毕业生的因素来看,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趋向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择业心理上自信与忧虑共存。 择业标准存在多重性,但重视自我发展,忽视国家需要。 择业地区选择的多元化,但向往发达地区,缺乏创业精神。 择业热点分散,功利心理因素突出。,二、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2、大学生中常见的择业心理问题, 情绪障碍 焦虑 急躁 抑郁, 自我认知障碍 自卑 自负,二、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2、大学生中常见的择业心理问题, 人际心理障碍 怯懦 冷漠 盲目从众 嫉妒,二、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2、大学生中常见的择业心理问题,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