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版含答案

上传人:厚****9 文档编号:141775601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语基落实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如不可求,从(顺从)吾所好(ho)B.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疏食饮水,曲肱(n)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C.事思敬(恭敬),疑思问,忿(fn)思难(nn,难以控制),见得思义D.闻义不能徙(x,迁移、改变),不善不能改,是吾忧(忧虑,担心)也解析C项,敬:谨慎。难:nn,祸患,后患。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若臧武仲之知B.闻义不能徙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D.举直错诸枉解析A项,“知”通“智”;C项,“要”通“约”;D项,“错”通“措”。答案B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2、B.C.D.解析D项,均为代词,这。A项,连词,如果/连词,并且。B项,介词,把/介词,用。C项,代词,他/代词,自己的。答案D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见义不为,无勇也B.颠沛必于是C.今之成人者何必然D.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解析C项,成人:古义指完美无缺的人。今义指人发育成熟,也指成年的人。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

3、:“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真实。B.饭疏食饮水疏食:粗糙的

4、饭。C.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处所。D.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成名:树立名声;得名于世。解析C项,处:安居,可以理解为接受。答案C6下列各句省略的内容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而可(以义)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B.以(之)告者过也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处也D.恶乎(于)成名解析D项,“恶乎成名”不是省略句。答案D7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而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B.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信念、信仰,即使物质生活条件是恶劣的,他在精神上也一样是充实的、快乐的

5、。 C.乐道而安贫,鄙视富贵功名,是孔子一贯的追求。D.孔子认为,真正完美无缺的人不仅要具备“智”“不欲”“勇”“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以礼乐”来修饰自己,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解析A项,“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错;C项,“鄙视富贵功名”错;D项,“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错。答案B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参考答案(1)吃粗糙的饭食,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其中也有乐趣啊。(2)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能用正

6、当的方法摆脱贫贱,君子就不摆脱它。(3)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性命,长期处于穷困之中,不忘记平素的话或诺言,也可以说是一位完美无缺的人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3题。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

7、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

8、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第一)注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希:稀少。木主:死人的牌位。爰:于是,就。徂:通“殂”,死亡。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扶而去之去:使离开。B.天下宗周宗:

9、祭祀。C.我安适归矣适:往,到。D.余甚惑焉惑:困惑。解析B项,宗:归顺。答案B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连词,至于/动词,比得上。C项,连词,况且/连词,尚且。D项,指示代词,那/表反问语气。答案A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B.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C.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D.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10、/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答案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解析A项,“含蓄地批评了吴太

11、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赞扬。答案A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参考答案(1)用暴力取代暴力啊,竟不知道这是错的。神农、虞、夏的时代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2)孔子说:“志向不同的人,不可能一起谋事。”三、表达交流14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而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中小学校明确指出,不提倡中小学生“见义勇为”。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矛盾的态度的呢?答案示例“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义”“勇”二字,撑起了中华美德的一片天。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公民,

12、都会被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感动。现代社会也涌现了许许多多“见义勇为”的英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一是缺乏专业知识与能力,二是经常为此而致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实践证明,许多“见义勇为”行为背后须得有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支撑,否则很难达到“见义勇为”的最佳效果,不是将被救人救起后自己牺牲,就是不但没将被救的人救起反而还白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不提倡中小学生“见义勇为”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15李格非先生安贫乐道,他不完全赞成论语中“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和礼记中“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于是略加增删,集成一副佳联,上联是“居无求安食求饱”,下联应该是“”。解析要将“居”与“食”、“富”与“德”对比思考,揣摩李格非追求什么看轻什么。上联是“求食不求居”,下联必是“求德不求富”。参考答案富不润屋德润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