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版含答案

上传人:厚****9 文档编号:141775652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版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诲女(hu)是知也(zh)更也(n)B.弘道(hn)薄责(bo)莒父(J)C.无欲速(w)无(n)无(yu)D.后彫(dio)逝者(sh)不舍昼夜(sh)解析A项,“诲”应读“hu”;B项,“薄”应读“b”;D项,“舍”应读“sh”。答案C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由,诲女知之乎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C.小人之过也必文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解析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答案C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

2、要求。B.更也,人皆仰之更:改正。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扩大、光大。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舍弃。解析D项,舍:止息。答案D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A.吾末如之何也已矣B.小人之过也必文C.子之武城D.如日月之食焉解析B项与例句同,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他;C项,动词,往;D项,结构助词,的。答案B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夫子莞尔而笑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解析C项,“然后”在句中指“这样以后”。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曰:去兵兵:士兵。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信:信任。C.必不得已而去去:离开。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立:富足。解析A项,兵:武器装备。C项,去:去掉。D项,立:立足。答案B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A

4、.杀鸡为黍而食之B.舍生而取义者也C.必不得已而去D.夫子莞尔而笑解析B项与例句同,均为连词,表并列。A、C两项,均为连词,表承接,不译。D项,连词,表修饰,不译。答案B8下列对选文的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为政者维系自己统治必不可少的德行。B.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应该看该国是不是百姓富足,军队是不是强盛,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C.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只要能够设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最终战胜贫苦,抵御外来的侵略。 D.选文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解析C项,原文中无此意。答案C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而无信,不

5、知其可也。(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参考答案(1)做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2)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个呢?(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

6、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本来。B.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D.岂足多哉多:称赞。解析B项,巧:擅长。答案B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7、项是()A.B.C.D.解析C项,连词,就/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A项,都是介词,可译为“对”。B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都是代词,他的。答案C12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必佚”。解析鲁定公先是不满颜回的预测,后预测变为现实后,颜回分析原因,鲁定公认为说得好,颜回由“御”马讲到“为政”治理国家,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所以鲁定公“悦”。B、C、D三项都不是鲁定公由“不悦”到

8、“悦”的原因,B、C两项是鲁定公认为“善”的原因,D项只是交代情况。答案A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度,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解析A项,“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转述有误,应该是听了掌管畜牧的官员的汇报,证实颜回判断的正确后,通过深入的对话改变了对颜回的看法。C项,“

9、他同造父一样”错,这里是说他不能像造父那样“不穷其马力”。D项,“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错,没有分析“心理原因”。答案B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参考答案(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越过席位站起来,催车速去把颜回召回来。(2)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呢?(3)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三、表达交流15将下面的句子的序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解析根据横线前的语境“孔孟”,可确定先排;两句都含有“既有”“则有”,从句式上来看应当排列在一起,有整饬之感;句后有“也”字,放在后较合适;两句按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更为贴切。答案16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紧扣活动主题;必须原创;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30字。答案示例集中国文化于一身,读世界经典之儒学,学儒学大师之言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