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总结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79832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总结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总结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总结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总结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总结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总结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总结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总结,知识定位,知识结构,时空定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演变 趋势 (1)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 (2)特点:君权对相权的削弱: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专制君权具有绝对性和独断性,它不允许任何人超越自己的权力。,宏观综合,(3)演变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认识 (1)演变 秦

2、朝:设置御史大夫,可以兼理全国监察事务。 汉朝:汉武帝后期,把全国分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唐朝:唐太宗把全国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 明朝在地方设置按察司,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2)认识: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古代监察官是为皇权服务的,当一个王朝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官就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催生吏治的腐败。,3.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而同时期的英国资

3、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两国政治制度的差异明显。 (1)在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是“虚位元首”,没有实权,法律的制定由议会掌管,内阁行使政权。在中国,君主是权力中心和最高统治者,英国的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2)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决策权,对皇帝负责;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是国家的决策中心。英国的内阁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明朝的内阁制则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备课资讯 一、新材料 新视角 1.分封制 材料一 武王追思

4、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 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 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 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 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 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有十日(古以甲乙纪日,自甲乙至壬癸为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共通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在十等人中,皂、舆、隶、僚、仆、台六等,属

5、于奴隶。其中的舆,是主要担当运输等差役的奴隶;台是指逃亡而又被捕获的奴隶)。 左传昭公七年,解读 西周分封制的对象有很多,有先代贵族后裔,如神农之后、黄帝之后、帝尧、舜之后等;有功臣谋士,如姜尚;更多的是王族,如周公旦等人。分封制不仅使西周巩固了统治,还扩大了疆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的等级划分比较细致,并且体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状况。“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是体现了分封制下 的等级关系。,2.“朝议”与“郡县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

6、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解读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这段文字实际记录了秦朝的一次“朝议”,朝廷大臣通过“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集思广益。朝议中,丞相绾等人主张实行分封制,而李斯、秦始皇则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主张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3.丞相制度的废除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7、、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解读 明朝是君权与相权矛盾的终结。朱元璋认为“秦始置丞相”,导致“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要求五府、六部等国家机构相互牵制,总揽于皇帝。实际上是担心丞相权力过大危及自己统治,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必然结果。,4.内阁的职权、地位 材料一 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 擅国

8、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 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意心,亦必更易 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 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 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 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 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 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 访录,解读 明朝内阁大臣的职权不能与丞相相比。阁臣的职责先是拟旨,由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后来改为批答,但必须也是“内授”,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故内阁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只能是皇权不断强化的产物。,二、教学精彩片段 1.宗法制树状示意图理解

9、 西周宗法制树状示意图比较直观地表明了宗法制的特点和基本原则。从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其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2.图示法显示古代君权的强化,三、教材细节比较 人教版 1.分封制下周天子的至尊地位和诸侯相对独立性的问题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 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

10、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2.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岳麓版 1.分封制与内外服制度的大不同的上下关系、义务、王室地位和效果对比 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2.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两方面具体表现 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

11、“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3.汉代以来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 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到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人民版 1.官僚体制变化的基本原则和君臣关系的实质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 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2.揭示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本质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皇帝对于官吏有奖赏和惩办的权力,有提拔和贬斥的权力,也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